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读过一个名为《满了吗》的故事,说的是有个徒弟学艺三年,认为自己技艺在手可以出师了,于是便向师父提出请求。师父未回答,而是拿出一只装满石子的碗,问徒弟:“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抓了一些沙子撒进碗里,问:“满了吗?”徒弟回答:“满了。”师父又在碗里撒上石灰,仍没有溢出,再问:“满了吗?”徒弟点了点头说:“满了!”师父又向碗里倒入一些水,问:“满了吗?”  相似文献   

2.
在香港八十年代的一次选美竞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思维应变能力,司设问参赛的杨小姐一个问题:“假如您要在下面两个人中选择一个作为您的终身伴侣,您会选择谁呢?他们一个是肖如:,一个是希特勒。”杨小姐稍作犹豫然后回答:”(特勒”。台下观众顿时骚动起来,纷纷提问:“你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呢‘!”杨小姐回答:“如果我嫁给了希特勒,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定就不会发生了。”顿时,台上台下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杨小姐的回答真可谓是妙答。究其妙之所在,是杨小姐头脑中采用了假设型思维方式。假设型思维是假设在某种情况下有某种…  相似文献   

3.
居里夫人的女儿绮瑞娜·居里小时候的物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满满一缸水,任何物体放进水里都会使水溢出来。为什么把金鱼放到水缸里,水却不会溢出来?同学们绞尽脑汁,纷纷提出自己设想的答案。有人说,因为金鱼的身体特别光滑。有人说,因为金鱼的比重小。如此等等,老师都说答得不对。小居里沉思了很久没有作出自己的回答。回到家里,她把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为什么不把鱼放到水里做一下实验呢?她一次、两次、三次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鱼缸里,水都溢出来了,终于,她兴奋地叫起来:老师的题出错了。后来,这位小姑娘长大了,也成了一…  相似文献   

4.
求职应聘总免不了要经过面试一关,在面试过程中总免不了要回答考官的一些问题。同一道招聘考题应该是同一种符号答案,别人答了获得了成功,自己以相同的答案答了也应该获得成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次招聘公务员的面试,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就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考便十分自信地回答:“你需要它等于几,它就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这位主考官解释原因时说,有一位企业的老总在招聘部门经理时也问过“1+1=?”的问题,其中一位应聘者的答案与这位毕业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一日,几位俗家弟子向三个和尚提问题,甲:[近日我每日坐禅,自感收益颇多,但听一位师傅说必须每日三次,又有人说只可一次,究竟几次是对的呢?乙:[南城有位老太太,临终时有人听到空中有音乐,天上有祥云,这是不是真的呀?丙:“有人说灵山会上佛祖拿的是莲花,有的说是金色波罗花,究竟那一个对呢?:不和尚没有正面回答,胖、瘦二位让小和尚讲一个故事,小和尚说:一有*次*个叫上童子的向佛祖提出了许多问题,他问三世界是永恒的吗?世界有没有边际—灵魂与肉体是同一的吗?.…:佛祖拒绝回答这些问题,他对众弟子说:“假若有一…  相似文献   

6.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报道:1987年1月,2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个故事给笔者深刻的启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好习惯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答问的艺术     
说话,包括问话和答话。而答话往往比问话更为重要。是直答其问,还是迂 作答?是褒语相告,还是反唇相讥?是直露心迹,还是答非所问?往往因场合和问话者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回答。 一、设喻明理。有时候打个比喻比从正面讲道理更明白简洁。有一次,一个学生问刘吉(科技大学副书记):“现代化大生产运用的是高等知识,为什么要我们补习初中知识呢?”他回答说:“有个笑话说:一个人在吃第五个烧饼时饱了,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吃前四个呢?”通俗而明白。 二、同理相讥。用对方问话中所显示的道理来回答对方,这样可达到“以其人之道还…  相似文献   

8.
我一生从事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及宗教史的教学与研究。喜与学生谈天,谈起历史(包括宗教史)来,师生恍如做愉快的旅游,聊到兴起处,同学往往笑言:“教授,您是一位很出色的导游,多么希望您能是一个兼职的‘传道士’呀!我讲授宗教史坚持叙述、评论尽量客观,避免片面。学生听得十分入神。曾有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你信教吗?”我反问:“你说呢?”我说:“我讲授世界三大宗教,还讲过中国道教,日本神道教。在我头脑里的神明太多了,你说我信哪个才好?”其实,我研究宗教史,越研究越不信宗教,因为我对宗教的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9.
诡辩是种技巧,自然,能玩诡辩的孩子特别聪明。不信,请细细思考以下事例。其一:爸爸对睡懒觉的孩子说:“快点起来,早起好”。儿子问:“为什么早起好?”爸爸回答:“因为小鸟起得早才能捉住小虫。”儿子反驳:“可是,如果小虫不起那么早,不就安全了吗?”爸爸哑然。其二:妈妈对兵兵说:“千万别跟丁丁玩.”兵兵问:“为什么?”妈妈回答:“因为丁丁是个坏孩于。”兵兵问:“那么,我要是听您的话,我就是个好孩子了,是吗?”妈妈点头:“是的。”兵兵又问:“那——是不是大家都应该限好孩子玩?”妈妈点头:“是的。”兵兵;“…  相似文献   

10.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秦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1.
徐晓鸿 《天风》2018,(4):20-22
一天论第一 问曰:“人是何物作?” 有人问:“人是什么物质构成的?” 答曰:“有可见,无可见。何在作?何无作? 回答说“有可见(物质的一面),有不可见(非物质的一面)。哪些是被造的?哪些不是被造的?  相似文献   

12.
从前,在非洲有一个农场主,一心想要发财。一天傍晚,一位珠宝商前来借宿。农场主对珠宝商提出了一个藏在他心里几十年的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值钱?”珠宝商回答道:“钻石最值钱!”农场主又问:“那么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钻石呢?”珠宝商说:“这就难说了。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应以善胜恶     
《中国天主教》2000,(3):1-1
有一个经师听见了他们辩论,觉得耶稣对他们回答的好,便上前来,问他说:“一切诫命中,那一条是第一条呢?”耶稣回答说:“第一条是:‘以色列你要听!上主我们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条是:‘你应当爱近人如你自己。’再没有别的城命比这两条更大的了。”那经师对耶稣说:“不错,师傅说的实在对;他是唯一的,除他以外,再没有别的;应以全心、全意。全力爱他,并爱近人如自己,远超过一切全活祭和牺牲。”耶稣见他回答的明智,便对他说:‘你离天主的国不远了。”从此,没有人再敢…  相似文献   

14.
曾经有三个前美军士兵,站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前,其中一个问道:你已经宽恕那些抓你做俘虏的人了吗?第二个士兵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第三个士兵评论说:这样,你仍然是一个囚徒!显然,回答“我永远不会宽恕他们”的士兵心中有“狱”,所囚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事实也是这样,不宽恕别人就是不放过自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16.
在圣殿次数 庆节已过了一半,耶稣就上圣殿里去施教。犹太人都惊讶说:“这人没有讲过学,怎么通晓经书呢?”耶稣回答他们说:“我的教训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来者的。谁若愿意承行他的旨意,就会认出这教训是出于天主或是由我自己而讲的。由自己而讲的,是寻求自己的光荣;但谁若寻求派遣他来者的光荣,他便是诚实的,在他内没有不义。”(若7:14—19) 复活后的显现 一周的第一天,清早,耶稣复活后,首先显现给玛利亚玛达肋纳:耶稣曾从她身上逐出过七个魔鬼。她去报告那些一向同耶稣在一起的人,那时,他们正在哀号哭涕。他们听…  相似文献   

17.
变异语言艺术,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故意用表面上有停思维逻辑的语言来传递某种不便直言的信息,造成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的语言艺术。有这样一个传为美谈的例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个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总理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周总理的回答既巧妙地暗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是保密的,不能告诉记者,又避免了使外国记者陷入波直接拒绝回答的尴尬境地,还借话语中的幽默创造了和谐的谈话气氛,表现了一种机敏风趣.宽厚待人的风度。而所有这~切效果,都是通过…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去医院探望朴老,看到桌上放着一张刚写好的字:“一个真正的人对于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于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于胜利的回答是谦虚。”这样的句子出自朴老之手,不免使我有点惊异。我还没开口,朴老笑道:“这不是我说的话,是从一本书里摘抄下来的。”这话没有消除我的惊异,只在惊中增添了喜。一个道德文章均为海内外景仰的九旬老人,竟然在读这一类的书,还像青年人那样摘抄警句,怎不使人吃惊?同时,这反映了他的心还很年轻。充满着蓬勃的活力,这自然是可喜的。年轻时我读到一些佳言、警句,和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共鸣就会摘抄下…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8,(4):54-54
△摩西 上帝问摩西:“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摩西回答说:“一根手杖。” 上帝说:“好好用这手杖为我做事。”  相似文献   

20.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