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85,(3)
泰国有“佛教之国”、“黄袍佛国”的雅号。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国旗上的白色代表佛教。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居民信奉佛教。上自王族,下至百姓,人人都参加佛教仪式。男子到了一定年龄,都必须剃度出家一次,国王也不例外。在泰国,有二、三十万身披黄袍的僧侣,寺庙遍布全国城乡,一  相似文献   

2.
黄海云 《法音》2021,(8):52-58
一、汉传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发展在泰国,民众主要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泰国后,即与当地的婆罗门教、印度教和祖先鬼神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交融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泰国特色的佛教体系。近两百多年来,随着当地华人移民的增多,汉传佛教也开始在泰国传播,对泰国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所指的泰国境内的汉传佛教,特指从中国传到泰国的大乘佛教。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6,(1)
正泰国可以说是个佛教国家,从古至今老百姓所信仰崇拜的宗教大多是佛教,当今约95%的泰国人是佛教徒。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文化交流,泰国的旅游业也跟着发达,接触暹罗习俗和文化的游客逐渐增加。在泰国既有佛教寺庙,也有印度寺庙可以参观,无论在佛寺或印度庙,都可以见到一尊华人耳熟能详的"四面佛"。有很多华人来泰国旅游,一旦到曼谷就被朋友或导游介绍去拜"四面佛",求财求福。通过口耳相传,泰国的  相似文献   

4.
泰国佛教历史悠久。自十三世纪至今,佛教一直是泰国国教;它在泰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泰国的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并且是佛教最高赞助者。拉玛六世(1910—1925)制订的泰国三色国旗,其中红色象征人民和国家,白色象征佛教,蓝色象征王权。泰国文化,富有佛教色彩。佛教寺院,是早期泰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泰国的每个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王族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早期以来,泰国佛教传统日益遭受到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巨大冲击。如何重新塑造自身作为佛教徒的文化身份成为现代泰国公民的一个重要问题。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对佛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解答,一方面为现代泰国公民-文化身份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仍然体现出公民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佛教文化》2013,(5):2-3
在泰国,贫穷或是孤儿的男孩子能去寺院做沙弥,并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对于女孩来讲,这种机会是不存在的。看到这种不平等,佛教比丘尼资助建立了泰国第一所佛教女子寄宿学校——hammajarineeWitthaya学校。这所学校也是唯一一所免费的佛教寄宿学校,学校里的女孩子来自泰国不同的省份,有些女孩子来自贫穷的家庭、有些来自破碎家庭,还有些女孩子是孤儿。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9,(2)
应泰国亲友之邀,到泰国小住了月余。一踏上泰国的土地,除被浓郁的亲情包裹之外,扑面而来的就是典型的东南亚佛教文化气息。泰国素称“黄袍佛国”,相传早在2200年前,便从印度传入了佛教。位于首都曼谷西面50多公里的佛统府,是当年的佛教中心。佛统塔全高120...  相似文献   

8.
访泰散记     
访泰散记释永信泰国,是南亚佛教圣地之一,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去年初冬,笔者应泰国佛教界的邀请,有机会来到这个古老的佛教国家。为期十余日的参观访问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佛教国度曼谷市位于泰国弯畔,昭披那河穿越泰国境内,经这里流进海洋。优越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9.
常正 《法音》2007,(6):46-49
本刊讯应泰国佛教总会、泰中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泰国艺术大学、泰国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的邀请,以及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  相似文献   

10.
泰国佛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两国社会文化的综合表现,也是人们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直接反映。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中国与泰国所呈现的建筑文化也有所不同,泰民族在吸收中华文化精华的同时,保留自己本土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国佛教建筑文化景观。由此可见,泰国佛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系,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各具本国特色。  相似文献   

11.
延达 《法音》2004,(6):46-47
本刊讯5月24日至28日,应泰国佛教事务办公室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5人,赴泰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此次访泰为的是参加泰国佛教卫塞节活动及庆祝泰王国诗丽吉王后陛下72岁寿辰等重大活动。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住持印乐法师和开封大相国寺方丈心广法师。5月25日,代表团在曼谷佛教城拜会了泰国威斯奴·科勒亚副总理,并出席了庆祝佛教卫塞节大会。威斯奴·科勒亚副总理代表泰国政府致欢迎辞,并通报了泰国的佛教发展状况,来自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12.
佛国纪行     
游览泰国,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这里浓郁的佛教氛围。无论是曼谷、清迈等大市、府,还是偏远的小乡镇,佛教的庙宇几乎无处不在。有时走在街上,经常可以看见三三两两,身披袈裟的僧侣。听朋友说,全泰国的僧侣人数至少有50多万,占总人口的1%。仅曼谷就有佛教寺庙420多座。难怪它素有“黄袍佛国”的美誉了。提起佛教,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他们的“国教”。居民有近95%都是佛教徒。而且宪法还明文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否则不能继承王位。可见,几百年来,佛教思想已融入到了泰国人的生活当…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1,(9)
当代中国和泰国有两位禅门宗匠,影响佛教发展至深至巨,中国的虚云老和尚遐龄120岁,是民国四大师之一。泰国的佛使比丘今年85岁,弘法度众无日不有,被尊为泰国今日第一高僧。两者都是值得效法学习的对象,这是本文撰写的一个动机。南传佛教国家到底有没有禅法?若有,与中国禅法有否不同?一般人总认为南传佛教国家只有小乘教法,并无大乘,更无中国所独有的禅法。事实是否如此?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抱着作南北传佛教融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泰国的佛教     
一泰国古称暹罗。13世纪以前,暹罗曾受到中国和印度两大文化的影响,境内流行北传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建立,第三代君王毗罗康恒从斯里兰卡礼请上座部大德到京都传戒,上座部佛教渐渐有了重要影响。1361年第五代国王县摩罗阇·里泰王又请斯里兰卡戒师来国内传法,里泰王亲自受戒出家,是为帝王出家之始。里泰王对佛学甚有研究,曾撰写了泰国第一部论书《三界论》,并造披沙奴鹿府大佛像一座。与此同时,泰国北部地区的孟拉王朝诸王也热心佛教事业,戈那王曾遣使至素可泰迎请高僧宏法,至逻迦王时又举行了泰国  相似文献   

15.
佛教在泰国是一个全民信仰的民族宗教,但是泰国的现代化的佛教研究则起步较晚。1871以前,泰国没有大学,所有的教育几乎都是由寺庙承担的。本世纪初,泰国实行了政治改革,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制度,作为传统的思想——佛教的诠释开始与西方的学术结合。当时的教育部长曾经写过形式罗辑的课本,这与佛教的因明关系还不是太大。  相似文献   

16.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泰国僧王颂得帕耶纳桑文今天下午来到北京西山灵光寺,参拜了佛牙舍利并为泰国所赠一座佛像开光。泰国僧王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张声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泰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拉亚纳素翁等的陪同下来到灵光寺。这里供奉着泰国佛教界1989年7月赠送的释迦牟尼铜质鎏金佛像。  相似文献   

17.
泰国是当代上座部佛教的三大主力之一,佛教在该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世纪初,泰国一直在进行政治与经济的改革,作为国家精神文明领域的佛教,也处于改革进程之中。泰国政府出于改革的需要,重新订立了僧伽法,利用佛教来维系民族统一,将僧伽置于国家官僚机构的框架之下,发起了一系列的净化佛教运动,这些措施曾对当代泰国佛教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模式,尤其是在政治关系上,对今天的佛教发展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三月,国际妇女节之际,泰国“提高妇女地位协会”与“佛教杰出妇女颁奖委员会”表彰了十二位对佛教作出重要贡献的妇女。泰国“提高妇女地位协会”是附属于国会下头的一个工作委员会,而“佛教杰出妇女颁奖委员会”则是由国际上的佛教僧侣、学者和大朱拉隆功佛教大学联合组成的一个团体。  相似文献   

19.
常正 《法音》2007,(6):54-54
本刊讯6月8日至10日,应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邀请,学诚副会长兼秘书长访问泰国,并接受了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的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成  相似文献   

20.
佛陀说过:“僧伽和合,快乐吉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现在正在证明佛陀所说的这个真理。分别属于各大洲不同佛教派别和传统的如此之多的佛教领袖们为着共同的目标在同一个舞台上联起手来,是中国政府的热情支持和中国佛教团体的勇敢开拓促成了今天的殊胜因缘。在深入话题之前,请允许我提醒诸位,摩诃玛古德大学有幸于2005年11月1—5日在泰国曼谷主持举办了第四届世界佛教峰会。这届峰会是在泰国僧王苏达·法拉·尼拉那桑瓦拉的眷顾和泰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之下得以召开的,它吸引了世界各地南传佛教和大乘佛教的3500多名佛教领袖和学者汇聚一堂。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