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周易》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源头。本文试图从阴、阳在《周易》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入手,对《周易》美学思想的实质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以期有益于《周易》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一《周易》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万物的始基,用八卦相摩相荡的推衍范式作为宇宙生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易以道阴阳",《周易》实际是向人揭示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书。《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母体。"阴阳和谐"理论同样也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性格,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标准和理想,指导了我国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因此,可以说,"阴阳和谐"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3.
《周易》有"大道之原"的美称,虽非诠释造物之道,却包含"造物之道"。楚国制器工艺是对《周易》哲学思想的具体阐释和应用,是《周易》"道器说"的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衍生、规范了传统制器工艺文化的基本范畴和美学思想。发掘《周易》与楚国制器工艺的内在联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独具特色的"道器"文脉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一部商末周初占卜之书,它包含了丰富的原始观念。在现存典籍中,它被称为中国思想的源头。以后,儒、道两派从《周易》思想里吸取养份加以发挥创造。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他的思想受《周易》影响是明显的。他比之于儒家更能体现《周易》的精神。这  相似文献   

5.
郑秋月 《哲学动态》2012,(4):106-110
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新的政治教化尚未形成,逐渐摆脱汉儒纲常名教束缚的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自由。这一时期,玄学是政治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它主要以古代典籍中最具形而上学特色、包含丰富哲理的《老子》、《庄子》、《周易》"三玄"为阐释对象,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与美学形而上的精神理想来倡导一种道家对天地自然和谐的超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和卫德明父子在德语和英语世界对《周易》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呈现他们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他们把人生乃至人类的基本问题纳入《周易》文本的解读之中,同时试图在《周易》中寻找对中国心灵、智慧和文化思维的理解,在西方之外寻找更具普遍性的宇宙智慧。他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在西方文化世界中"翻开"了《周易》,其要旨不在于传播有关《周易》的确切知识,而是启发人们思考和探讨《周易》所蕴藏的文化与思想/思维可能性,从而对自身在当下的生存境遇进行精神的内省。  相似文献   

7.
论《文心》的易象思想陈守富《文心》与《周易》关系至密。粗略统计,《文心》上编十篇、下编十二篇引用了《周易》原文或运用了《周易》思想,取有《易经》二十余卦象,涉及《易传》十篇。《周易》是《文心》思想的重要渊源。《文心》主要取《周易》哪些卦象,起了怎样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渊源深远,起始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更是一部源头及纲领之书。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弥纶群言,涵古盖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且不说儒道两家对其"六经之首""三玄之一"的推崇,围绕易经及受其影响所建立的学科,更是不胜枚举。八九十年代,由刘刚纪先生所开创和发展的《周易》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与完善更有开拓和原创之功。然而众家对周易美学的探讨主要侧重于本体论及其中所含的美学思想及概念辨析,对《周易》思想尤其是象数思想所涉及和影响下的具体学科门类的论述略显不足。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传统艺术门类,探讨其与《周易》中所含的卦辞意象、卦数结构、阴阳、通变等象数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文化底蕴、理论内涵及艺术之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是刘纲纪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美学研究具有总结性的成果。他力图寻找中国哲学与美学内在交融的渊源、根基,力图使中国美学内在的精神脉络更加清晰彰显。在他看来,《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并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如“美”、“元”、“亨”、“利”、“贞”、“神”、“文”、“象”、“数”、“大和”、“阳刚”、“阴柔”等),而在于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如果说刘刚纪在撰写《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周易”专章时还只是初步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抽取、…  相似文献   

10.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曾与李泽厚先生一道共同主编过《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其后,他又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周易》美学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重要著述。对《周易》美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家也有过论述。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就列有专章“《易传》的美学”。他认为,《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提出了“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命题,从而构…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民居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宝库,传统文化之精髓,而《周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头活水,其"天人合一"、"保合太和"、"唯变所适"的美学思想对徽州古民居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徽州古民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研究徽州古民居所体现的《周易》美学思想,有助于体认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将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和宣扬徽州古民居,从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它的美。  相似文献   

12.
《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其深速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美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包含在《周易》中的美学智慧和美学价值,已经引起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启迪下,对《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关系展开初步的探讨,求教于各位专家。一、原型与定势每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逐步展开的。民族的早期文化积累,往往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记录着生长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从原始游群、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最…  相似文献   

13.
论《周易》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传·系辞上》中"生生之谓易"一句极其重要,不可轻易放过。它告诉人们应从一个"生"字去把握《周易》的全部内容和根本精神。明代著名学者、东林党人领袖高攀龙对此五字之真义心领神会,提出:"易之本体只是一个生字。"(《高子遗书·札记》)此语很有见地,点明了《周易》的核心内容是生命哲学。《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持久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中的生命哲学这部分内容造成的。们司易》的生的观念开拓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也使《周易》本身全部内容和整个思想体系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  相似文献   

14.
《序卦》卦序中的“参伍”“错综”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即《序卦》卦序,是根据一定象数原则有规律地排列出来的,而这种象数原则又体现了当时人的宇宙观及《易》的基本精神。三才、五行及错综变化思想是古人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在《序卦》卦序建构所运用的诸多象数原则中,就有"参伍"错综"原则。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16.
《周易》思维与象棋起源及其设计思想宋会群《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讲哲理为主的典籍。《周易》思维指的是其中高度抽象和凝聚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象数思维等基本的思维模式。这种稳定的思维结构模式,以极强的渗透性沉缅于人们的心理层次中,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潜...  相似文献   

17.
《周易》之组织心理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方强 《心理学探新》2006,26(4):18-21,31
《周易》中蕴涵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文章主要从《周易》的权变观、生命周期观和《周易》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来挖掘其组织心理思想。在论述生命周期观时,对屯卦的创业管理思想和革卦的组织变革思想进行了具体论述。从刚柔并济、居安思危和义利合一三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对组织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道家道教思想的重要来源.《周易》中有关乾坤、卦的思想,是道教和西南少数民族禹步的理论基础.论文以道教和西南少数民族禹步为例,详细考察其宗教法术蕴涵的《周易》思想,指出道教和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法师的禹步,其科仪始终按九宫八卦布局行法,此深得《周易》思想天人关系的精要.作为仪式中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周易》八卦符号,表达出中华先民对自然界阴阳运动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它既是一门艺术样式,同时又是中国哲学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周易》和中国书法的内在关系:一、《周易》意象思维对汉文字起源的启示。二、《周易》的阴阳思想对中国书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三、《周易》的变化观念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张悦  金圣基 《孔子研究》2023,(4):101-110
丁茶山作为朝鲜后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周易》解释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在于出入汉宋易学,通过批判继承汉代象数易学解释方法,提出了以“易理四法”为核心的易学解释体系。茶山《周易》解释的突出特点在于统合象数与义理,由卜筮而转出“成德”的人文意涵。这主要表现在,茶山充分肯定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与改过迁善之书的双重性质,既将《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从象数角度对其卦爻辞进行了解释,又试图探讨圣人作《易》之本旨,揭示了其道德人文的义理精神。由茶山之天道观和人道观出发,立足于其《周易》解释中提出的“顺天命”和“改过迁善”工夫,即可揭示茶山《周易》解释的道德修养论特质,即在实践中结合外在道德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两种修养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性理学重本体轻工夫、重内在道德自觉(内圣)轻外在道德实践(外王)的空疏之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