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动机测量方法的探讨经历了初期对TAT及其评分方法的怀疑、争论和认同,到对内隐与外显动机系统的概念区分,又开始转向了对新的测量方法的尝试、验证和发展。早期的内隐动机测量以投射测验的“大三”内隐动机计分为主。多动机网格技术的出现,为同一构念下的内隐动机测量带来了新的活力。工作风格测验另辟蹊径,从行为表现入手,使测量结果更为可靠。内隐联想测验则引入了当前内隐社会认知的最新研究方法,实现了更为高效、便捷、精确的内隐动机测量  相似文献   

2.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该文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原理进行了介绍,再从性能及应用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论述。最后,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符合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完美主义进行了测验研究,同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内隐完美主义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内隐完美主义效应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倾向;(2)内隐完美主义测验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3)内隐完美主义和外显完美主义是相对独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近几年又提出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等,这些方法丰富充实了内隐联想测验,是对Greenwald提出的IAT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IAT测验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IAT测验中,攻击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其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攻击性IAT测验与攻击性自陈式量表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性相关;3.攻击性IAT测验中,男女被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测验可以应用于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中联系作业(GNAT)、外部情感西蒙作业(EAS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是测验内隐社会认知的4种新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继承与发展,都可以用来评定对单一态度对象的联想强度。文章通过实例分别对这4种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的设计程序、信度以及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IAT在内隐助人态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伟 《心理学探新》2008,28(3):93-96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采用IAT对内隐助人态度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词汇测验,目标概念是助人性和非助人性词汇,属性概念是积极词和消极词。通过比较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在不同联结情况下被试完成分类任务所用的反应时之差,来确定其是否具有倾向于助人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1)IAT词汇测验中,助人性信息和积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助人性信息和消极性词汇之间的平均反应时,且差异显著;2)IAT测验中,男女被试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IAT可以应用于内隐助人态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规范性分析详细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内隐测验所应当具有的一系列标准和特征。通过对内隐联想测验的三个新变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些规范性特征和标准的检验, 发现相对于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而言, 无再编码和单区组内隐联想测验更符合What标准和How标准, 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内隐标准。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发现品质/外貌自我评价与外显自尊密切相关且受性别的调节,而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是否与内隐自尊相关以及其中的性别差异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及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被试的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以及内隐自尊,结果发现在内隐自我概念里,男性将品质与自我联系更紧密而女性将外貌与自我联结更紧密;内隐品质/外貌自我概念对内隐自尊的预测作用受性别的调节,在男性中内隐积极品质与自我联结越紧密其内隐自尊水平越高,而女性中内隐积极外貌与自我联结越紧密其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0.
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3,35(6):796-801
研究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自尊进行了研究和测量,同时还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东方文化下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个体无意识中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的评价,但强度不如西方个体。(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间仅存在低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镇  李幼穗 《心理科学》2004,27(4):961-963
内隐自尊是社会认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回顾了内隐自尊研究的趋势及测量方法的进展。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内隐与外显自尊研究对照进行;应用性研究初步开展;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与行为的关系等。目前在研究方法上以反应时范式为主,最常用是内隐联想测验,还包括阈上语义启动、阈下语义启动、姓名字母与数字偏爱、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等。  相似文献   

12.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一种评估个体对两个概念的自动化联系强度的间接测量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有很多证据显示,较之于外显测验,IAT能为研究提供更多新的信息,但其信度、效度指标都有待改善,而且不同学者对其测验原理仍有不同解释。因此,研究者对IAT的应用及对其结果的解释需持谨慎态度。另外,文章还简单介绍了IAT数据处理的新方法和一些IAT的变式。  相似文献   

13.
以6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三个独立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及其内隐效应。结果发现:(1)在认知评价、情感反应、行为倾向及其三者合并的4个SC-IATs中,被试在相容任务上的反应时均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2)总的SC-IAT和三个独立SC-IAT的内隐效应显著;(3)65.27%的被试的内隐效应值大于0,表现出对心理疾病患者负面的内隐态度;(4)研究采用的心理疾病内隐污名SC-IA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研究表明,被试倾向于将心理疾病与消极词联结在一起,心理疾病污名的内隐效应显著;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包括自动化的负面认知、消极情感反应和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反应时的人格内隐测量及其方法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测量的热点已经转向内隐层面,以反应时为基础的内隐人格测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如多因素特质内隐联结测验、个人化内隐联结测验、内隐联结程序、单目标词内隐联结测验等,它们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内隐人格测量的方法,深化了内隐人格的理论建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如内隐测量的表征是无意识的吗?内隐测量能避免社会赞许性等动机的影响吗?内隐测量的表征是高度稳定的吗?内隐测量是过程纯净的吗?内隐人格测量可以防止作伪吗?文章回顾了内隐人格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有关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是个体无法内省或精确识别的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痕迹, 它潜在地调节着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观念和行为。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主要测量方法包括内隐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启动任务和生理心理测量。当前该研究领域集中在内隐污名的成分、公众内隐污名、自我内隐污名、去污名化评估等方面。未来研究可从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构成与结构、认知神经基础、测量整合和本土化等角度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镇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51-554
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识别。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 Banaji将内隐自尊概括为三种形式: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如角色扮演、单纯所有权现象及小群体效应;原生内隐自尊,例如社会交往中的相似-吸引现象、劝说中的认知反应、选择决策的扩散效应、姓名字母偏爱效应;二级内隐自尊,如自我积极性、内隐的合群与排斥及替代性自尊  相似文献   

18.
Implicit attitude measures: consistency, stability, and convergent validity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easure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Despite their increased use,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thei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is article undertakes a direct assessment of the interitem consistency, stability, and convergent validity of some implicit attitude measures. Attitudes toward blacks and whites were measured on four separate occasions, each 2 weeks apart, using three relatively implicit measures (response-window evaluative prim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nd the response-window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nd one explicit measure (Modern Racism Scale). After correcting for interitem inconsistency with latent variable analyses, we found that (a) stability indices improved and (b) implicit measures were substantial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forming a single latent factor.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response-latency implicit measures have greater integrity than recently sugg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