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钧 《周易研究》2008,1(1):59-62
有人认为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行了彻底的决裂,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无情的批判,甚至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但实际上,鲁迅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本文以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为例,来说明鲁迅思想中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隐士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隐"文化,它讲究亲近自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澹然超脱.这种"隐"文化虽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却源远流长,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儒家伦理"普世化"的主张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理论界的积极响应。然而,不论是在世界意义或本土意义上把儒家伦理直接发展成为普遍伦理,还是让其作为一种伦理资源参与普世伦理的建构,儒家伦理"普世化"都不能真正使儒家伦理再现昔日的辉煌。在当代全球性文化危机和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的背景下,只有在冷静、客观地分析儒家伦理对当今及未来现代化进程的正负面效力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文化治疗和创建工作,才是当前弘扬儒家伦理文化应该采取的姿态。  相似文献   

4.
彭耀光 《哲学动态》2005,(12):54-56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是个有着更悠久、更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有关,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有关.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直接影响了"五四"初期的新诗.初期新诗反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语言、格式、韵律等),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但却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并在当时的文学思潮、新诗理论观念的氛围中,形成了现代诗歌中最初的现实主义浪潮.  相似文献   

6.
刍议儒释道之"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对"和"的论述,认为"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色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存在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8.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密切的一种价值观.以孔子"义利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对医院构建遵守道德规范、讲求诚信、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以质量为核心"等经营之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将引导医院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综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大政方针向"双一流"的转向,中国高校在双一流体系的建设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不少高校在具体实践环节还是出现了一系列有违教育初衷的问题。究其根本,乃高校在建设"双一流"的实践环节过于注重对效率和竞争的追求。中国高校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大多来源于西方的教育伦理,而中国与西方是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社会制度及社会语境,这样便造成了既无自身特色,又不易形成良好效益的尴尬局面。基于现代教育伦理的角度,本文分析中国与西方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伦理规范的差异,倡导在基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建设评价体系,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他"与"责任"意识,注重对高校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及强化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概念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体论"(ontology)的说法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无,"本体"却是中国固有之词,"本体论"一词从其面世之日起就具有了中西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性质。如今我们要重新检视"本体论"的用法,首先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文化层面的格义与会通之前提是否成立。本文为此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用法做了考辨。  相似文献   

11.
"伦理"是中国文化最具标识性的基本话语之一,既不能与"道德"循环互释,也不能与"ethic"直接对话,否则将导致意义肢解甚至文化殖民,必须在话语体系及其辩证运动中才能倾听到其文化脉动."伦理"话语是由"伦"—"理"—居"伦"由"理"—伦理世界四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伦"是"国—家"文明的特殊话语,是具有终极关怀意义、世俗而超越的伦理实体."理"是"伦"之"理",它不是西方式的认知理性,而是中国式的良知理性;在文化形态上,它不是理性主义,也不是情感主义,而是中国式的情理主义."居'伦'由'理'"是"伦"—"理"关系的文化原理和文化规律,其要义是从"伦"的家园出发,行"理"之达道."伦理世界"既是由"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所创造的一种特殊世界观即"伦理世界观",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理想."伦理"话语及其体系,携带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精神气质,也具有特殊的文明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1月27号至29号,由中国伦理学学会、中南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长沙普瑞温泉酒店隆重举行.此次会议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与卢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复旦大学林宏星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和张怀承教授、湖南大学陈谷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高兆明教授等诸多伦理学名家聚首一堂,围绕由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建华教授牵头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化基督徒"在欧洲原指信奉基督教并受洗入教,专一向文化界、知识界传播福音,注重高品位文化学养的一些基督徒。不意近来港台教会学者竟把中国大陆高校及社会科学界的基督教学者简称为"文化基督徒",以讹传讹,谬以千里。有些人竟至离开实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东亚价值观的形成,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的郑万耕教授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保合太和”、“天…  相似文献   

15.
"文化密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成为"传统"的内在奥秘.解开"密码"才能把握和自觉地弘扬"传统".中华民族传统"慈孝文化"的文化密码,就是血缘亲情、"亲子之爱"以及内在于其中的亲情"双向交往"伦理关系的心理机制."慈孝文化"是父母与子女血缘真情("本")与道德规范("末")的统一;不要"弃其本而适其末",而应"崇本以举其末".要建设"和谐家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都应该自觉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人类"亲情"之爱,和基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真情的"双向交往"机制的亲情关系.  相似文献   

16.
意象,最早是在《周易·系辞》的"立象以尽意"中出现的派生词。在传统哲学文化中,西方单单把"意象"理解成一个哲学上的名词,而我们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把"意象"作为一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与心性的美学意境。中国的意象在美学范畴里有着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还蕴涵着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善"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实质.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与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遭受着强烈的冲击并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沈利华 《学海》2007,(6):125-129
国民的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深层的内核,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福"、"禄"、"寿"三星,恰好可以作为国民价值取向的三种表征,至今仍深刻地影响规范着国民的思想行为.在分析和总结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既符合我国传统,又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意义的价值体系,谋求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的相对统一,这正是目前我国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朱贻庭教授关于"文化是具有形神统一内在结构的生命体"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论证,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作为民族的根基灵魂、人民的心灵家园等描述性语言纳入了中国特色之文化哲学和伦理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且启示我们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时,要把努力方向集中在实现对其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而为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形神统一生命体"命题在当代文化和道德与伦理学学科发展中的建设性功能,我们还有必要把它从小文化推进到大文化,自觉地把小文化观和大文化观、小伦理观和大伦理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