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图片描述范式探讨了不同年级印尼留学生汉语句子产生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印尼语主动句启动条件下中年级印尼留学生没有产生跨语言句法启动,而高年级印尼留学生产生了跨语言句法启动;印尼语被动句启动条件下中、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均产生明显的跨语言句法启动。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印尼留学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与词序无关而与汉语水平有关。即使启动句为词序不同的印尼语被动句时,也能产生印尼语-汉语间跨语言句法启动。中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句法特征占优势,高年级印尼留学生句法表征中母语和汉语两种句法  相似文献   

2.
大脑中的句法加工模式是神经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而句法加工是否存在独立性一直是研究者争论较多的问题。有形态标记的英语等印欧语语言的句法可以通过形态变化表现, 而汉语不具备与印欧语有明确对应关系的形态变化, 因此汉语的句法变化几乎不能通过外在形态标记。通过3T场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以汉语语义等值使动句为研究材料, 对不依赖形态变化来标记句法变化的汉语句法加工的独立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大脑左侧额叶对于汉语句法加工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大脑左侧额叶中回的BA44区和额叶下回的BA47区都对汉语句法加工较为敏感, 这表明即使不通过形态改变来标记句法变化, 汉语句子加工中的句法加工仍然可以被分离, 句法独立性的加工主要由大脑左侧额叶中回及大脑左侧额叶下回等脑区承担, 大脑左侧颞叶并未参与汉语句法的独立性加工。  相似文献   

3.
曾涛  段妞妞 《心理科学》2014,37(3):587-592
本文通过对五名汉语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旨在从词汇增长、句法出现和语义发展三方面发掘词汇飞跃时期儿童的语言特征。结果显示:儿童在18个月左右词汇迅猛增长,出现词汇飞跃现象;标志句法出现的词语组合和词汇飞跃在时间上紧密相连;词汇飞跃期儿童语义发展显著,体现为过度延伸词的逐渐减少及下位层次词的逐渐增加。词汇飞跃是汉语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里程碑,表明其在词汇、句法和语义多个语言层面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个理解古汉语的计算机系统——SUACH。实验材料是两个古汉语的小故事。该系统对课文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系统也能回答某些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句法功能和意义。 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前者没有词形变化。人们不能根据词的形态来判定一个名词的格或一个动词的时态。汉语语法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文中提出和讨论了一些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临时规则。  相似文献   

5.
《周易》古经是研究上古汉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然而语言学界对它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本文是继《〈周易〉古经句法探析》之后又一篇研究古经语法的文章。它系统地论述了古经文的构词法、各种词类及其语法作用;指出了作为上古汉语著作的古经在词法上的初始性和不完备性,以及词法与句法发展的不平衡性,揭示了上古语法发展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是人类语言领域内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于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深层加工机制。实验以汉语母语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固定步速主观评定和眼动追踪技术考查了汉语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的影响因素。离线结果显示,汉语领域内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而且该偏好不受修饰成分句法属性的影响,结果支持"谓词邻近句法整合理论"。眼动实验结果显示,认知方式对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机制有显著性影响,在句法成分依附歧义消解区域(NP2),两类被试在首次阅读时间、第一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场依存型被试加工较为困难。实验在多项眼动指标上还发现了显著的句子类型主效应,多重比较发现,依附歧义句加工最为困难,其次是高依附句式,低依附句式加工最为容易。总之,汉语句法成分依附倾向于高依附偏好,但该倾向到受认知方式和依附成分语义信息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生命性的范畴化从多个方面影响了语言的加工.名词的生命性信息不仅影响了句法形态标记和句法位置等句法线索的使用,而且在题元角色的分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较早的研究主要采用反应时和眼动技术,发现生命性信息促进了歧义句和句法复杂句的加工.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生命性信息在题元角色分配中的神经机制.对于生命性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促使新的语言加工模型的出现,这些模型对语言加工中句法和语义的关系,进行了越来越详尽的阐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重点关注生命性的即时性加工、题元角色分配中生命性信息与句法信息的交互作用以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跨语言比较研究等,以进一步揭示语言加工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8.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1,24(3):369-370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功能词来表达句子中各个成分间的关系。此外,它在句法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语法规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往往习焉不察,它们并不妨碍习得母语语法规则。然而,汉语这些特有语法规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怎样教学语法?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本文从汉语儿童习得语法的过程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婴儿词汇学习是国际语言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英语婴儿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关于汉语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汉语在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另外, 成人“言语输入”的语用习惯以及非言语线索都会影响婴儿早期词汇学习, 使得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婴儿呈现不同的单词学习模式。本项目力图从跨语言视角考察汉语和英语婴儿的早期单词学习(包括单词的理解和产生)以及促进婴儿语言发展的成人言语和非言语输入特征。研究将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半结构化实验室观察和量表测量等研究方法, 利用新的研究技术(如习惯化和IPLP), 从多个角度探索婴儿词汇发展, 以及不同语言文化和个体环境对婴儿早期词汇学习的影响, 揭示词汇获得的跨语言一致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有望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语言产生的句法启动效应在近20年得到较深入研究。那么, 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 句法启动效应具有相同的加工机制吗?近些年, 研究者考察了印欧语系语言理解中的启动效应, 但还存在较多争论。这究竟是句法效应, 还是策略或者语义效应, 是词汇驱动还是词汇独立的?而且, 这是人类语言理解的语系特性还是普遍特性?单独采用行为技术、眼动技术或者ERP技术很难为这些争论提供坚实的实验证据和较深入的理论解释。鉴于此, 本项目拟采用眼动和ERP结合的技术, 从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考查汉语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效应。通过分析眼动和ERP实验提供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证据, 本项目力图阐明和揭示汉语句子理解中句法启动效应的认知特点和机制, 检验内隐学习理论和论元结构理论在解释句法启动效应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雷晓军 《心理学报》1991,24(2):48-56
传统的自然语言理解的范式是:先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义分析,得到句子的意义结构。显然,这与人的语言理解是不同的。一些心理学实验表明,句子理解时句法和语义是同时起作用的。 本文提出一个自然语言理解的新的范式,即句法和语义同时加工的模式。如果仅用句法规则对句子进行分析,其结果往往有几个歧义的句法结构,而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句法加工的同时,再加入语义的工作,则只得到一个句法结构。联结主义正在认知科学界兴起,它给句法和语义并行加工提供了方法。本文使用局部联结模式实现语言理解并行处理的范式,并在计算机上编制了这样的程序,它可以理解简单的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12.
孙颖  葛明贵 《心理科学》2018,(4):822-827
句法启动是指个体在产生和理解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本文梳理了句法启动研究在句法启动的实质(语义的还是句法的)、驱动机制(是词汇驱动的还是词汇独立的)、以及时间进程(激活、内隐学习还是双机制理论)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发现以下结论:语义对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起着重要作用,但对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作用不明显;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不依赖于词汇重叠,而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大部分是词汇驱动的;激活说能解释语言理解中的句法启动,内隐学习说能够解释相对持久的语言产生中的句法启动现象,双机制理论则可以揭示语言理解中相对持久的句法启动现象。同时指出,以汉语为材料以及通过优化研究设计、丰富研究方法手段等可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句法优先理论假设词类加工功能上优先于语义、动词论元结构和话语信息加工。来自德语和法语的证据显示, 词类违反阻断语义整合和动词论元结构加工, 因而词类优先于语义和动词论元结构。关于词类加工在功能上是否优先于话语信息加工, 尚无来自任何语言的证据。汉语证据尽管显示词类并不优先于语义, 但未充分讨论任务因素的影响。将来研究有必要使用ERP技术和违反范式, 从语义整合、动词论元结构加工和话语水平加工等多个层面, 同时操纵词类的正确性和非句法因素, 考察句法特性上与德语和法语不同的语言, 如汉语和韩语。这方面研究将有助于洞察一个语言的语言学特性如何制约或调整词类加工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14.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词汇歧义消解(lexical mbiguity 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其句法结构不象西方形态语言那样有严格、精密的框架,那样有控制力。汉语的实词的语法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共通性,这样就使汉语词语间的线性组合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和一定的弹性,词序往往缺乏象西方语言那种强制性,而是具有选择性,并且主要依靠交际双方的意会来贯通的。因此语义关系在词句的组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汉语句法的结构组合是意合法,而不是形合法。在这种意合法中,往往以词组为中心环节,把词与词  相似文献   

16.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2014,37(6):1328-1332
采用英语所独有且非常重要的句法结构——被动语态作为语言材料,选取某些可以在句子中的词汇顺序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转换为汉语句式(汉语“被”字句)的“直译型”被动句以及必须根据其意义进行句式转换方能形成相应的汉语句式(汉语主动句)的“意译型”被动句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在动词语义复杂条件下二语熟练度(包括晚期中等熟练者和高熟练者)对被动句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熟练者正确率均高于中等熟练者,说明在动词语义复杂的情况下熟练度依然可以预测英语被动句实时加工的程度和水平。此时,语义违例的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句法违例句则与之相反。双违例引发的N400效应显著,正确句和句法违例均未引发负向的N400;高熟练者P600的波幅明显高于中等熟练者,句法违例和双违例引发的P600效应最显著。行为指标支持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直译句反应快、正确率高。ERP数据则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果:直译句比意译句诱发出更大的N400效应,意译句则引发了较大的P600。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二语熟练度对语言间句法加工相似性效应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汉双语环境下一个中国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个中国儿童在中国的英汉双语环境下零至6岁的语言发展情况及特点.在中国英汉双语环境下,该儿童的语言发展可分为8个阶段;她的汉语发展与汉语单语儿童相同,她的英语发展与英语单语儿童不同,既慢又特殊;她的听力发展英汉同步,口语发展汉语优于英语,思维发展英汉混合汉语为主;她的英语与汉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8.
从《马氏文通》直到今天.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从概念、术语到方法,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引进的,有关汉语语法学的一系列理论、原则,也大都是从对印欧语的研究中得出的,却很少考虑汉语的语法特点。实际上,汉语在世界各种语言中,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关于汉语语法的具体特点,近几年来也发表了不少谈汉语特点的文章,但只是从词类句法的表面现象来总结归纳其特点,而没有从汉语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双语跨语言的句法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图片描述法、补句法和句子回忆法三种研究方法;总结了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词序的一致性对跨语言句法启动的影响、词汇因素在跨语言句法启动中的作用、语言内和语言间句法启动的比较以及跨语言句法启动产生的机制等。同时也指出,在双语词序一致性,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双语语言学特性的差异性是否或者如何影响跨语言的句法启动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8,31(2):346-349
采用句法判断和句法修改任务,探讨了4~10岁汉语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 4~10岁儿童句法意识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6岁是一个转折点;(2) 儿童句法意识发展的内在过程是从对个人生活经验和句子意义的依赖发展到对句子本身的句法结构进行有意注意;(3)句法意识的发展受到句法错误类型的影响,表现出发展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