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佛像是古代中印初期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载体。首先,在我国发现早期佛像的大部分地区缺乏佛教传播的记载,早期佛像作为第一手考古资料,填补了这些地区佛教艺术传播的空白。东汉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像,它有助于解决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起源的问题,因此,早期佛像研究将改写中国佛教史的第一章。其次,学术界对印度佛像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早期佛像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佛像非常接近印度佛像的起始时间,因  相似文献   

2.
国内动态     
阿育王塔地宫出土珍贵佛教文物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阿育王塔地宫近日在浙江临海被人发现。考古专家在地宫中挖掘出8尊保存完好的佛像,以及镀金酒盅、水晶佛珠、铜钱、铜条等北宋时期文物。挖掘出的8尊佛像中,有两尊为铜铸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工艺精细,另外6尊为白银打制。专家在银片上发现“崇宁甲申记”5个字,据此推断这些文物的年代应为北宋。澳门最大的妈祖庙落成澳门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近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2000多名来自内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妈祖信众参加了庆典。观礼嘉宾和信众登上位于澳门路环岛叠石塘山上的天后宫,这…  相似文献   

3.
《佛教文化》杂志97年第1期“佛艺奇葩”栏内所载《青州佛教文化启示录》一文,以“佛教考古三十年来的重大发现”——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为主要线索,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古代青州的佛教历史和文化,使人读后,受益匪浅。文中指出“据专家初步考证,龙兴寺窖藏埋于北来晚期的某个时间,而是什么原因使龙兴寺将几乎全部佛像砸毁掩埋,却仍是一个谜”。这确是一个颇值一究的谜案,笔者作为窖藏佛像发掘过程的参与者与研究者,愿就此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教于诸位方家及读者。毋庸讳言,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像,残损情况十分严重,或无头,或缺…  相似文献   

4.
佛像与铜镜     
佛像与铜镜,初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佛像却出现在铜镜这种日用器皿兼工艺美术品上。铜镜在中国出现得很早,齐家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已有铜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铜镜背面出现了美丽的纹饰并在演变过程中纷呈多彩的面貌。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就有当时的贵族妇女使用铜镜梳妆的场景。而佛像铜镜则出现在三国中期到西晋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末年已出现最早的佛教遗迹。特别在四川发现了铜摇钱树枝干和陶座佛像以及崖墓石刻佛像等。而佛像铜镜出现以前已有画纹带神兽镜和四叶  相似文献   

5.
正最初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经典,而是依靠它的艺术——佛像以及其他用以解释佛教教义的形象。因此,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对于历史上的佛教中国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今日的宗教中国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谈的两尊佛像,在二十世纪的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中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对探索佛教美术和佛学思想均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佛像内容比较复杂,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它们的认识一直限于猜测之中,而且以之作为立论的依据,影响所及远远超出了此二佛像自身,还关系到重要的学术问题。笔者近年来在研究佛教造像碑过程中,揭露出此二佛像内容的真实面目,兹述辨识的过程,希有助于对其它佛教遗存的认识。之一为四川成都万佛寺刘宋元嘉二年(425)造像碑,清光绪初出土,被法国人窃失,后下落木明。1918年《广仓古石录》刊布,之后有人撰文认为碑阳…  相似文献   

7.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遗址中,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记录了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石窟留存的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背后普遍具有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教造像的头部和  相似文献   

9.
王丽心 《法音》2004,(4):36-39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为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不少佛教题材的邮品。如泰国发行的“金玉大佛”,越南发行的“罗汉图”,印度发行的“阿育王石柱”,孟加拉国发行的“铜佛”,蒙古国发行的“跳布扎面具”,日本发行的佛像、佛教建筑,澳门地区发行的“观音系列像”等等。中国作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三大语系佛教齐全,佛教文化极为丰富,因此在当代,我国也发行了不少佛教题材的邮品。说起邮票,就不得不先简单介绍一下邮票的历史和集邮的知识。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 ,最迟在汉代 ,佛教雕塑艺术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流传。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多处汉代佛教雕塑 ,著名的如四川省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的一尊手施无畏印的佛像 ,彭山出土的佛像陶器座 ,什邡出土的佛塔画像砖 ,在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汉代摩崖石刻立佛像等 ,足以证明。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中载 ,丹阳人笮融于献帝初平四年任下邳相 ,督三郡漕运 ,“乃大起浮屠祠 ,以铜为人 ,黄金涂身 ,衣以锦采 ,垂铜盘九重 ,下为重楼阁道 ,可容三千余人 ,悉课读佛经。”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供奉金铜佛像的记载。三国时期 ,佛教在各…  相似文献   

11.
从一个历史之谜引起的思考李春游历新疆,不论是特地考古,还是即兴漫游,都会惊讶地发现,这里到处是佛教古迹。残存的寺庙和佛塔在废墟中静卧,珍贵的佛教石窟在山中安眠。即便现在的伊斯兰圣地,如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记》所说,很多都曾是佛教圣地。两种宗教的奇异重叠...  相似文献   

12.
<正>圣容寺始建于561年,至今已有1455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丝路名胜。寺中供奉的番禾瑞像是一尊诞生于本土的中国化的佛像,这对研究佛教中国化和大乘佛教在华的传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圣容寺坐落在今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城北一条蜿蜒曲折的峡谷中。汉、明两代长城遗址矗立于谷内北侧,谷西侧则有潺潺泉水汇入金川。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地区佛教遗迹众多,是丝绸之路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自19世纪末至今,吐鲁番地区的佛教遗迹考古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对吐鲁番佛教遗迹的考察、发掘资料和最新研究状况,以及佛寺文献考证的分类梳理,总结取得的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各类资料,进行不同视角的探索,深入阐释吐鲁番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以生丝为经,各种熟丝为纬,用小梭子纺织。纬线只在有图案处与经线交结,即所谓的“通经断纬”,最终形成了图案与素地、色与色之间有小孔和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缂)丝”。 缂丝佛像就是利用这种丝织工艺制作的佛教内容的作品,属于佛教供养像,为丝织佛像中的上品。从工艺史的角度看,“缂”工艺一开始就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人而出现,它是古代西域绰毛工艺在内地发达的丝织工艺基础上的变种。 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缂”工艺品,是1959年在新疆巴楚西南脱库孜来古城,在这个相当于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5.
今年2月,我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的顾问,访问了孟加拉国。这次出访孟加拉国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7人,由全国人大常委、甘肃省人大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嘉木样活佛任团长。经过中途转机、长途跋涉,次日午后抵达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国际机场。邀请方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主席苏塔难陀长老率领大队人马到机场迎接,双方一见面,又是握手,又是问候,主人还连忙献上了鲜花。我国驻孟大使柴玺亲自带领使馆有关人员也到机场迎接我们。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上,东、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面濒临孟加拉湾。全…  相似文献   

16.
虔敬与定力     
佛教艺术在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等等石窟,看到过各个朝代的佛教建筑,各地寺庙中的佛像与佛画,都会被眼前的形象所震摄感动,由衷地发出赞叹。赞赏之余人们联想到今天一些地方的塑像与佛画,会发表今不如昔的感慨。更有人悲观的认为“俱往矣!历史上佛教艺术的辉煌将一去不复回。”不能不说这种感慨与担心有一定的根据。这并不是说今人不如古人,我以为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宗教意识淡薄,二是定力大大减退。l这里说的宗教意识是针对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7.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全国95%的人信仰佛教。佛教影响到泰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泰国的传统文化,说到底便是佛教文化。我们到泰国旅游观光,常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时代修建的佛寺、佛塔和佛像,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泰国佛教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18.
王北 《佛教文化》2012,(3):104-107
2012年3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公布其在邺城遗址发现佛造像埋葬坑,并出土佛像文物2895件(块),数量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像考古之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佛教建筑曾达到过难以想象的辉煌程度,但在经过4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佛教艺术及其辉煌的殿堂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没有发现过唐以前地面上的建筑。这使得人们相信,由于灭法、战乱、自然灾害和木构建筑的寿命等原因,唐代异彩纷呈的佛教建筑已经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在1937年,一对年轻的建筑师夫妇在山西五台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