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消费社会,封面女郎成为无所不在的审美景观。在自我与他者的双向凝视中,封面女郎建构着观赏主体,也建构着自我。她美丽动人但刻板单一,诉说着关于美和美的标准的霸权;她是商业操作的产物,带着刺激消费的假面;她是消费时代的仿像,是带着面具的怪诞。认清封面女郎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消费时代看到在美的名义下,"她"追求形式的单调枯燥,没有灵魂的空虚,缺乏内涵的平淡和重商逐利的庸俗。在视觉刺激日益肆虐的当今社会,我们只有提高审美品位,塑造健康的审美人格,追求高尚的审美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都是源于对西语“aestheticobject”的翻译而产生的现代汉语词汇 ,故在现行的美学理论中 ,“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是两个没有区别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同义概念 ,它们的所指都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之发生关系的事物。但作为汉语词语 ,它们明显地是两个不同的、有一定差异的词语 ,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对这两个概念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界定 ,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审美活动的性质。一、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的界定在 2 0世纪 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曾提出著名的“物…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等技术体系的助推下,网络游戏在20世纪末以其独特的魅力异军突起。它既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推手,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表现,并展现出五大审美特征: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媒介数字化、审美主体间互动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网络游戏的这五大审美特征可以归为三类,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其呈现出审美活动与叙事共时性、审美主客体无间性、审美多样性等特征;从审美客体的媒介的角度来说,审美媒介数字化特征明显;从审美主体间的关系来看,审美主体间互动性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4.
"创造性想象力"作为天才内心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对于理想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生成作用,借助于理想的形象,主体的审美理念才得以显现。在鉴赏判断中,康德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审美先天原理"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与"共通感",主体以不同的审美先天原理可以获得独具特质、内蕴丰富的审美表象。探究二者如何在"创造性想象力"的推波助澜下赋予对象以审美表象,是对康德"想象"理论的一次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样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商品化大潮下,一方面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选择范围更多元,但与此同时,也陷入了爱情信物精神内核的"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6.
破执显真,破除对虚妄的自我主体及其对象世界的执著,以回归本然意义上的真实的主体和真实的世界,这是解脱论的要求,也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破除我执与法执,乃是发露真实的审美的人和审美的境。破执断障,意味着生命的解脱,迎来生命之花的重新绽放,把生存世界原本的美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一、审美心境的展开 (一)审美心境发生的契机 当审美关系发生,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是将对象看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的.犹如水(H2O)是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有机化合而成的,不可再人为地分割为氢和氧来研究.这个道理也正如茶素不是茶,酒精不是酒.审美对象也一样,是一个不可人为分割的整体.同样,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也是采取一种整体的方式.近代思想家维柯认为原始人对世界的反映用的是具象性的、想象性的"诗意性智慧"方式,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以整体的方式掌握世界.  相似文献   

8.
论审美体验的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体验是心理处于活动状态下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条件下,通过自身的感受与想象、理解,从对象世界中体验到美的本质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多种体验当中,审美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因而可以称之为最高的体验.本文拟从审美体验的过程入手,将其分为若干层次,逐一地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审美体验大致可概括为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兴发、神思、灵感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刘文涛 《美与时代》2004,(10):61-62
音乐欣赏,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心理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既是审美享受的过程,也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但是,它与音乐作品的创造过程不同,它是在欣赏音乐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受具体作品的制约和限制。由于这种再创造性,欣赏者才能真正获得美感和愉悦;而音乐作品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再创造,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的思想展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自我形态: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与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在持续的言说和开放的反思中不断展开的不同视角和主题中潜含着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自我。首先,从万物互殊的本然到异名对举的不齐,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的介入。我的显现必须以我为出发点截断万物并由我的认识和命名将万物转殊为异才能完成,"我"的成立是以有限性为前提的。其次,持续面向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以及其呈现的事物之道,诘问物我与人我的殊异与冥同的那个思考和言谈,自然地指向了主体视角的建构的持续性和开放性。进而言之,有限性和界限感成为自我不断遭遇外物的经验触发机制,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地激生了自反性的省察。有限性为基础的我的显现与建构是必然更是必要的,只有在主体内部两个面相的不齐中才能揭示整全的浑然。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超越了所谓身心与物我的对象化机制。在整全与浑然的底色中,有限的自我才有持续敞开和不断自反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有限的前提下,整全与浑然才为自我提供了一种不断回向并尝试超越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主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现实的过程.在美学史上不乏美学家对审美主体作出理论上的诠释和规定,但直到康德为止,其理论内涵才被真正确立下来.本文试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进行的具体分析,从中得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即非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这些原则为审美主体的确立以及审美主体的自律具有理论上的奠基意义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们经常谈到的所谓体验的东西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某种不可忘却、不可替代的东西;生命本身也是一种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指主体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构成一种已经形成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是与观察相对的一种精神活动。艺术审美体验是有一个意义上或观念上的统一体,是一种带有界限的审美对象。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观察者没有使用操纵或设计如何操纵自然,他有审美性,但不同于艺术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心学以"心"为本体,核心是良知,他的心学美学是良知体验美学,"良知说"是王阳明学术的命脉。王阳明之"心学"以个体人格修养程度为准则来评价外物事物的美与否,其理论是以伦理评价为中心的人生论美学,立足于个体心性修养。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现代审美语境下,这种以良知为核心的审美对当代审美精神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立个体人格小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沈从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湘楚文化、道家文化的精神体认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5.
加缪的希腊想象,目的是成就一个"审美的人"。在他看来,中道、平衡与节制是希腊人的精神内核,通过审美达成自由是希腊人的人生目标,热爱生活与彻悟存在是希腊人的生命状态。而所有这一切,足以为现代人的精神病痛提供一剂解救的良药,进而为弥合"荒诞的人"与"荒诞世界"之间的沟壑提供一种古典品位的可能。加缪的创作与思考,在本质上是一种直面生活的美学。  相似文献   

16.
纵观王晓华教授的学术研究进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学术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身体为主体的个体是如何在这个世界开展他的生存实践活动(自然也就包括审美活动)。在王晓华教授看来,身体,只有身体才是审美的真正主体,意识只不过是身体的功能和活动,意识应该将审美主体的身份归还身体。只有正本清源,让身体重新恢复和呈现审美主体的尊严和意义,美学才能真正回归。正是基于此,王晓华教授彻底地建构了以身体为主体的身体美学体系,为身体美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屠格涅夫的小说被公认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屠格涅夫小说的美感或曰其创作的审美客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美好的少女形象的塑造;迷人的风景画面的描绘;独特的抒情笔调的运用。屠格涅夫的作品跨越时空地给世界各国读者以永恒的美感享受,充分说明了美才是艺术,美就是艺术。伟大的作品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艺术接受是艺术作品完成自身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族群的变化促使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传媒艺术时代,艺术接受发生新的转向。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不满足于单向权威意义的解构,建构作品含义"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读方式。单一感官刺激难以满足当下受众审美体验需求,多感官审美体验呼之欲出。艺术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渐被娱乐目的取代,人们追求愉悦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相似文献   

20.
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