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加工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中小学生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SNARC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注意条件下,各年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3)内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中学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外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高中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说明外源性注意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SNARC效应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大,且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数字8和9上。  相似文献   

2.
不同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超  买晓琴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4,36(6):671-680
考察在无线索、内源性线索与外源性线索时不同符号数字在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的空间-数字的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简称SNARC效应)。采用1到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为材料,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实验结果表明:⑴无线索时注意条件下阿拉伯和中文数字都出现了SNARC效应,而非注意条件下则都没有出现,并且受影响的主要是较大的数字(8、9);⑵外源性线索和内源性线索时,我们得到一个逐渐递减的SNARC效应,受影响的也主要是较大的数字(8、9)。在内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阿拉伯和中文数都有SNARC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只有阿拉伯数有SNARC效应;在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只有阿拉伯数有SNARC效应,而在非注意条件阿拉伯和中文都没有SNARC效应,说明外源性注意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更大,中文数字所受的影响比阿拉伯数字更大。  相似文献   

3.
尽管已有研究发现数字以空间方式表征在人类记忆系统, 但是人脑如何完成数字的空间表征尚存争议。本研究两个实验在不同比例的数字字母(实验1)和不同比例的数字汉字(实验2)混合情境中考察了数字空间表征特点及其机制, 对上述争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1”时, 数字加工中不出现SNARC效应。当数字字母比例为“1 : 6”和“6 : 1”时, 数字加工中均出现SNARC效应。即数字字母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呈倒“U”型关系。(2)数字汉字混合情境中数字汉字比例与数字SNARC效应之间同样呈倒“U”型关系。结果说明:(1)干扰刺激与数字混合呈现会影响数字SNARC效应。(2)干扰刺激加工对数字SNARC效应的影响受到数字与干扰刺激比例的调节, 且具有跨干扰材料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意味着数字的空间表征是人类通过统计学习在线建构的, 支持了工作记忆理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实验范式,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不包括5),以判断目标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视觉选择性注意中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注意缺陷型多动障碍儿童(ADHD)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在数字判断加工任务中的反应时短于ADHD儿童;(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正常儿童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正常儿童则表现出显著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字线索提示的目标觉察范式,以60名在校大学生与研究生为被试,设计3个实验探讨纯小数(整数部分是零的小数,例如0.2)的加工及其与空间表征的联系。实验1探讨纯小数作为线索时是否能引起空间注意的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SNARC),结果发现,纯小数数量大小的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SNARC效应;实验2探讨纯小数的加工是否会同时激活小数点后对应的自然数,结果发现,对纯小数数量大小相同、小数点后对应的自然数是否有0(例如0.2和0.20,0.4和0.40)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3比较纯小数的加工对纯小数本身及小数点后对应的自然数激活强度,结果发现,在纯小数数量大小判断和纯小数小数点后对应的自然数数量大小判断冲突的条件下,纯小数的加工未能引起注意的SNARC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目标觉察范式中,纯小数的加工采取了平行通达的方式,引发了注意的SNARC效应,并且纯小数空间注意的转移受到纯小数本身以及对应的自然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内源性线索-靶子范式, 操纵线索类型(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靶刺激通道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两个自变量, 通过两个实验, 分别设置50%和80%两种内源性空间线索有效性来考察不同空间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线索有效性为50%时(实验1), 有效线索位置和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当线索有效性为80%时(实验2), 有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显著大于无效线索位置的视听觉整合效应。结果表明, 线索有效性不同时, 内源性空间注意对视听觉整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高线索有效性条件下内源性空间注意能够促进视听觉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刺激分类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呈现刺激的性质(实验一和实验三)或颜色(实验二),旨在考察随机呈现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对数字和字母SNARC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加工中是否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数字和字母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均未出现数字SNARC效应和字母SNARC效应。(2)数字和字母的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左手对字母的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的反应更快。数字和汉字性质分类时,左手对汉字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反应更快,不同类型刺激分类时出现刺激—反应相客性效应。(3)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刺激分类加工中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自动激活,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类型刺激分类中的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字奇偶判断任务,以数字1-9(5除外)及汉字标签(左、右)作为实验材料,在视觉空间任务指令下探讨系统改变SOAs对数字-空间联结编码方式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SNARC效应以视觉空间编码方式为主,SOA为0ms并未出现SNARC效应; ERP结果发现,物理一致性在早期成分N1上的主效应显著。表明任务指导语影响SNARC效应的编码方式,其本质受词语信息标签加工程度的影响,且对SNARC效应的编码出现早期感觉阶段,SOAs与目标数字的特性影响SNARC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SOA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条件下,随着SOAs增加,大小数的距离效应逐渐增大,当SOA为900ms时,大小数的距离效应最明显;(2)外源性线索条件下,当SOA为300ms时,大小数的距离效应最显著,随着SOAs增加,大小数的距离效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超  买晓琴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5,37(2):167-177
分别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任务为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考察在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不同大小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结果发现:⑴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内源性线索时的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外源性线索时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⑵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大数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小数出现了符号效应(阿拉伯数字的绩效比中文数字差),并且内源性线索时的符号效应强度小于外源性线索。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龄广告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宁 《心理科学》2003,26(1):37-40
本研究从自动化加工和控制性加工这个视角研究了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实验运用加工分离程序,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对名人广告的信息加工模式。结果发现:(1)名人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用一般消费者做代言人相比,青少年、成年人(大学生)以及老年人对名人广告均明显存在更多的自动化加工,且加工水平没有年龄差异。但是,老年人的控制性加工明显低于其他两组;(2)在非注意条件下,代言人的专业化程度明显地影响了大学生组的控制性加工,但与各组被试的自动化加工都关系不大。这些研究发现为广告策略的制定带来了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1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ristine Korsgaard's conception of self‐constitution can be historicized by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actual humans on our reflective activity. Because Korsgaard bases her argument on a philosophy of action rather than of intention (as Kant does), and our actions must always be concret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principles for action which we develop in reflection are likewise responses to concrete human demands. It further interprets the types of demands humans make on each other as the expression of historical circumstance rather than as transcendentally anchored. The notion of universal respect that reflection seeks to achieve is thus seen as developing by a self‐correcting process of concrete human interac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can be no metaphysical proof of morality, since morality develops through human interaction that seeks to approximate the idea of respect for persons.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s of five procedur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conservation of length were studied. A Müller-Lyer illusion was used to induce apparent changes in length in the test- and practice-situations. Two procedures involved practice on addition-subtraction, one a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Müller-Lyer illusion, and one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outcome of displacements of the objects. A fifth procedure was a composite of the other four. The results showed some acquisitions in all groups, with highest frequency in the anticipation group, and lowest in the increase-in-illusion group.  相似文献   

16.
We conducted a parametric analysis of response sup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s of 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 (NCR). Participants were 5 adults with severe or profound mental retardation who engaged in a manual response that was reinforced on variable-ratio schedules during baseline. Participants were then exposed to NCR via multielement and reversal designs. The fixed-time schedules were kept constant while the magnitude of the reinforcing stimulus was varied across three levels (low, medium, and high).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magnitude NCR schedules produced large and consistent reductions in response rates, medium-magnitude schedules produced less consistent and smaller reductions, and low-magnitude schedules produced little or no effect on respond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NCR affects responding by altering an establishing operation (i.e., attenuating a deprivation state) rather than through extinction, and (b) magnitude of reinforcement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deter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CR.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文章主要介绍了语义启动的过程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研究焦点,而语义启动是通过刺激的语义特征来研究启动效应的。语义启动的脑机制研究一般是通过脑损伤、脑成像和ERPs等方法实现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广泛区域都参与着语义启动过程,尤其是脑前区和大脑的左半球。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编《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探讨1104名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自尊呈稳定发展趋势,重要感、胜任感、归属感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年级差异。(2)大学生自尊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归属感维度。(3)文科生外表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城市学生以及学生干部在自尊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农村学生以及非学生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