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读《礼记·中庸》,至子路问强,孔子所作的回答,是:“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任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工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对于这段文字,几乎所有训话家率皆训南强为孔子自况,以子路类北强,就是名极当代的已故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认为“天子尚南方之强,而抑北方之强,而子路之所谓强,则有类于北强者”(《南强篇》,见《吴越文化论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o年影印本)…  相似文献   

2.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3.
"曾点气象"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曾点气象",事出<论语·先进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正名主张,显见于《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于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近也!奚为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阈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见.子路与孔子问答,关乎卫君待子为政事。对此,还可从《论语·述而》中找到另一记载,此即于贡与孔子问答: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相似文献   

5.
《周易》卦辞“朋”、“孚”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朋”、“孚”是《周易》中决定吉、凶、悔、吝等的两个因素。“朋”是“凤”的重文,“凤”通“风”,伏羲以龙纪、龙身、龙名而“风”姓,“龙”是《周易·乾》中阳气的象征,“乾”的本义指太阳及其运动;“朋”字所在的卦爻皆为阳爻,其占断语都是吉的、有利的,反映了《周易》的“尚阳”观念;“得主”即“得朋”也即“得阳”,故“朋”指“阳”。“孚”的本义为鸟卵生子,反映的是殷商时期的鸟图腾崇拜和卵生信仰;“生”是天地之大德,人类要趋吉避凶,就要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故“孚”是人与天地相统一、和谐之德;释“孚”为“俘”与其造字本义和《周易》经义不合,释“孚”为“信”也难以涵盖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蹴鞠”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者,踢也;鞠者,球也。《说文解字》二下《足部》释“蹴”云:“蹑也,从足”;同书三下《革部》释“鞠”云:“蹋鞠也,从革”,又云“鞠或从”。《汉书》卷五一《枚乘传》颜师古注“蹴鞠”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为物,蹴蹋为戏乐也。”又同书卷五五《霍去病传》颜师古注云:“鞠,以皮为  相似文献   

7.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辨》中,清人史绳祖在《学斋估毕》中都以为这句话应作如此标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是赞许之意。黄式三《论语后案》则认为“罕”应读作“轩”,意为显也。杨树达《论语疏证》又以为:“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试观圣人评论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为人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云不知其仁,更参之以《儒行》之说,可以证明矣。抑孔子不敢以仁自居,虽曰谦逊之辞,其重视仁亦可见也。”杨伯峻《论语译注》…  相似文献   

8.
辛亚民 《现代哲学》2022,(2):125-130
《周易》坤卦也遵循 “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卦名本作 “黄”,源于爻辞中 “黄裳” “玄黄”之 “黄”,甲骨文 “黄”“寅”同形,“寅”与 “坤”同音通假,以 “寅”为卦名在 《归藏》中得以保留。《易传》以 “地” “顺”释 “坤”缘于声训。“坤”卦又作 “川” “■” “巛”,与 “坤”为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9.
《论语》“夫子矢之”之“矢”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章文虽简短,却号称难解。以往的解释,关于“矢”字,有誓、陈、指、直告之四训;关于“否”字,有不、否塞二义;关于“厌”字,有弃、塞二解。而歧义集中于对“矢”字的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既然“与门弟子语”,不必指天发誓,也不当用“下告上”之陈述语体,故“矢”训“誓”、训“陈”、训“指”均不可取。“矢”有“直”义,“矢之”之“矢”训直或正,纠正的意思。《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乚部》:“直,正见也。”段注:“《左传》曰:‘正直为…  相似文献   

10.
说“色斯举矣”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乡党》末章:色斯举矣,翔而后集。[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独特也许是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日:“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高疏:“此言孔子市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  相似文献   

11.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12.
周展安 《中国哲学史》2021,(2):102-108,116
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于“俗情”、“俗谛”的肯定性阐释,分析了章太炎如何运用佛学的“中道”义来导引其阐释;进而分析了章太炎如何以对“俗情”的肯定来抒发其志在救世的“菩萨一阐提”精神;进而分析了章太炎如何以“两行”之道来绾合“丧我”之义与对“俗情”的肯定,并区分了这种新的“两行”之道...  相似文献   

13.
八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风考略沈祖绵著沈延发注释八风之说,实与《易》之卦位相表里。班固、贾逵、服虔、高诱、韦昭皆以八卦象之。清代治《易》者,未能致意。姚配中据《春秋考异邮》之八风,以释《说卦传》“帝出乎震”一节。徐文靖又以《史记·律书》解之。及黄以周正张惠言律书图之伪,作...  相似文献   

14.
孔子论管仲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  相似文献   

15.
“利建侯”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屯卦》卦辞“利建侯”一语,古代说《易》者均释“侯”为“诸侯”.如程颐《易传》说:“必广资辅助,故利建侯.”朱熹《周易本义》也说:“故筮立君者遇之则吉也.”后世学者从之,未见持异义者. 然笔者在反复玩味《屯卦》卦辞和六爻爻辞后,愈觉得前人所释欠妥,“侯”字似应释为“射侯”之“侯”,即箭靶.兹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和《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工作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指出:自北宋张载(1020—1077)创立“关学”学派以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  相似文献   

17.
试释“愚人以天地文理圣”许寿霖北宋著名学者张伯端(983~1082)集内丹功法(气功)之大成,其《悟真篇》中卷第58首:“《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他对《阴符经》之推崇,于此可见。《阴符》全文只三百多字...  相似文献   

18.
陈曦 《管子学刊》2000,(1):77-79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子路遇难的详情时,有意将子路的死因写得有异于《左传》.本文挖掘了司马迁一改《左传》之成说的深层原因:他对子路的人生结局深感遗憾,故而从其独特的生死观出发,赋予子路死以一种崇高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9.
唐君毅认为《大学》“格物致知”义的演进,即是把科学之知与中国传统德性之知相融合的尝试.以道德理性为根本,融合朱熹与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重订《大学》文本次序,彰显“本末”、“终始”在《大学》中的意义,并用“俱时而呈现之同一关系”、“更迭而呈现之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之相从之关系”、“交互并在之关系”揭示出知识之知和德性之知的内在关系,构造出一个立体上升的结构关联体系,是唐君毅重释“格致”理念以融通科学的内在理路.他强调科学与人文在具体情境中发用,成为化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冲突的有益尝试,也是唐君毅在诠释中华文化传统时表现出的时代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培高  冯雪 《中国哲学史》2021,(3):42-48,72
孔子评价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的特点时分别用了四个字(愚、鲁、辟、喭)指出了四人的缺点.这实际上与"性命"关系不大,但胡瑗却从中"体贴"出了"性命"之理.胡瑗释《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时说:"古之取人以德,不取有其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经过研究发现,胡瑗"今之人两失之"之语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