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主大义灭亲吗?其答案至少不是全称判断。比如,《春秋》记载鲁国诛庆父这个经典案例及其微言大义,就疑大义灭亲,而有亲属容隐制度萌芽。春秋鲁国宗室和朝臣庆父、叔牙、季友是三兄弟,叔牙、庆父先后弑君(也分别是弑兄杀弟),季友则立诛叔牙、缓诛庆父,力守君臣之义,同时尽可能悉心敦睦并力保延续与叔牙、庆父的兄弟伦理,曲尽亲亲之道。伦理亲情中血色淋漓,刀光剑影中维护伦理,其中蕴涵着求解伦理和政治法律关系两难、顾全伦理和政治法律关系的努力及其智慧。其直面问题、寻找成因、求解两难、所达目的等方面,都对大义灭亲审慎存疑,发育着亲属容隐制度。由此细化深化大义灭亲、亲属容隐研究,有助于凸显其两难,妥为调谐伦理和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师■钟、姬寏母豆铭文所反映师■和姬寏母的关系,近年为学界所关注,有同姓兄妹或姊弟关系、夫妻关系等说法。但从姬寏母称师■之父静公不加亲称的情况看,姬寏母与静公可能是同辈之人;联系师寏父诸器铭文,得见"姬寏母"之命字方式可能是以其夫师寏父之字为字,静公是师寏父、师■为姬寏母子辈的可能性较大。师■宗族为周初开国功臣师尚父后裔留相王室者所建,分析师尚父后裔所建宗族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周代宗法制度下分宗、立宗及建构国家的模式以及周代军事长官、异姓宗族参与周王朝政治提供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勾稽齐国境内出土亚醜、册融、纪国、叔龟、画、小臣传、师、过、斟、鄩、上曾、鲁、铸、陈、蔡、曹、淳于、宋、商丘叔、蔇、陬、吴、越、燕、韩、赵、魏等二十七国族百数十件带铭文的青铜器。铭文篇章所涉疆域东起自海,西抵周原,南达荆楚吴越,北逾燕赵山戎。藉对相关铭文内容酌为诠绎,以揆度每历史时期齐与列国之间文化交流趋向与融合之态势。  相似文献   

4.
论臧文仲     
<正> 臧文仲即臧孙辰,姓臧孙,名辰。“文仲”是其谥号。他是鲁图的著名大夫,历仕于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世。他不仅在当时鲁国的社会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臧文仲以后,鲁国为执政的仲遂和季孙行父都曾把他的话引为名言(见  相似文献   

5.
王沿运河北上,行至山东济宁患病,不治归真,就地安葬,唐氏从此落户鲁国故地。到了唐柯三六世祖时,唐氏一部分迁至邹县邢村。鲁为孔、孟之乡,几千年儒家文化积淀,造就了诸多历史名人,如孔子、孟子、匡子等。享有“滨泗邹鲁,人才济济”之称。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唐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经过几代人的文化积累,至唐柯三祖父唐传献(1824-1900)考取贡生,先后供职于任部,史部,唐氏家族走上了兴旺发展的道路,唐柯三祖父唐承烈(1848—1905),清同治年间也考取贡生,任职内阁誊录馆。足见家中儒学之深厚。另一方面,山东济宁又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  相似文献   

6.
<正>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白狄族的鲜虞部落在太行山东麓建立的一个国家,它地处燕赵两国之间,是秦、齐、楚、燕、韩、赵、魏之外的一个小国。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有片言只语,人们对王室世系并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铁足铜鼎(大鼎)、夔龙饰铜方壶和圆壶3件青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共上千字,仅大鼎铭文就有469字,创战国时期青铜器长铭之最,此件青铜器被人们称作“中山三器”。  相似文献   

7.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8.
肖浪 《法音》2020,(3):44-47
1995年,商承祚先生的亲属向深圳博物馆捐赠了一幅药师佛像拓片。入馆之际,拓片已装裱为立轴,纸本纸裱,画心为一药师立佛拓片,左侧有其像座圆式铭文。铭文云:"大康六年八月十六日东作使张扬刺生得小男师留此上铸药师佛父见在法界有情生生见佛世世闻法道心坚固乃至菩提不墯恶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孟子>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孟子>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孟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相似文献   

10.
对2008年12月底前公布的山东出土商代青铜器铭文资料进行统计,可得单字645个,不计重复字为154个。进行字频统计与测查,发现:字频分布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字频覆盖率达9%,即每11字就出现1次;仅出现1次的有109字,约占单字总数的71%。高频字集中在亲称用字、日名用字、作器或器名用字以及部分族名。亲称高频字是"父"。日名高频字集中在双数日,未见"丙"、"壬"。这些情况反映出商代山东与中原铜器铭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三年之丧作为至重的丧仪,规范着最重要的人伦角色与人伦关系。而早期儒家在对三年之丧及其成立依据的阐论中,表达着对君、父角色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呈现出了多元的思路与看法。《仪礼·丧服传》以"至尊"这样一种单一的原则来定位君、父的地位,而《礼记·丧服四制》则主张在门内优先以恩仁的原则事父,在门外优先以理义的原则事君。事父、事君都包含敬重之义,事父也由此成为事君所效法的模型。《荀子·礼论》不同于臣为君服的礼制,转而在君民关系中探讨三年之丧的依据。荀子认为,君主兼具父与母的教、养之功,故民对于君主既尊且亲。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中心由曲阜到临淄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曲阜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到了战国时期,文化中心就转移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它标志着旧学的衰落与新学和百家争鸣的兴起。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就派他的儿子伯禽到殷人的重要根据地奄(曲阜)建立了鲁国,作为统治东方的中心。周公制礼作乐,以从政治上、思想上和文化上加强统治;作为东方统治中心的鲁国,最有力地贯彻了周公的这个方针。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  相似文献   

13.
齐刀币新考     
吕茂东 《管子学刊》2014,(1):42-47,52
齐以刀形为币,是齐国徽识"齐刀"在货币上的演化与展示,是齐国国家意志的选择和齐文化的体现。齐刀币铭文""是"筥"和"即"的合文,""是"返"和"封"的合文。旧释的"節墨之去化"应释为"筥即墨夕之去化",旧释的"齐返邦长去化"应释为"齐返封邦长去化"。"去化"是"法化"。"筥即墨夕之去化"和"齐返封邦长去化"造于战国末年,是在齐被燕军攻占,齐国君臣避居在筥和即墨,后又大破燕军、收复失地的特殊历史时期铸造的货币,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15.
大道今如矢 春风此更和——评《柳下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之阳、孔里之北的古柳里,有春秋时代的鲁国先贤柳下惠墓。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大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庄公至鲁文公年间(公元前693-609年),早于孔子约百年。因其食邑柳下,死后谥号“惠”,故称柳下惠。柳下惠为鲁国大夫,以礼治邦,以信修身。又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誉其“言中伦,行中虑”,孟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历史文献特别是儒家文献中关于柳下惠的记载,引发了后世学者对其生平、思想、道德情操等进行探讨的兴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和”文…  相似文献   

16.
子贡救鲁的外交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有谋略,善辞令。曾在鲁国做官,当齐国即将兵临鲁国之际,他游说四国,不发一兵一卒,成功地使鲁国转危为安。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以弱胜强的谋略。齐国的执政官田常,企图夺取国家权力,所害怕的是高、国、鲍、晕晏四大家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打算兴兵讨伐鲁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齐强鲁弱,鲁国面临灭亡的危险。孔子是鲁国人,得知齐国将要侵鲁的消息,他召集学生们说:“鲁国,坟墓所处,父母之国。今国家危险如此,各位为什么不出去想点办法?”话刚说完,学生中一个名叫子路的就挺身而出,孔子把他劝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楚简<六德>"为父绝君"的"绝"字应改释为"继",从古代丧服制度看,"为父继君,不为君继父",是指父丧与君丧并见时,应当使为君所着丧服次于为父所着丧服,以父丧重于君丧,体现父子之恩重于君臣之义.对彭林先生的"绝服"说加以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正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暗地里却死死地较着劲。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管仲说:"现在鲁国发展的势头很好,照这样下去,鲁国总有一天要超过我们,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牵制一下鲁国呢?"管仲胸有成竹地说:"这好办,从明天开始,大王和众大臣只穿鲁国生产的衣服就行了。"齐桓公将信将疑地把这个事情交给管仲去负责。管仲就规定齐国的所有人都只穿鲁国生产的衣服,而且下令禁止齐国人织布,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中后期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连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孟子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看似自相矛盾而实际上是审时度势的卓见,与他对禅让的理解及其仁政思想是契合的,出土的战国中山王方壶等铭文亦是明证。孟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批评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