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宋人以笔墨作佛事,将书画等艺术创作视为参禅悟道的手段。不论是参禅还是学书,都务必经过长期熏习和苦修,才能达到刹那的自悟。在禅学修行上,渐修与顿悟本不对立,而书法学习更是必经不断反复、艰苦训练的过程。宋代书法"尚意"说由来已久,最广为人知的即清代梁巘的《评书帖》:"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从宋人书论中可以看到,"意"的含义在宋代得到了全面的深化。禅宗思想在北宋中后期的士大夫圈子里炙手可热,文人乐于读经、谈禅,喜与禅僧交往,甚至参禅悟道,禅宗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反映到文学艺术上来。书法理论中的"我书意造""无法之法""无意"与"忽得",与禅宗"即心即佛""非法非非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意"范畴及宋明以后出现的"主意"学说,与道家所言之"意"干系甚微.对"主意"学说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是儒、佛两家对"意"之范畴的诠释与阐述.儒学的"意"范畴,既可从"毋意"说出发而作私意、意念之理解,又可从"诚意"说出发而作意向、志意之解读;既可基于工夫论而把"诚意"视为"欲诚之意",又可基于本体论而把"诚意"视为"已诚之意";既可使"意"与"志"相结合,又可使"意"与"念"相并列.明中叶后"主意"一词由工夫层面的"诚意"范畴提升为本体层面的"意根"范畴,这种转变,既有历史逻辑的承继关系,又有阳明心学之修正思潮的现实推动.  相似文献   

3.
唐末五代因为禅宗"心性论"的崛起,导致了初盛唐"崇法尚神"的书法观念陷入了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书法意象由唐朝的森然法度向宋代的自由写意逐渐过渡。禅宗与书法也存在着广泛而深刻地联系,在"凝神观照"、"内心了悟"及"以心见心"的层面加以孕生、互通。这促使书坛上涌现出禅僧书家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以禅写书、以禅论书,普遍追求"狂怪诡异"的审美意象。与此同时,身处乱世的柳公权、杨凝式等人参禅礼佛,将禅宗"空妙"、"虚灵"的化境思想引入艺术领域,在冷漠孤寂中追求一种宁静空淡、萧散高远的审美趣味。由此,唐末五代书法在整体上表现出浓郁的"禅味"特色。  相似文献   

4.
对禅宗公案的"驴胄"、"驴胃"、"驴纣"三种说法加以辨析,认为这则公案中的"劣语"是驴、驴粪和驴纣棍,与驴胃没有关系."胃"、"胄"因形近而讹,"胄"、"纣"音近而替代.  相似文献   

5.
聂清 《宗教学研究》2022,(3):144-147
禅宗有别于其他宗派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与视觉-理性传统不同的听觉-意会模式。禅宗借此听觉式感知来启发感悟,而艺术家借此来指导创作,从而形成禅宗与艺术之间的密切互动。禅门对于意会、话语、敞开与自发的侧重,都体现出听觉式感知倾向并深刻影响了艺术观念与创作。聂清,哲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6.
禅宗属于佛教的一个派别,始于菩提达摩。到了两宋时期禅宗盛极,这一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书法艺术也转向文人化阶段。文人士大夫们对禅宗尤为推崇,禅宗"即身成佛"的思想,强调"心"的作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顺其自然的教义更受到了士大夫们的青睐。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们提倡的尚"意"体系改变了唐代以来的尚"法"体系,书法转向了个人内心的抒发、自我塑造,强调了自我价值的选择,这些都是源自禅宗思想,深深打下了禅宗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后,汲取了我国的儒、道思想,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禅宗。禅宗追求的是一份超出人世的有无、是非、得失,渴望抵达心灵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使得它在艺术上开拓了一种萧疏恬淡、空灵虚幻、凄凉优美的意境,这是一种纯粹的审美观念,从而使绘画作品中透露出"禅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祖堂集》中所谓“祖师西来意旨”这一禅宗重要公案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考察了该公案的产生经过,指出,虽然禅宗主张这个公案不可言说,但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进而从教意、祖意到涅槃妙心这一角度,对这则公案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禅宗思想是其西化思想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具体实践。借助于敦煌禅籍的发现,胡适用"科学"的方法,重构了初期禅宗的历史。其"神会革命说"也引发广泛的质疑。钱穆的禅宗研究基本是回应胡适的问题而起,但结论往往针锋相对,维护传统的"惠能革命说"。钱穆与胡适的禅宗思想都是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和建构的。钱穆是传统文化的固守者,他对西化派胡适禅宗研究的批评,恰是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杜威思想博大精深,《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人的问题》等是其代表作,这些著作展示了杜威对教育的追求,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这些著作中,"民主"是一个关键概念。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理论中"民主"的四重涵义:民主是一种共同体形式,一种生活方式,是经验的过程,教育是民主的载体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的绘画理念以禅宗思想为宗,注重气韵以及自我的表达,讲究的是笔墨情趣,重视对自我感受的表达而非对所画物象进行情景再现,提倡"宁静致远、不外于心"。石涛在"狂禅"思想的影响下,文人画提升到了认清自我、表现自我的新境界。《苦瓜和尚画语录》详细阐述了石涛一生的艺术实践成果以及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与拓展,同时还提到了笔墨、皴法、构图等具体问题。他的"一画论""我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主张都融入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感悟。石涛的绘画理念以禅宗思想为主导,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观念,是融合了禅宗思想而自成一体的绘画理念。  相似文献   

12.
禅宗对中国文人画艺术美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在唐宋之际勃兴,在明清时期禅学书画论大放异彩——除了整体风格追求境界的超然、韵味之美外,其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禅学意义上的"怪美"。这一"怪美"的审美趣味彰显独立个性,不为俗世牵绊,以世事为背景,承袭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魏晋以来的"怪才"而另有独创。  相似文献   

13.
正念疗法是一系列以正念思想为基础的心理疗法的总称."注意当下"与"不作评判"是"正念"疗法的两大理论要点."正念"疗法在美国产生与发展,其外因是禅宗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其内因是传统心理疗法的局限."正念"疗法的理论谬误在于抛弃了禅宗的理论内核,而仅继承了其形式外壳.  相似文献   

14.
儒道释三家思想可谓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始终是"天人合一"。由此看出,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艺术都非常重视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因而使得它们更富于主体性和精神性。儒家由天道入人道,推崇人的伦理秩序和博爱之心,是个体人格向精神向宇宙本体的融合。道家由人道入天道,追求绝对自由。禅宗追求的是人的心性与佛性在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统一,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追求真正体验生命冲动和生命情调的审美意境。这其间,自然与人,宇宙与个体,主体与个体都在"天人合一"中找到了归宿和位置。而这一点正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质,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相似文献   

15.
说变形     
变形有广狭两意古今之别.现代变形是对存在的新感知,对现实、理性、秩序的否定和颠覆;它追求抽象,指向的是无意识,梦幻、怪诞,丑是其主要表现形态;它追求最具"包蕴性"的"瞬间",实现精神的跃动;它是一种新语言,一种现代炼金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冯友兰先生对"两行"的理解谈起,对"两行"的出处、思想根源和修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将道家与禅宗的最高境界进行对照,得出了冯友兰先生的理解是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意"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深化的概念,先秦儒学、老庄之学、魏晋玄学以及禅宗,都对"意"的话题有过很多讨论。宋人书学本体论上的"尚意",尤其突出心性主体的"意造"、创作面貌的"新意",审美过程中的"无意"和由此带来的审美风格的多元化。从根本上说,宋人的"意"即是主张书家将独特的主体心性通过不同的创作方法以书法作品多样的审美内涵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8.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吉祥纹样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发展演变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语言,它们不仅在造型上是美的,在内涵上更是传达了中华民族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认识。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应用传统吉祥纹样,并非是对其造型形式的简单照搬,而是注重对其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发扬,重在追求"形"与"意"的高度融合,追求不断突破、超越、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佛教文化最早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在不断演变中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如何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趋势和国际的设计潮流,将禅宗文化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当代家具的设计观念中,"再生设计""极简设计""回归主义"等是禅宗文化中"明心见性""追求本源"的体现。禅宗的家具设计特点,同样主张"天、地、人"的融合关系,主张家具的设计不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能够和环境融为一体,具有自然界中的"本源"特征,讲究思想境界的回归,强调"天、地、人"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