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律观念下的变性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称的变性手术,仅限于对易性病患者进行的医学整形外科治疗手术,而不包括对两性畸形人的定性手术和其他非治疗目的的变性手术.医学上普遍认为:易性病是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症. 相似文献
2.
由于根本精神的不同,先秦与希腊文化的神人观念体现出一系列深刻的差异,集中表现在文化强调神对人的超越,在本质上是人为性的超越、升华式的超越、此岸化的超越;而希腊文化强调的神对人的超越,则在本质上是理性化的超越、禁欲性的超越、彼岸式的超越。它们分别对中西宗教传统的后续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4.
唐太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形成了他的德治思想,并采取了一系列为政以德的施政举措,从而形成了为后世所推崇羡慕的贞观之治。唐太宗的德治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儒家的治世之道。唐太宗的这种德治思想及治世之道,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德治文化与人性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人性论及其善恶问题构成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内在根据,具体而言,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德治文化的人性论前提,孟子的\"人性善\"为实行德治提供了可能性,荀子的\"人性恶\"则揭示了实行德治的必要性。唐镜先生在《德治中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论纲》一书中提出孔子的\"人性可塑\"思想是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的理论基石,为我们进一步从人性论角度清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德治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虽已确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坚持的重要原则,但在学界对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正当性仍有不同程度的分歧与存疑。因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正当性的证成,则是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转型亟需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从法律与道德价值的同源性与交叉性、法律与道德规范的同宗性与交叠性、法律与道德功能的独特性与互补性,立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原则正当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家 ,尤其是孔子和孟子 ,本质上是将德政和人治紧密联系起来了。德政和德治的思想 ,原本并非人治的同义词 ,但儒家的德治和德政思想为什么导致了人治的结果 ?人们为什么自觉不自觉地将德治与人治等而视之 ?本文试图从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源、儒家德治导致人治的根本原因、古今德治依赖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分野等方面回答 :究竟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导致了人治、等同于人治 ,还是中国古代实际的社会政治制度造成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难以分离或者不可分离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千年后,在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引发下·德治同题成为理论界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不少颇有见地的著作、文章相继面世.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李兰芬教授的<当代中国德治研究>,就是其中一部难能可贵的探索佳作. 相似文献
9.
德治理念确立于西周时期 ,在《尚书》中已有明确表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化。“德治”的观念依据是天命君权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其现实基础则是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宗法社会 ,而其贯彻的制度保证则是“礼乐刑政”相互辅成的互动机制。在“德治”理念的背后隐藏着王权的绝对性以及“治者”与“被治者”之间在政治地位以及价值理念上的根本不平等。但作为一种政治模式 ,“德治”充分强调了对于统治者本身之道德素质的本质要求 ,因此它仍蕴含着现代政治在现实性上趋于合理化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如何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这个问题上,由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方法论以及我国目前的道德建设效果欠佳等因素,学界存在着一种重法治而轻德治的倾向.以德治的方法论基础为视角,通过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有助于阐明德治或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道德建设效果欠佳的原因.德治或道德建设的改进应以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快乐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执中”为善、积习成德是音乐教育培塑未来道德公民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当代我国实施的以德治国需要正确认识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因素 ,同时又必须对传统德治思想作批判性的超越 ,意识到以德治国与传统德治的差别 ,并坚持走德法兼治的道路 ,加强官德、民德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时人视道德为救世法宝。其内涵主要体现在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方面。它们彼此影响,共同推动救世思潮走向高潮。其间显现的现实困难促使伦理重构次递展开。此举客观上冲破了固有纲常经典藩篱,导致此一制度化理论体系的解构,开启了近代伦理重构的序幕。他们立足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以展示其现实价值,初步确立起中国近代伦理学雏形,实现了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齐国的开国君主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了民众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齐国的建国之初,他就将民本思想列为治国之策。记录太公言论的《六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后,春秋时期,管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太公的治国方略,他在《管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并且从爱民、利民、富民、惠民等几个方面阐释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到了战国时.齐国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齐国创建和发展繁荣稷下学宫,荟萃天下学人,百家争鸣,著书立说。随着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人齐国,极大地丰富了齐国的民本思想,并从理论上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空前的高度。齐国的民本思想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深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高校学生工作即德育工作,虽高等教育质量的生命线,这对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程来完成的。高校德育课程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及特征,客观确定其价值取向,科学设计其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7.
道德生活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生活的历史叙述和再现,是以不同时期的道德生活为研究对象并力图揭示其发生发展线索的集描述性伦理学与规范性伦理学为一体的学科。道德生活史的研究因道德生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阈和原则要求。道德生活史的研究既是一种实证性的描述研究,同时又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研究,必须超越自然主义和超验主义的研究立场,而将自然主义与超验主义作一有机的整合,必须既联系伦理思想来进行研究但是又不能局限于伦理思想的研究,必须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一元与多元相统一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研究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天人合德为伦理道德价值提供了本体上的根据,这是道德价值的根本定位。其把道德价值定位于整体利益,就是定位于超越的绝对本位。这与现代伦理道德价值定位于人类个体利益一样,都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伦理道德的逻辑发展,必将从此引申出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和谐一致的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网络社会的健康运行 ,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无法回避重要的课题。在网络道德建设中 ,我们必须注重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 ;在培养网络道德意识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坚持对网络主体的道德灌输、提高其道德认识能力 ,又要锻炼其道德意志并加强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以人的属性、人的思维和人的境界为理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观。人的属性有主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之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本位、社群本位、自然本位、信仰本位四个维层。人的境界有伟人、英雄、模范、先进、普通之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