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友广 《现代哲学》2016,(3):134-138
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的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的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的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最能代表儒家自然美观的是孔子,最能代表道家自然美观的是道家学派.二者由于主体文化切入眼光不同,即儒家是从道德角度切入的,而道家则是从审美角度切入的,因此在自然美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是又都体现出与自然亲密的关系,无论是道德感还是审美感都共通于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角度看 ,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 (先秦 ) ,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 (东汉以降 ) ,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 ,亦道家亦道教 ,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说 ,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即亦分亦合的关系。文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 ,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与衍化。  相似文献   

4.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重玄”思潮的各种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以重玄思辨发挥老庄学的重玄学术思潮,可以界定为“道家重玄学”。它的真正宗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庄子。道体重玄论是对魏晋玄学术体论的深化和超越。道性自然论,推进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对道的本质特性的理论认识。修心复性论,对唐代后期和五代以后内丹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重玄境界论,实质上是对当时人们所遇到的宇宙人生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方案。道家重玄学自觉地并富有创造性地适应了当时作为时代思潮的心性之学,并与隋唐佛教心性论一起成为宋代儒学产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道家文化偏重于个体精神的超越和自由,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注重人的自然本性,其对于社会文化的批判着重于批判社会文化观念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道家自然人性论及其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道家人与自然一体观念对山东新时期小说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与先秦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以《蒂迈欧篇》为中心的后期宇宙论对话中,放弃了《理想国》的精英主义,转而承诺,尽管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在把握可见宇宙之上的理念的意义上占有哲学,但是他们能够通过研究可见宇宙本身,获得对于自然秩序本身的初步把握。他将证明,宇宙为人类的伦理提供了最宏大的模型,为人类的行为提供了最深远的意义。因为两者的关系既是一种作为"模型"的宇宙或自然的运作与作为"模仿者"的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作为"整体"的宇宙或自然(Nature)与作为其"部分"的人类本然状态或人性(human nature)之间的关系,"伦理学的宇宙论基础"正是这两种关系的内在要求和具体展现。  相似文献   

10.
先秦思想家普遍认为人应该依据对于真理的认识来行为 ,但对于究竟什么是人应当据以行为的真理 ,不同的思想家则有不同的回答。道家鼻祖老子强调在道本体论上的自然无为 ,认为真理即道 ,据道的行为则是自然无为。然而 ,这恰恰与老子提出这一看法的形式———“言”是相矛盾的。因为言作为辩诘 ,作为表达 ,是人之社会化的表现 ,是一种人文、一种有为。人文有为的“言”与自然无为的“道” ,显然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 ,在“言”与“道”的关系上 ,老子的处境是两难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老子重要命题“不言之教”的分析 ,来论述其两难解决之可能 ,…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从先秦开始,道家即对这一理念展开了阐述。尤其是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  相似文献   

12.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典籍,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生态观点。这些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之久的古朴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颇有启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一 老子和庄子的生态智慧,以其对天人关系的独特认识表呈出来。他们是从自然和人类的有机统一,以整观宇宙的视野去把握天人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存论”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存活的自觉 ,包括人对身体、感觉、情绪、欲望、潜能、意志、理想与精神意境的觉解觉识。其实 ,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缺乏此种资源 ,可以作创造性的诠释。从个人的身体出发 ,先秦哲学有关形气、身心、养气、践形、心知、性情诸说 ,具有如下两种向度 :第一 ,自然气化观的向度。道家庄子“气化”的生命观和人生论 ,以生死为气之聚散 ,强调个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的联系 ,即“通天下一气”。庄学涉及人的魂魄神气与血气形骸、情感、欲念、志气、心性、生死等等。其要旨 ,一是“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荀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15.
源远流长的道家(涵道教)思想,以其玄思宇宙的哲学思辩、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清虚自守的处世原则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君人南面之术等独居一格的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无比重要的影响。与儒家文化一起,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脉。武汉大学黄钊先生主编的《道家思想史纲》(以下简称《史纲》,湖南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6.
正道家生存法是一种利用道家道教的养生法,通过保持身心无为自然的状态,摆脱人类至上主义的思维方式,与宇宙共生的生存之道。道家生存法也是教导我们不应该惧怕天灾的威胁,消极地在恐惧中生存下去,而应该快乐、积极地度过每一天,积极地迎接未来的生存之道。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意味着人类只是放慢破坏环境的速度,而是人类下决心回归到无为自然,与道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陈红兵 《管子学刊》2005,2(4):59-64
儒家、道家哲学生态观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在生态存在论上,两者都是一种生成论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内在联系。不过,道家注重自然运化过程的自然性、一体性,儒家则强调自然运化的生命特征,肯定人与万物的差别;在生态价值论上,道家偏重“自然”的价值.强调自然运化的自然目的性和价值性,肯定人和万物的自然本性的价值。儒家则偏重“人文”价值。它强调人与社会的生存价值.肯定主体德性的价值;在生态实践观上,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的实践原则,“自然无为”体现了对自然自组织、自协调智慧的信任。道家实践观体现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具有消减性特征,强调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儒家强调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肯定主体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作用。在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治理上。儒家强调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和“谨其时禁”。  相似文献   

18.
论易儒道交融的中国古代和谐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这同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密切相关。从儒家早期的经典文本《周易》和先秦儒家各大流派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儒家偏重人的哲学,突出人的主动性,着眼于人对社会的认识,强调善与美的统一。而从老子到庄子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言论中则可以看出,道家则偏重于自然哲学,突出自然的合规律性,着眼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强调真与美的统一。儒道两家各有偏重又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陆航 《中国道教》2015,(2):14-19
<正>如果说在过去,道家自然观的影响只限于中国,那么在人类文明交汇的今天,它便具有了世界性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主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而在中国古代,老子最早提出了人在宇宙自然中的位置问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思考,主张道法自然、物我为一。其生态伦理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