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实质性的“共同善”,探寻与现代民主价值相适应的权力形式.墨菲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并没有割裂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而是将它们重新“链接”,借用精神分析伦理学拆解政治价值与西方现存权威话语之间的联系,保留政治与伦理之间的互动张力,把政治伦理主体的生成视为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集体认同过程.这种民主方案呈现出共同的“政治善”与多元的“道德善”相结合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政治与道德区别和联系的独特视角,但墨菲的研究视野停留在民主的政治想象维度,且具有夸大对抗、差异、多元作用的倾向,从而使其理论建构性不足,局限于话语分析,难以深入到社会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战略探索是连续而系统的,展现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依据毛泽东关于"民主新路"的话语表达和历史实践,这一理论逻辑可作如下概括:社会主义与人民民主本质上属于"双重互构"的关系,一方面,人民民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由此才能避免把民主当作各种利益集团获取政治领导权的博弈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民主,由此才能实现"人类解放"这一社会主义的应有价值。从这一理论逻辑去理解毛泽东的"民主新路"战略探索,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毛泽东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构思和推进,充分展现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意图和效能。在理念上,人民民主体现了"做事能力"的原初民主意涵;在意图上,人民民主着重于限制"利益博弈"的良性治理思路;在效能上,人民民主有益于推行"政治教育"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其领导权始终掌握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这是保证这一民主追求具有可行性的政治前提,也是保证这一民主追求具有正确方向的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6,(6):102-107
现代民主应该具有双重面相,即"论辩"与"共识"。"论辩"主要基于自由主义理论描述和刻画的"参与"和"反对",表现为竞争者可以在公共议题、公共政策、政府当局等层面展开争论;"共识"指的是政治参与者(特别是政党)在竞争中必须坚决地持守对民族国家、民主体制和选举程序的认同,它是支撑"论辩"有效运作的前置性规则。"共识"的稳定性决定了民主政治整体的稳定性,这既取决于竞争主体(政党)的自愿认同,更需要运用强制的手段对之加以维护和保障。总之现代民主政治既需"论辩"的显性"争吵",更应有"共识"的隐性"和声"。  相似文献   

5.
政治主体的伦理向度与公共利益的达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优良的生活"的政治实践中,无论个体还是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一种共同善的诉求.政治主体如何就"对人而言的善和共同体的利益"达成一个"共同的理解",自然成为考察政治主体伦理的一个有效向度.在现代民主政治情境下,无论是政治家和公共行政人员还是与此紧密相关的公民,需要把作为目的的公共利益当作自己的规范价值和行为标准,从而使政治获得一种高贵的伦理品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审视了若干非洲国家制定的"符号政策",对旗帜、硬币、纸币以及集邮等被用来标志民族或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徽物进行了描述。作者试图揭示这些徽物所暗含的叙事,并得出结论认为,徽物与相关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联是当代政治哲学中令人瞩目且极富启发的新兴议题。立足于罗尔斯从康德式道德建构主义向政治建构主义的转变,分析罗尔斯思想中的"黑格尔因素",并厘清两者关联背后的差异,可以剖析出罗尔斯在个体与国家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第三种选项"。这一工作不仅有助于恰当地理解罗尔斯与共同体主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深入思考和探究诸如"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等现实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8.
董礼 《道德与文明》2011,(5):128-133
"共同体"是杜威哲学中的一种民主社会情境,它已不单单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考察共同体的情境实质,以及人如何通过教化实现民主来理解共同体与民主的关系,可以澄清杜威共同体之善的道德意蕴。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人化自然?一般认为,人通过实践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活动的烙印,这种具有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称为人化自然.一些研究者正是根据这一理解,把那些只能观测不能改造的自然排斥在人化自然以外.其实,人化自然的概念应比这种理解要深刻、广泛得多.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除了有对立面外,还必须有同一性.如果没有同一性,决不能构成一对矛盾.那么,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是什么呢?讨论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不能把同一性建立在客体的特性上,因为:第一,主体是主,客体是客,主体是统摄客体的根源和力量.用客体统一主体,颠倒了主次关系.其次,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讨论主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为了高扬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5):5-11
西方国家的民主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中国的民主和治理现代化则是叠加进行的。这种"时空错差"就使得中国国家治理在民主化进程的反应陷入限制国家权力和保持国家权威的悖论性之中。面对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应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现代国家的治理之道,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放在一个"政道"的层面上:应高度注重人民对于国家政治体制合法性的认同;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建立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使两者在国家治理中达到均衡,对保障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改革进程中,建立以法治和宪制为基础的民主治理,是使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渐走向实然均衡的关键。一个宪法体制(依宪而治)的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民主与法治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才能和谐、共容。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结构,提升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现行宪法体制,使之成为一个与日常政治相适应的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