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奥义书》所确立的梵我同一观念是印度文化,尤其是在其中的各正统学派那里,关于自我观念的经典性表述。这一观念之基本的理论结构及其表述方法都与中国古代儒道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很大的平行性与相似性,但它们所蕴含的哲学一文化意义却各有不同。解脱、逍遥与道德完善,分别代表了《奥义书》哲学、道家哲学以及儒家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之实现的最高境界。梵我同一的意义界域是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其极致是摩耶的消除转进与生死之轮回的解脱而获得永恒的极乐;天人合一的意义则属于现实的人生境域,在道家那里,其极致是生命之本质自由…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哲学中的永恒之谜 ,它派生出来的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人生的此岸与超越的困惑 ,被本文作者又一次通过对传统的佛、道及西哲康德的未果追求的描述提了出来。“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黑格尔企图从认识上给出答案 ,最终又被绕了进去。他提出“真无限”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封闭圆圈” ,抛弃把无限视为有限量的延伸或积累的“坏无限”。但可说是“真无限”的现代所谓四度球体 ,却算出了宇宙的空间半径和存在时间 ,实际上仍是有限。存在问题亦然 :“人生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不也经常困惑于“此岸”与“彼岸”的矛盾而凝成现代哲人海德格尔的“忧、烦、畏”吗 ?是选择皈依上帝 ,还是把“超越”建立在“此岸人际”“感性世界”寻求“诗意栖居”———以人生理想、生活价值肯定、许诺人们的生命和生存 ,使自己的有限性和主客观时间具有可无限延伸的“内容”和“意义” ?这正是“走在路上”的人们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东方哲学与宗教丰富多彩,儒佛道三教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而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及其与儒、道教形成的三教关系,以及儒佛道三教进入东亚的历史,可见东方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底蕴和文化精神,在世界人类文明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东方哲学与宗教给人类带来的东方智慧可以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就传统来讲,东西方之学尤其是哲学,各有其重点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方,无论是儒佛道,对于人生生命至为关注,因而注重主体性和德性.作为其主流的儒家则形成了特强调道德理性(Kant的实践理性)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体系.与此相反,西方的传统哲学则重视客观性,关切认知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纯粹)理论理性的哲学体系.这样的西学传统乃创造出所谓科学与民主这个可标识现代社会的普遍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儒道在北美     
儒道发源于中国,但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本土。而较早介绍儒道给西方思想界的是来华传教士。在今日的北美,儒道的传播一是靠来到西方的华人移民及其个别在美国大学立足的华人学者,但更主要的是靠非华裔美国学者及其他有兴趣的人,特别是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们主动了解;积极介绍,影响广泛。 在北美,只要一谈起中国宗教,无论是在大学课堂还是公众讲座,都首先要谈到儒和道这两个发源于中国的宗教。虽然中国人一般不把儒家当宗教,但西方人讲世界宗教总少不了讲儒.因为能与西方人所理解的“宗教”相对应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与人生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构成了它的最精粹部分.信奉“尽心、知命、事天”的儒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设定了审美价值的层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道家美学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拓展了审美心态的层面,而主张“一朝风月,万古长风”的禅宗美学则主要为中国古代美学开启了审美境界的层面.以儒、道、释思想为精粹部分的中国古代美学有着丰厚的人文蕴含,它体现着中国古人对人生诗意与心灵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对我们今天追求“诗意的栖居”显然也是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始终不绝,而三教的融合也从未间断。到了宋代,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三教不同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处世态度的相互融摄、补充,则可以满足现实生活的个体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或不同的个体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中可能具有的不同的文化需求。宋代士人在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对三教中心义理(特别是其人生哲学)的兼摄、融通,使其处世心态有着不同于前代的表现: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使他们精神振奋,热情参与政治,而道家任自然、轻去就的思想和佛家追求自我解脱的思想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  相似文献   

8.
对于我国萧齐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之所谓“道”,解放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人,火部分认为是儒家之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的诗词、文赋、书画,融汇着儒、释、道的血液。儒家的“入世”,以儒家精神为担纲;道家的“忘世”,以道家精神为养气;佛家的“出世”,以佛家精神为超脱,三家思想的杂糅,形成了苏东坡“外儒内禅”的人生观、艺术观。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与出世的交叠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圆满的人生境界,形成其独具佛教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粗放地一言以括之,可以说是:儒、释、道三足鼎立。儒是儒家,释是佛教,道是家抑是教?或是道家和道教?不甚了了,反正二者有着不容置疑的近亲血缘关系。本文立论,侧重道教,这不是无知地把道家、道教混为一谈,更不是有意地以道教囊括这个“道”,而把道家甄别出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产生于东汉之末,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基本标志,历西汉、魏,晋至南北朝而日趋完备,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之季,明、清而后,日渐衰微。在悠悠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道教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2.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递嬗演变,而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儒佛道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外来的佛教文化是如何得以与传统的儒、道融而为一的?其融合的基点是什么?根本契机何在?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质。印度佛教之所以能够通过中国化的过程而在中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与儒、道一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社会历史的需要与佛教本身具有较高的思辨性等特点之外,与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阎续瑞 《学海》2003,47(4):153-157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先秦、两汉的许多文人以不同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到了魏晋时代 ,人的生死问题被提到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魏晋文人的生死观形形色色 ,具体表现形态如下 :或炼丹吃药追求长生、或发愤努力冀望建功立业以成就此生 ,或沉湎于酒而放浪形骸以忘却生死、或信佛而寄希望于来生 ,陶渊明则在自然田园中真正超越生死、达到委运任化的境界。以上种种生死观形成原因颇为复杂 ,除了时代、社会等原因外 ,儒、道、佛、玄诸思想对魏晋文人的不同影响亦不容忽视 ,而个人性格、气质、生活阅历的不同也是影响其生死观的重要因素。但是魏晋文人无论执著于此生还是超脱了生死 ,其内在实质皆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询与对生命永恒境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汉末儒家名教权威的失落,带有道家色彩的魏晋玄学开始登上思想文化的历史舞台。此时的佛教亦经过大量的译经活动及其传播,在中国获得了空前发展;在佛教刺激下,中国早期道教也摆脱了原始状态而进入成熟阶段。于是,包括宗教思想在内的中国文化格局,在六朝时期又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儒、释、道三教并行、冲突、互动与融合的新局面。从此,儒、释、道三教关系的展开,一直贯穿在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由此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长和中国历史与文明稳定发展的基石。本文即尝试从五个方面揭示上述寻求"宗教大同"理想的历史借鉴和儒、释、道三教从矛盾冲突走向融合的理论证明。  相似文献   

17.
刘强强 《哲学动态》2022,(7):78-84+128
“圣贤气象”为儒者的有机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呈现于他者的意象,是感性与理性、生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着整体性、时机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以德性为主,知识、思想、经验、性格、气质等要素均参与到“圣贤气象”的主体生成之中。尽管宋代理学存在着“理性压倒感性”的倾向,但“圣贤气象”的根源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两者之间所形成的动态和谐关系。于宋儒而言,“圣贤气象”是具身化的道之显现,具有感性的美感并不断呼唤着他者的感知,成为了儒家经典诠释的重点和儒家示范伦理得以维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升仙"是汉画像的主题之一,升仙画像是先秦以来长生思想的变异,蕴涵着巫术和宗教两大文化体系的内容。道家超越生死的理想对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始道教借用了先秦道家的长生理论和神仙家的升仙模式,构建了宗教性质的神仙思想和升仙方式。汉画像中的升仙画像,既是汉代人生死观的重要反映,也是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运用模拟巫术征服死亡、超越生命极限的幻想,折射出时人对人生的眷恋、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和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与死亡抗争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人性论中儒、道融合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中存在着儒、道两家的人性论,观点之间存在着冲突,但作者通过寻找儒、道人性论中的相通点,试图把两家人性论融合为一体。这些相通点表现在:天人相通;重视心的作用;道家的“真”与儒家的“善”相通于“诚”,“诚”的概念既有“真”义,又有“善”义,体现了儒、道人性论的融合;儒、道都重视人的精神或道德生活,否定或贬斥物欲功利,反对纵欲任情。  相似文献   

20.
冯玉珍:理性、非理性与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人类精神是理性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理性表现为人类超越自我有限生命,追求必然性、普遍性及永恒无限的能力,是生命的灵性之光辉。非理性体现着生命的自然欲望和冲动,表现为追求感性、具体、有限性的特性。理性和非理性是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