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是黄老哲学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在宇宙论上代表造化万物之始,在哲学品格上强调兼综百家之旨,在政治实践上表达人君治国之要。自战国至秦汉期间被塑造出的“黄帝形象”凝结着黄老学以推崇“一”为标识的哲学主张和理想人格,具体表现为:黄老学者对于“一”作为万物之生成者的要求以及在政治上主张超拔于“众”的“君主”地位的诉求在黄帝作为华夏共祖的形象上得到了落实;黄老学融百家思想为“一”的哲学努力及其包容气象与黄帝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天下统一的政治功业相呼应;黄老学强调“执一”“无为”的治国之术也相契于黄帝法天则地、垂拱而治的政治实践。黄帝是黄老学注重“一”的哲学思维和政治愿景的形象化表达,二者的高度契合促成了“黄帝”与“老子”的自然结合,也使黄老学具备了迥异于道家其他分支的学术特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誉美于世。轩辕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卓越的贡献,被尊崇为"五帝之首""百王之先""文明始祖"。黄帝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基,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多元一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人文特质,绵延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可以运用文献史料、考古遗存、神话传说、民俗信俗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帝文化进行论证之。黄帝文化还是历史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精神文道。国运兴,则文运兴。伟大的时代需要创造伟大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更离不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站在历史的新起点,讲清楚根源于中原的黄帝文化之厚重深邃意涵,对传续和弘扬黄帝始祖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帝之言”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水 《管子学刊》2000,(1):38-46
自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等四篇古佚书重新问世以来,国内对黄老之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在前人以及自己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一、五行学说与黄帝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古代神话故事的文本解读为依据,力图对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进行重新诠释和组合。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黄帝神话是以表现黄帝作为古代氏族领袖、巫师以及部落保护神的活动及信仰为基本依据的。作者尝试在禳解仪式、表现仪式和升仙仪式三种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仪式结构中去追溯黄帝故事的仪式和图腾原型,并以此为依据去研究古代黄帝信仰的来源、演变、图腾以及在不同阶段的仪式特征等问题。作者认为,作为古代仪式和图腾的表现形式,黄帝神话的重新诠释和组合应该以黄帝从古代巫君、神王到氏族和部落保护神以及后来的跨部落"最高神"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在文章最后部分,作者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神仙思潮兴起的背景下,黄帝作为古代信仰中的"最高神",被纳入到早期神仙传记的修仙范例之中,转化为神仙。这种成仙神话构成了古代仪式和图腾向宗教形态过渡过程中的原型演化形式。  相似文献   

5.
《轩辕本纪》乃唐高宗时人综合前代道典外书中的黄帝事迹而编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帝传记专书。晚唐王《广轩辕本纪》对少数条目作了增补,仅重新抄出几条常见古书的原文,没有利用其它唐代道书。《黄帝内传》则完全模仿《汉武帝内传》,内容以西王母与黄帝的交往为中心,约出于武则天时期。  相似文献   

6.
《管子》的主流属“黄帝之言”知水黄帝有没有学说?持否定论者以为黄帝乃是传说人物,怎么会有思想呢?他们偏偏忘记了,战国之世,被托名立说的岂止黄帝。孟夫子不是曾大力抨击过那位“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孟子·滕文公上》)么?许行倡言“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  相似文献   

7.
《列仙传》中作为神仙的黄帝,其原型是"巫君"。论文借助原型批评理论,从以下几方面探究黄帝的原型:早期社会"巫君合一"现象,巫"能事无形"的特性,巫掌控天气的职能以及焚巫暴巫的习俗。  相似文献   

8.
蔡杰 《美与时代》2013,(11):16-17
近年来,对黄帝文化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诸多的研究方法中,以综合法较妥。但在研究黄帝文化的来源和发展时,历史文献则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文献学,对黄帝文化的诸多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期深入地探究黄帝文化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黄帝阴符经》在传播过程中留下过百种注释,从不同角度塑造它的社会形象,也表达了注释者的思想。随着注释者的增加,《阴符经》从一部秘籍成为能被不同群体的人利用的公共资源。注释者塑造了不同时代和群体对它的理解。它曾经被当作兵书、神仙书和治国方要,也被用来阐述三教的哲学,或者是文学创作的题材。注释文字的异彩纷呈掩盖了原著的本来面目。本文从存世注释中归纳出几个主要的方面,试图指出古典经典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形。  相似文献   

10.
战国中后期,以齐国稷下学宫的齐学新霸道追论为起点,各国兴起了一股追述追论之下的新霸道思潮,它们反过来影响了帝道思想下黄帝学派的形成。黄帝学派由追述追论所谓黄帝思想而形成,深受老子学影响。代表人物有宋銒、尹文子、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传世著述除具名宋銒等人的集子外,还有《管子》中的诸多篇章以及《黄帝四经》等。黄帝学派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各种老学思想的吸收与转化,对后世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菁鸽 《美与时代》2024,(2):125-127
缙云为轩辕黄帝铸鼎炼丹、驭龙飞升之地,从古到今,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前来游赏,并留下众多诗词歌赋、碑碣刻石题咏,为后人传诵。缙云黄帝文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明确黄帝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弘扬的原则、方向,探索黄帝文化创造性传承与弘扬的途径和形式,以期为黄帝文化发展构建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2.
"精白"一词罕见于先秦传世典籍,但在帛书《二三子问》中却集中出现,并作为一个政治话语上的用词被明确提出来。在单字词"精""白"的内涵里,均有德性修养的一面,且上升到君主和大臣治国的高度,此与复合词"精白"的两重内涵是一致的。孔子对此内涵进行了提升,"精白"即是在性与天道相贯通的基础之上,进行内心道德的修养,此即内圣的工夫。内圣必然兼含外王,圣人行王者之道,以治国平天下,此即外王的工夫。事实上,这是一种儒家工夫论。  相似文献   

13.
《黄帝》篇集中讨论修养得道问题,可以说是了解《列子》修道工夫论的窗口。本文通过"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有道"与"无道"、"心凝形释"三部分的讨论,将其中的得道类型分为三种:"虚假"的得道者、先天得道者与后天得道者。正是这三种类型的区分,表明了《黄帝》对修道工夫的看法,那就是即使境界本不高的普通人,通过一定方法对内心进行锤炼,渐进修养之后最终也能得道。  相似文献   

14.
《正统道藏》现存有题名李筌的《黄帝阴符经疏》,其内容与袁淑真的《黄帝阴符经集解》雷同,由此引发了《疏》是李筌著亦或袁淑真著的争议。本文赞同陈进国先生的看法,认为李筌是《黄帝阴符经疏》的作者,并补充三点证据:1.在《道藏》分三章且有三章名称的注解本中,只有李筌、袁淑真注本将第二章题为"富国安人演法章"。2.《黄帝阴符经疏》中明确提到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并称他们为"篡逆悖乱之臣"。3.由李《疏》与袁《集解》中在"神仙抱一演道章"后的两段话比较来看,该段为李筌所著。  相似文献   

15.
周光华 《管子学刊》2008,(4):105-110
夏朝以前的传说时代是远古的华夏族起源时代,应该尊重古人,保存并探索黄帝故里的说法。天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新郑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不是同时代。四川涪江流域盐亭县、湖北宜昌地区西陵峡至远安县、河南西平县都有嫘祖民俗流传和遗存,有古籍印证,有考古遗物的发现旁证嫘祖生活的地域。三峡族群文化在距今4000年左右时与华夏文化趋向融合,这个推断是由丰厚的三峡考古成果证明的。大量的考古文物和丰厚的民俗留存,说明嫘祖与川江三峡地域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应该关注嫘祖生活在长江流域,黄帝生活在渭河流域的资料。蚩尤与黄帝大战冶铜作兵器的年代距今4500年左右,黄帝始于公元前2470年。  相似文献   

16.
在礼制发达的夏商周时期,作为始祖的黄帝受到隆重祭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黄帝祭祀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宗教意义淡化,而政治和社会意义上升。表现在“黄学”的出现、黄帝被作为天帝之一来祭祀以及把功德作为确定祭祀对象的标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黄帝阴符经》是道教自然神性论经典代表之一,其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在天道、地道、人道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诠释了其特有神性机理和神性法则。通过自然之神性、天人之神性、运动之神性、人伦之神性,展示了天地人"不神所以神"的基本规律和神性思想。《黄帝阴符经》丰富了道教自然神性观的基本内容,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道教自然神性观,发挥传统文化在保护自然生态方面的促进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帝祭典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早期典籍《竹书纪年》有“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大戴礼记》有孔子答宰我“黄帝精神三百年”之论;《史记》、《汉书》均有“祭黄帝”和“祠黄帝”之述.由此形成于以黄帝为祭祀客体、历代官民为祭杷主体的黄帝祭典仪礼文化。历代官民祭奠黄帝的意义取向呈现出多层面性:即有帝王层面、先圣层面、神灵层面。这些层面体现中华民族历代成员将黄帝尊崇为“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的民族最高偶像。祭杷的偶像层次、祭杷的仪礼制体以及祭杷主体的迭代相沿,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心理。祭杷的价值实质是倡民尽孝,敬祖尊先,使民族后世成员践行“善继前人之志,善述前人之事”,深识先民前言往行,厚蓄传统美德。本文旨在发掘祭杷主体思想情感的历史变化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17,(2):248-253
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古代黄帝故事的神话学和宗教学内涵.我们认为,通过研究与黄帝信仰相关的图腾在古代神话和仪式中的表现和演变,可以较为清晰地解读出黄帝作为部落领袖和巫师在古代巫术—仪式中的活动情况,以及黄帝从古代部落领袖、巫师演变为部落最高神以及古代神祗被纳入到早期神仙群体的完整过程.同时,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古代黄帝神话的诠释、整理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岳 《管子学刊》2016,(3):54-58
"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方能"国正";在具体行为上,他要求"为正"就是要"知止"。在这一方面,老子与孔子的认识并无冲突,相反通过把握两者的论述,便能更好的把握"以正治国"的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