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动画短片《包宝宝》获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戳中了不少中国家庭的痛点。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父母常常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一出生,就承载着父母的希望。父母恩威并施、千方百计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奋斗。岂料儿女长大后,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抑或完全相悖。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写的诗《论孩子》中这  相似文献   

3.
正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同,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礼记·经解》也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以赋、比、兴等形象思维,宣发人们的情感、意志,描述对劳动的歌颂、对爱情的憧憬,对  相似文献   

4.
《古兰经》家庭伦理观初探邱大军在人与人的所有关系中,没有比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的了。家庭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单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也是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最基本的,从而也是社会结构中的最基本的单位。因而家庭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5.
电影艺术中以婚姻道德为讨论主题的例子并不鲜见,《廊桥遗梦》和《一声叹息》均是进行伦理审视较好的范本。中国人重视家庭本位,而西方则强调个人幸福,这种传统的矛盾于现代社会已逐渐消弭。如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否认婚姻之外自私狭隘的爱情追求,倡导个人幸福理应受到家庭伦理观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道教》日译本序任继愈世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影响着世界广大地区的群众。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三大宗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佛教、道教、儒教在隋唐...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6,(1)
正"生"的孩子不是交给老人,不是交给电视与网络,更不是推给学校与社会,而是要倾尽父母之责,用时间暗伴,用爱接纳与守护,以榜样影响生命。生,承受神的赐福《诗篇》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蒙神赐福的家庭:"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你儿女围绕你的桌子,好像橄榄栽子。看哪,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要这样蒙福!"(诗128:3-4)我们中国文化对于美满家庭的理解也是儿孙满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婚姻家庭关系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婚姻家庭关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婚姻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伊斯兰教从信仰真主和服从真主安排的角度出发,十分重视婚姻家庭关系的协调。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规定在《古兰经》、“圣训”和教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规定规范着穆斯林家庭成员在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行为,维护着婚姻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进而促进了整个伊斯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一千多年了,其有关婚姻家庭关系的论述与我国新《婚姻法》有不少相通之处,这体现了伊斯兰婚姻…  相似文献   

9.
黄佳 《中国宗教》2018,(11):72-73
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的碑文说明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自觉强调政治认同、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积极吸纳中华文化。定州清真寺《重建礼拜寺记》碑,作为中国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印证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诸多特点及传统的形成,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基础和源头。阴阳的对立统一("道")是儒家解释《周易》家庭伦理观的思想基础,象数思维是《周易》的基本思维模式,人卦对应是《周易》的取象法则,阴阳相应、由内而外、由小至大是其意义生成路径。家人卦(■)的家庭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各守其位,各安其分;防微杜渐,防恶未萌;诚信威严,相得益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20,(3):91-91
五典,又称五伦,中国伊斯兰教的伦理概念之一,指穆斯林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个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清刘智等人将其列入《天方典礼》,在教法体系中,念、礼、斋、课、朝为"五功",属于社会伦理关系的内容则为"五典"。"五典"说依托于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并改造了儒家五伦之教,为我国广大穆斯林确立了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多薪》、《内礼》等篇与《诗经》、《尚书》、《仪礼》诸传世文献,对中国伦理思想中五伦之一的"兄弟"一伦都有相关论释。《多薪》篇以植物间的对比起兴兄弟伦理亲情同别人一般友情的关系,这表明该篇作者对家庭伦理、对"天伦"的着意重视。本文以此文脉回视残简缺文,提出个人的论说方式。同时对其他部分传世文献中论及"兄弟"亲情的文献也作了初步梳理,认为结合上博简中对五伦作单向度强调的伦理倾向,可以进一步探析中国伦理学说的某种转向与儒学诗教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诗是情感共通的语言,诗不但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而且能打破人与人之间贫富、智愚、老少的界限;诗能够触摸人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是公认的。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圣经中的《诗篇》、智慧诗歌(《约伯记》《箴言》)、爱歌(《雅歌》)和哀歌(《耶利米哀歌》)是来自希伯来的诗歌,在世界诗坛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它是"基督教的诗经",也是家传户诵的典籍;是普世教会崇拜的指南,也是信徒灵修的良伴。  相似文献   

14.
《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社会的人并不孤单,当他们生病、衰老时会得到家庭成员的照料.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在婚姻之外,家庭正在逐步消失.在那些经济和社会资源来源极少的人群中,传统家庭消失得最为迅速,预示着日益增加的社会反常状态.即使对于卫生保健极为重要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没有丧失,传统家庭也一样正在衰弱.因此,医疗改革必需重视家庭医疗保健储蓄账户,以阻止家庭完整性的剧烈衰弱.  相似文献   

16.
定和谐目标倡和谐意识行和谐育人———家庭绿色教育观初探法国启蒙主义者卢梭指出:“一切社会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是家庭。”(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步,家庭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8.
汇总《左传》《国语》所载春秋人在28次赋《诗》活动中所涉71篇《诗经》诗句,可分析出春秋人赋《诗》的"断章取义"、"诗旨共识"、"赋篇取首"、"赋诗不刺"四大规则,这些规则的形成,乃是春秋外交形势需要、《诗》社会功能转变、官学教育结果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9.
正汉语系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内容宏博、玄奥而精深,其集大成者刘智的《天方性理》文辞典雅、义理幽远。为了说明中国伊斯兰教义学如何认识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物的由来、天人物我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人的终极归宿、修身养性的方法等基本问题,勉以《天方性理》为据初浅阐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乐府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它继承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诗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社会现实的再现,在乐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既有社会底层的女性,也有平民之家的女性,还有富贵之家的女性。她们身份各异,家庭地位也不相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政治、经济、礼教等方面对汉代女性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