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无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80年代以美的本质为研究核心的美学本体叙事阶段,其尾声回响于20世纪90年代;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本体叙事模式逐渐被抛弃,美学的研究范围得以向多方面拓展的阶段。美学本体叙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美学研究中的"经学化"思维模式。在美学本体叙事衰落之际,我们应放弃"经学化"的思维模式,在美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中积极寻求理论创新点。  相似文献   

2.
我自幼喜爱文学.大学期间仍然迷恋文学创作.为了学习创作经验,有计划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并开始对文学理论及美学产生兴趣.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进一步培养了对于理论研究的热情,如何破解艺术之谜和审美之谜就成为自己长时间考虑的中心课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愈加激发了我的学术兴趣.  相似文献   

3.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中西美学史上,不少美学大家都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而在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美学热之后,美学研究稍显降温。但仍有一部分学者专力于美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并不时有新著问世。柯汉琳新著的《美学原理》,就是他本人30多年美学教学研究的结晶。从内容上来看,柯汉琳的《美学原理》首先是一本关涉美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其次才是一本面向高校中文系本科生的教材。作为美学专著,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超越前人的地方;而作为一本教材,在启迪后学上,也有扎实的内容。另外,柯汉琳的《美学原理》还是一本充满思想情怀的论著。在柯汉琳看来,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更多表现为一种审美价值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五六十年中国美学讨论期间,朱光潜通过有选择、有目的的翻译、评论和引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如卢卡契、列斐伏尔,尤其是哈拉普和考德威尔,从其著作中获得启发、支持和鼓励,促进了自己在该时期的思想改造,并帮助建立起了自己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关于美本质问题的再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鸿文 《哲学动态》2001,(10):41-45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传统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 2 0世纪的 50、 6 0年代及 80年代中前期 ,曾掀起过探索的热潮 ,并因此而形成了数家美学流派。 80年代末期以来 ,随着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这一问题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 ,但仍有一些美学家执著于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这些思考的梳理与说明是全面总结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如何看待对美本质的追问1 含义所指及其对美本质问题的误解。从逻辑程序上讲 ,解决美本质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美本质问题的具体含义 ,即美本质问题的“所指” ,也就是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美本质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学理论家试图建立一种与新政治、新文艺相呼应的崭新的美学体系。20世纪50、80年代产生过两次重要的美学争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美学问题。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贯穿当代美学始终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和美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50年代反映论和工具论的批评形态,80年代实践论和审美自律的批评形态。到了新时期以后,美学的基本问题日渐多元,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资本主义、生态存在论、审美社会学、审美人类学等等,但尚未形成较为固定的批判形态。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历来是美学界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曾经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就是艺术观,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基本上应该包括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类的审美感和艺术美的一般规律,其中艺术更应该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目的.70年代末期,我国美学在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沉寂而重新活跃起来以后,有关美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又受到了重视.综观近十几年来的讨论情况,除上述形成于50、60年代的几种观点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以外,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徐碧辉 《哲学动态》2007,(10):31-35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是一种和谐,和谐则是一种美的形态,或者说和谐亦是一种美。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美与审美。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将愈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用审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和谐社会的建构,应从何入手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探讨:①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人与社会的和谐;③人与人的和谐;④人自身身心的和谐。前三者是人与某种具体存在的和谐关系,后者则为人自身内在的心理和谐。因此,这四者又可归结为:外在关系的和谐及内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我国日趋活跃的美学论坛上出现一些专门探讨美感问题的文章,有些美学论著在阐述美学的对象、美的本质、形象思维等问题时,也涉及审美心理学或使用一些心理学概念。它们各自表达了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讲仍然是五十年代美学讨论的继续,但也使我们看到,在新的时代美学工作者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努力。现分別从几个方面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美学繁荣,这场大讨论主要集中在对美的本质问题上.其中,坚持美是客观这一观点的以蔡仪为主要代表.蔡仪是一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经历丰富,态度严肃的老学者.  相似文献   

12.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13.
"生命"概念的内涵很大。唯其大,才能涵盖审美的所有内容,才能完全界定审美的本质。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生命有两个时空,即物理时空和精神时空。美存在于人的生命与对象的"生命关系"之中。用生命界定美本质并不会造成与别的事物的混淆。生命美学比之于用其它概念界定演绎的美学理论更具有美学一般的性质。对于解释人类的审美现象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自王国维等前辈学人将美学概念引入中国后,我国的美学研究路径似乎并未严格遵循柏拉图、康德的方式,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者们面对潮水般的国外美学思潮,一边努力汲取,一边结合中国实际和古代美学思想资源进行研究。而正是文学界、美学界等众多人文知识分子,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以变革其时的僵化意识形态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以超越现实的人性为理想,诉诸于审美意识形态,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第三次美学热潮。但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和第三次美学热潮之后,美学研究回归自己的园地:既有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又有对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继承,从而开始美学研究领域的转向与拓展,从抽象思辨回归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6.
杨春时 《学海》2001,25(2):161-163
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讨论已经进行几年了 ,这场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刘纲纪先生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当代美学问题》① 以及其他几位美学同行的文章的发表 ,使这场讨论又有所深入。刘先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章具有权威性。这篇文章对“后实践美学”进行了反批评 ,其中主要篇幅是针对我的观点 (超越论美学 )。我认为有必要继续与刘先生商榷 ,以求得刘先生及同行们的指教。首先是审美的超实践性问题。我对实践美学的批评首先是它把实践与审美同一起来 ,从实践活动中寻找审美的本质 ,…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美学研究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突出贡献则在于把美的本质问题转化为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揭示了美的规律,即美的形式的产生根源,而美的形式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人类生产的最高形式即审美的创造。当代对美学本质问题的研究,应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借古今对话、中西对话,走综合创新之路,最终实现本体化当代形态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陈向义 《哲学动态》2004,(10):36-3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在"走出传统实践美学的困境"中产生的.传统实践美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到了80年代,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无论是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发展还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的探索,都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新颖性,表现出对传统审美文化和美学理论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人全球化审美文化新发展的同时,努力表达民族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一、学习美学的一些情况 我1956年7月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7月毕业.在这4年中,全国开展了美学大讨论,对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问题、美产生的根源问题、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新建设》《学术月刊》发表了不少美学论文,我开始阅读这些论文,从而对美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对美学感兴趣的人不少,经常在一起讨论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