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去年秋天,一个有影响的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对所谓"国学热"表示了相当的忧虑,并且使用了一些刺眼的言词。这引起了众多传统文化研究者的不安,不少人纷纷议论,甚至怀疑这样的文章发表在有影响的杂志上,"怕是有后台",一时空气有点儿紧张。我翻阅了不少材料,反复进行了思忖,终于得出几点结论--当然是我自己的结论。近年来,北京大学创办了《国学研究)}集刊,成立了研究中心,举办了电视讲座,势头不小,得到了《人民日报》的青睐,整版地报道北大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用按语培加赞扬,一时之间热火朝天。去年适逢孔子诞辰2545周年,中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庞杂而丰富的文化表述体系,慈善思想深邃广博,影响深远;慈善组织形式多样,各尽其能;慈善人物心系苍生,贤良辈出。慈善主体形成了以国家慈善为主,宗族慈善和宗教慈善等社会慈善相补充的多元系统,展示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慈善传统和文明积淀。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有没有人文精神?如果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又有什么样的表现?这是学术界在近期人文精神研讨中的重点问题之一。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人文精神?这是人文精神研究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总体上看,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具...  相似文献   

4.
继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之后,大连第一家跟进成立了市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弘扬做些实事。  相似文献   

5.
<正> 韩非子是战国时代新崛起的法家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但是他却与法家学派的历史命运同样不幸,当其竭智输诚为新兴地主阶级贡献出一套颇为实用的政治文化模式不久,随着秦代短命的法家文化的破产,以及黄老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相继登场,他们的学说便被汉王朝以后的统治者无情地抛弃了,并似乎有意被冷落近二千余年。不过,一部中国文化史证明,令人敬而远之的法家学派那冷峻的理性精神却始终透过历史的尘封,对传统文化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辉杰 《心理科学》2000,23(4):502-503
1 中西方人自我的重要差异  “自我”一直是西方心理学关注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 ,更是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发现 ,由于文化背景殊异 ,中西方人的自我有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在比较中西方人的自我时总是发现一些莫明其妙的结果。例如Bond( 1 983 )发现 ,中国人在自我量表上的得分总是要比西方人低。White&Chan( 1 983 )也发现 ,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不仅在总分上要比美国人低 ,而且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比较重视的一些特点上 ,也比西方人低。造成这些莫明其妙的结果的原因是 ,使用的量表是西方的 ;没有真正认识到中…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认识与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当前文化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当前争论中的某些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以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陈独秀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相似文献   

9.
安乐死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事实,但至今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国内作为一个医学伦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来,还是近几年的事。它已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是很自然的。笔者认为在安乐死的道德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不同文化层次对安乐死意向调查引起的思考 对安乐死的看法,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因素有关。现就我们对100人的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山东孔子学会、邹县人民政府、邹县孟子研究学会、山东社科院儒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2次孟子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孟子故里邹县召开,同时还举行了孟子塑像复原揭幕仪式。全国100多人与会,并提交论文近50篇,围绕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一主题,对孟子思想进行了多方研讨。孟子与齐文化孟子一向与孔子一起视为鲁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孟子与齐文化的关系以往则探讨不多,与会者对这个比较新的课题展开了较充分的讨论。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文化与鲁文化不是截然不同的、互相封闭的,它们之间有一个演变融合的过程。孟子虽然以孔子思想继承者自居,但他处于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曾经两次旅居齐长达20余年之久,宣传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价值如何?应该继承发扬还是否定抛弃?这是不能笼统回答的。不仅因为它有着正负双重性,还因为它包含着若干子系统,不同的子系统有着不同的存留价值,不可一概而论。常见有人激烈反传统,细考其所反,并非传统的全体,只是其中若干部分,对于另一些部分实际上是肯定的。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传统的分类研究,所以抓不准主攻方向。为了避免简单化的毛病,我以为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先分出大的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都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两种文化遗产之间不可分割的共通之处。这种共通之处,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璀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 至今仍积淀在中国人意识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时代性而言,乃是一种前资本主义文化,它大致与文艺复兴前的欧洲文化相当。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都是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出现的。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整整落后一个时代,它缺少文艺复兴后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15.
在传统伦理观念中,“忠”起着“领袖群伦”的作用,以“忠”为核心而形成的忠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关于忠文化的记载堪称壮观,遗憾的是,对于这样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目前学术界的专门研究却比较薄弱,因而亟待当代学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和整理研究。王成博士的《中国古代忠文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诞生的。该著作系统研究了各类正史、类书、方志及论著,填补了忠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对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的提出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总人口数约有43万人,主要集中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水族人民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各异,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水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竞技性,而且还表现出独特的水乡民间艺术风情。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唐凯麟正确地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这是关系到能否真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人类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文化自身的客观延续性和人(一定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旅游观对中国人民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至巨至深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述诸方面:一、儒家的近游思想就国民心理而言,中国人中确实有安土重迁,不喜远游崇尚近游的思想,它发轫于儒家。孔子曾经要求做儿子的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孝经》上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特点,对中国社会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一方面使中国人形成了崇尚身体力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对思辨学问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务实事、戒空谈的经世致用特点,李泽厚先生将这一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