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台山与唐代佛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佛教音乐,发展到唐代,已成为风格多样、功能齐全的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三个子系:一是用于佛经课诵和法事场合的呗赞音乐,它主要由三国以来传入的西域梵声构成;二是用于宣释佛理,导达化俗的唱导音乐,它的制度建立于东晋,主要由民间讲唱音乐构成;三是用于佛教庆典及其它佛教文娱活动的佛曲音乐,北魏以来,西域佛曲陆续输入,同汉地赞佛之乐结合,而产生此种音乐。五台山是唐代佛教的中心,百国  相似文献   

2.
“梵呗”是指以七声曲折歌颂、赞叹佛德的一种唱诵式音声,多用于佛教仪式中,是佛弟子日常修行中的必修法门,也是中国佛教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梵呗中,“鱼山梵呗”作为“合汉曲制梵呗之始”,将外来声闻声明有效“中国化”,对后世佛教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鱼山梵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3.
一、何为梵呗?梵呗,梵语为bhāsā,或译为婆师、婆陟,略称梵呗。其义为:以音乐曲调赞叹、歌颂佛德,诵咏佛经。所以又称为声呗、赞呗、经呗,也称梵曲。在佛教“五明”中属声明所摄。呗匿,古来一直被作为梵呗的另一个译语,但“呗匿”之梵文为pāthaka,意为“歌唱”(古音)。有学者认为bhāsā是pāthaka的转音,但玄应音义疑此有误。故唐朝窥  相似文献   

4.
修行之歌     
主持寄语我常在寺庙里听到播放佛歌,较多的是念诵佛菩萨名号的,所选曲调常常是民间小调,尽管唱者力求庄严,由于这些小调在民间流传甚广,为人十分熟悉,听者很容易联想到原来的曲调与内容,并由此产生不够严肃的想法。用小调配唱佛、菩萨名号,说明我们的佛曲、佛歌急待发展,以适应信众的需求。可是我个人以为小调不太合适,当年弘一法师用西方音乐的曲调来配歌,可能也是想到这一点的。本期发表的佛歌,是晨鸣居士作词作曲的。晨鸣居士曾编辑出版过《黄河文化》,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歌,可说是一位热心者。希望“梵呗清歌”栏目能成为…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乐亦然。佛乐,即是佛教音乐,是佛教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歌咏赞叹佛德的法言,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佛乐,乃称“梵音”,是“清净之音”,义为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之音;佛乐,又俗称庙堂音乐,佛教专称为梵呗。梵,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略称,义为寂静、清净、净洁、离欲之意。呗,是印度语“呗  相似文献   

6.
杂阿舍经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由济征居士供谱的佛歌 ,内容摘自《杂阿含经》中关于布施的一节。为经文谱曲 ,这类形式过去发表不多 ,请大家试唱。因为是经文 ,唱时要平和、庄严 ,边唱边体会其含意 ,这对信众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由于内容是叙述性的 ,词句形式很规整 ,曲调不宜起伏 ,可能会显平一些。本栏选载一些不同形式的佛歌 ,是希望读者在试唱中比较 ,提出看法 ,以推动佛教音乐的发展。近期来 ,给本栏投稿者很多 ,由于篇幅与人手的限制 ,很难都刊登或回复 ,请读者谅解。为表达对来信来稿的诚挚谢意 ,同时使佛教音乐得以更好地弘扬 ,编辑部同仁将进行…  相似文献   

7.
清涼     
今年8月3日,斯里兰卡的维普拉萨拉长老来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当他看到《佛教文化》季刊上登载的《众善奉行》歌时,立即高兴地唱起来。他唱的曲调虽与发表的谱子近似,却另有一种深幽空灵的韵味。几天后,我见到了给我吟唱这歌的威玛拉那坦尼,对他谈起这件事。他说:‘是不一样。他是按寺院传统吟诵的,我唱的是电台上的佛曲。’这使我想起他曾给我唱过好几段佛教歌曲,确与我原有的寺院佛曲录音不尽相同,他唱的似乎更能沟通凡俗。这说明是经过创作的。西方的宗教音乐中有为宗教仪式而演唱的殿堂吟颂,有信众在教堂参加宗教唱诗班的合唱,也有为表达宗教感情而创作的歌曲。诸如《平安夜·圣诞夜》一类的圣诞歌,舒伯特、古诺创作的《圣母颂》等均属这一类。这些宗教歌曲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我们的群众也同样喜欢宗教音乐,无论是西方的弥撒亚·圣诞歌,还是中国的梵乐、佛曲,都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云南省滇南发电总厂有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表达了一部分青年读者希望能听到佛曲音带,并传唱佛教歌曲的愿望。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曾为传播这种歌曲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曾应大醒、芝峰诸师礼请亲自谱写了由太虚法师作词的《三宝歌》。1931年间他还曾专门写了一些佛教歌词,让他的学生刘质平等为他谱曲。本期发表的《清凉》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白湖金仙寺时撰词,由俞绂棠作曲的。弘一法师这首歌词很有意思,没有用佛、菩萨的名号,也没有用明显的佛教术语,但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歌曲,深邃隽永。‘清凉’在佛教中是‘尸罗’(sila)十意之一。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但包括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义就是清凉。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怒火、无明火,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只有戒能止息热恼,故称清凉。全曲歌词用月、风、水来描绘清凉,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大智清凉地的意境。清凉月。《华严经》中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句,歌词中用心地光明来表现这种无我的境界。清凉风。《大日经》中有‘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句。说如来慧风,涤除一切障盖烦恼,令证涅磐清凉法性。也即前面说到的业罪使人热恼,戒像一阵清风吹去了这种火热。清凉水。《智度论》中有‘人大热闹,得人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又有‘智目行足,到清凉池’句。歌词用清水一渠,涤荡污秽表达了这种意思。最后一句‘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是总的概括。世事无常,但如达到无我的境地明白了究竟无常的深意,便可以得到真常。弘一大师圆寂辞世已50周年,为纪念他,有心人当再唱此歌,聊胜泣怀。也希望作家们能继往开来,使喜欢欣赏佛曲的读者能有更多更美的佛曲传唱。  相似文献   

8.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9.
地藏菩萨赞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的佛歌是东北师大音乐系副教授王日昌先生谱写的。王先生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多次题为《静、远、肃穆、平和之声》、《梵呗佛曲飘香来》、《善美情操和雅音》的“佛教音乐赏析”讲座 ,并创作了多首佛歌 ,是一个弘扬佛教音乐的有心人。我们为有这样的专业人士关心佛教音乐的弘扬感到高兴。诚然 ,专业音乐工作者并不就等于佛教音乐的专家 ,由于因缘所限在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成熟还有待大家努力去探讨。现在有志于此的居士、群众日渐多了 ,又有如王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参加 ,我们相信佛教音乐一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地…  相似文献   

10.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  相似文献   

11.
武潇  高伟 《中国宗教》2024,(1):80-81
<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山西大同楞严寺寺庙音乐,在保留了明代佛教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佛乐,成为当地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鱼山梵呗”等中国梵呗的创作;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梵呗从寺院走向宫廷和民间,达到了鼎盛,到宋元以后日趋通俗化,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在远古的印度早就流传开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  相似文献   

13.
朱琨 《中国宗教》2022,(7):76-77
一、佛教音乐的两个层面众所周知,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一再说,严格限制佛弟子接近世俗的音乐。但是,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的话,则是赞许的。这实际上也是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音乐更广为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甚为广泛而深远,它使民间文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导致了说唱艺术——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从而也使佛教各种观念和教义深入到民间,扩大了佛教在华夏的影响,这是佛教得以在中国持续发展而绵延不断的基础所在。佛教的文体有三种:一种是散文,直说义理;一种是重颂,重述义理的诗;一种是偈颂,直叙事义的诗歌。一般佛教经典是三种文体兼用,由于重颂和偈颂能用梵音歌唱,而译成汉文则不能歌唱,所以产生了“梵呗”、“转读”:“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音,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所有寺院的僧人在日常佛事、各种法事、节期中所演奏的具有音乐性质的曲调的统称,僧人们称其为“佛曲”。这些佛曲是五台山日常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角度讲,它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从应用功能角度讲,它又根据形式分为“经文音乐”与“经外音乐”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汉俳三首     
主持寄语佛教音乐的功用,说到底,是为了众生的开悟与解脱。因此,佛教音乐的创作与流传,也要靠众人的努力与扶植。本栏目开办以来,受到许多热心读者的关注和护持。更有一些读者,则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佛教音乐的创作。四川广安67岁的退休教师伍光芹便将赵朴老的三首汉俳谱了曲,当成“佛歌作业”寄了来。曲调虽然是简单的几次反复,但却质朴、安祥,也能上口。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也来“作业”。佛教徒相信,除“无记”以外,凡“作业”皆有“报”。而无论古今,“佛歌作业”总该是归于“善报”的。汉俳三首@家振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意为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比如,在《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就一再说,佛弟子不要接近世俗的音乐者。不过,佛陀对此也有开许: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因此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人们修行,这是得到佛陀赞许的。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度  相似文献   

18.
陈伟 《天风》2012,(6):19
1 931年的《民众圣诗集》是赵紫宸创作,由范天祥配以中国曲调。创作目的是顾念到一般识字不多的平信徒,应该用他们所能了解的语文和他们所能欣赏的曲谱来崇拜和赞美。这本诗集曲调都是中国调配和声,据范天祥在序里说;"本集所收调,都是中国旧调未经丝毫修改,如民间音乐‘小白菜’、‘助头歌’、‘如梦令’、  相似文献   

19.
汉传佛教的梵呗起源、形成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外传而来。将大乘佛教音声的发展放到华夏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可以揭示"梵呗"完全起源于中国,与道教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佛道两教音乐本来有着完全相同的源头,而不仅仅是学术界一般认为的佛道两教相互"交融"、"借鉴"或者"伪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1月19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一曲悠扬清凉的佛音,把无数观众带进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殊胜庄严的境界,同时,也拉开了首届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的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同时得到了北京佛乐团、拉卜楞寺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苏州道乐团、白云观道乐团和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的热情响应。演出共分三场:第一场由祖国内地的宗教艺术家们联袂演出。第二场和第三场由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演出。这次活动由海峡两岸六个佛教、道教音乐团体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