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又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农民观,他对农民阶级的重视和他所开拓的工农联盟道路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充分借鉴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成功经验,是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前提。今天,我们仍必须坚持走工农联盟的道路,并且把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2012年发生在灌南的非法集资案,引起了全省农民资金互助社的高度重视。一年多来,各级管理部门本着"先规范、后发展"理念,在完善制度、规范发展中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监管举措;当前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各项财务指标均处于良好水平;农民资金互助社已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民间高利贷"仍位列农户借贷来源的第三位,农户贷款难并未有效化解。主要政策建议包括:(1)明确省级主管部门;(2)尽快实施农民资金互助社江苏地方立法;(3)尽快制定出台相关财税扶持政策;(4)进一步完善区域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从我国革命实际和农民处境出发,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权利发展与解放道路的革命思想。这些思想是我们党关于农民权利认识链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包括"踏着人生和社会的实际"解决农民基本生存权利、农民拥有改变国家命运的革命权利、要尊重农民"最大的革命民主派"政治地位与权利、在推动农业合作化中发展农民脱离"永久的痛苦"的经济权利等。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行为选择是否遵循理性原则,是国内外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四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认为乡村改革进程带来了农民致富冲动的强化和经济理性意识的成长,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生成和强化的"土地情结"依然存在。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为乡村社会转型中农民理性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逻辑前提,也为"理性新农民"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而加强农村道德建设,则是塑造具备文明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新农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论断.论文对这一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内涵与理论来源、论述逻辑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指出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农民理论的"拐点".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4,(4):172-179
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解救农民预防革命的呼声,南京政府成立初的国民党当局则忙于打倒旧军阀的战争,一些地方政府推行有关民生政策的宣传中,已经反映出与中共争夺民众的意向。随着对红军及其根据地军事"围剿"的进行,国民党蒋介石加紧了对农民的争夺,先是采取以整顿吏治军纪、强化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所谓"治本"措施,继而提出了"清理收复区土地""复兴农村""扶绥流亡"的经济政策。而在中共及其红军逐步放弃南方根据地向北方转移的同时,阎锡山感到现实的威胁,采取与众不同的土地公有和消除民间不平的防共策略。但国民党统治集团终究没有切实解决农民问题,这给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7.
王昕 《美与时代》2013,(11):91-92
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在三农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差,缺乏规模化经验的资金和经验,农民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要得到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农民的问题得到解决,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信贷领域对三农的扶持,主要表现为对农民的扶持。信贷对三农的投入是响应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信贷领域发展的自身要求。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经济理性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民精神的现代化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经济动机、经济美德以及经济认知三个层面的转化问题。在生产经营结构的市场化变迁、"离土不离乡"的进城务工和"离土又离乡"的外出打工等新兴经济活动的推动下,我国农民正处于从传统经济理性转向现代经济理性的发展转型期,突出血缘亲情伦理的传统经济理性正在淡化,注意市场科技伦理的现代经济理性正在形成,以血缘地缘弥补现代化缺陷的农民经济理性正在孕育。我国农民一方面要努力跟上现代化的步伐,积极倡导尊重契约规则的市场经济理性和追求量化计算的现代科技理性;另一方面要积极规避现代化的陷阱,大力弘扬有助于缓解"见物不见人"问题的血缘亲情理性和遏制过度掠夺自然倾向的地缘生态理性。  相似文献   

9.
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一。他的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的公正解决,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绕过的道德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不仅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基本道德原则的具体落实、党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政府行政道德准则的具体执行,而且还折射出政府制度的德性和社会发展的道德目的,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6):54-59
本文研究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发现明晰农村产权、使农村资产具备有效抵押物的属性后,能够部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产生德·索托效应1。但武汉市李集街的调查也显示出德·索托效应的产生需要时间和条件,具有阶段性。  相似文献   

12.
农民健康权概念是二元社会结构下改善农村卫生工作的法治路径,符合健康权作为国际基本人权的发展趋势。在对农民健康权进行界定和探讨农民健康权性质演化、权利位阶及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进行检讨,认为农民健康权处于权利贫困状态,并提出了构建农民健康权利体系的路径包括"赋权"和"保障"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农民健康权概念是二元社会结构下改善农村卫生工作的法治路径,符合健康权作为国际基本人权的发展趋势.在对农民健康权进行界定和探讨农民健康权性质演化、权利位阶及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进行检讨,认为农民健康权处于权利贫困状态,并提出了构建农民健康权利体系的路径包括"赋权"和"保障"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日间手术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国内引进以来,其"短、平、快"的特点对解决"手术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医疗服务的理念,将日间手术进一步拓展为日间诊疗。通过明确日间诊疗病种、术式及管理流程,在质量、效率、体验三方面将取得较传统模式更大的优势。日间诊疗作为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既有赖于其他学科技术的进步与运用,同时其发展也需要得到患者、医保机构、医疗监管机构等的认可与支持。"高质量、高效率、良好体验"的日间诊疗服务有望为解决"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农家虽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流派之一,被归为九流十家之一,但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卑微,难登大雅之堂,故农家书流传的很少。《齐民要术》之所以流传,关键因素就是这部农书引用了众多已经散失的古籍内容,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与保存价值。《齐民要术》的作者长期生活在齐地,理论上说,深受齐文化的影响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事实上,《齐民要术》一书中也反映了许多齐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农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城市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农民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原因,对促进我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世界强国的发展有着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本文通过与家人成调查交谈等,了解了他们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及其预测对我们农民工作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指出了政府和农民在本身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为下一步制定农民工作和农民人力资源战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先进性与革命性之间的张力,是毛泽东农民话语的隐藏线索,理解毛泽东农民话语的钥匙。1949年后,毛泽东的农民话语历经了两次转向。第一次是从强调革命性的阶级分析转向强调先进性的生产方式分析,但这一次转向使农民话语中的紧张关系愈加凸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进行了第二次话语转向,重新回到以革命性为核心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农民话语的第二次转向,只是从表面上缓解了话语的紧张,并没有真正解决理论的内在矛盾。不过,虽然毛泽东的农民话语历经反复,在实践上也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但始终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是毛泽东农民话语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为缓解看专家门诊难和在门诊能及时解决疑难杂症会诊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于1997年成立了高级专家会诊中心.中心成立十余年来,会诊、就诊的患者逐年增多,中心以优质的服务,得到患者的好评,作为门诊医疗的"特殊"窗口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魏小强 《学海》2011,(5):53-57
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的要求相适应,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有关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为起点,在比较分析既有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解决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问题时,坚持建构和习得相结合的路径,是合乎我国社会实际和农民需求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6,(5):56-62
本文通过重新审视对信访的研究,提出"寻求组织庇护"这一新的农民信访解释框架,以解释当前信访中的部分现象——部分农民将个人的困苦以及公共物品的匮乏建构成信访问题,或通过信访实现"找价"。这种"寻求组织庇护"的信访实践在与基层政府的非对抗性、上访的合法性依据、访民行动的组织性和目的性等方面具有不同于"维权"型信访特征。在"寻求组织庇护"的上访中,访民通过"苦难——救援"、"蒙冤——为民做主"的情境构建使自己的上访具有合法性。"寻求组织庇护"类上访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是源于政府庇护主义的执政承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