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消失文本条件下认知控制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频效应来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实验1发现当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在80ms后消失不会影响其正常阅读。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材料的呈现时间设置为80ms,结果发现不论是正常阅读还是消失文本条件下均出现了显著的词频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2.
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 通过两项消失文本实验分别考察了汉语阅读过程中眼跳的目标选择单元以及词汇加工方式。实验一操纵注视点上字和词的呈现方式, 发现中文读者以词为基本单元对注视点及其右侧文本信息进行加工, 且保持词的视知觉完整性对词内再注视眼跳和词间眼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语阅读的眼动模式符合认知控制模型的预测。实验二操纵注视点左侧和右侧单词的呈现与消失, 结果显示在对词n注视持续50~55 ms后词n-1消失将严重影响被试的阅读, 词n+1和词n+2的消失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 但会导致读者的眼动模式发生改变, 说明中文读者可以并列加工阅读知觉广度内的词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比老年与青年人在阅读中词长、词频和语境预测性效应上的差异,探讨中文阅读中眼动控制的年老化问题。结果发现:(1)词长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注视时间和首次注视位置指标上年龄与词长的交互作用显著;(2)在注视时间指标上发现了显著的词频和语境预测性效应,年龄与语境预测性之间交互作用显著。综合而言,中文阅读中老年读者的词长效应和语境预测性效应不同于青年读者,由此可见,视觉功能和词汇加工功能衰退都是中文阅读眼动控制年老化的诱发原因。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注视点上字、词消失单元和呈现时间,探讨字词视觉呈现、字词识别加工对中文阅读眼动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严重影响总阅读时间,其中单字消失、单词消失与双字消失对阅读效率的影响没有差别;各消失条件都导致较多回视次数;相对于其他消失条件,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导致较多的再注视词数。(2)120 ms延迟时间的消失文本均不影响总阅读时间,但会通过取消部分眼跳的方式导致注视持续时间的增加,字消失单元(单字消失和双字消失)迫使读者取消部分词内再注视眼跳。综合两种延迟时间下各消失文本的数据可见,字识别和词汇识别相互影响,词在中文阅读的词内再注视眼跳选择目标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不同字号文本对读者阅读知觉广度和眼动模式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被试阅读大、小字号文本时的阅读知觉广度都是四个字。字号大小不影响读者的阅读知觉广度,但是影响读者的眼动模式。具体表现为:被试阅读小号字文本的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比大号字文本长,平均眼跳距离更短,相对眼跳距离(单位为字的个数)更长,注视次数更多。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应用EyelinkⅡ眼动仪,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操纵注视点左侧文本被掩蔽词汇的范围,考察中文阅读过程中词汇加工的认知滞后效应。结果发现:掩蔽词n以左的文本可严重影响被试的总阅读时间;掩蔽词n-1以左文本则不影响被试的总阅读时间。结果表明,相对于注视位置,中文阅读的认知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8.
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在中文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词对阅读的影响。实验一发现,若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及其右侧词在80ms后同时消失,则会对其正常阅读产生干扰。实验二排除了当前注视词消失可能存在的效应,即让右侧词在80ms后单独消失,结果仍发现会干扰正常阅读。另外,在两个实验中均发现了显著的词频效应。这些结果不仅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还证实注视点右侧词的加工对顺利阅读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实验采用EyeLink II 眼动仪,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预测性:高、低)×3(空格: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被试内设计,考察了预测性和空格对中文阅读影响,探讨了模块化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的争论。结果发现:词的预测性和空格两因素的主效应显著,但二者之间无交互作用,符合模块化理论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图画与中、英文词识别加工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玉昌  杨文兵  隋雷 《心理科学》2003,26(3):403-406
以图画、中文词和英文词的一系列变式为实验材料,使用眼动技术采集被试在观察上述材料时的眼动参数。实验结果显示:人眼对图画、中文词和英文词三种材料识别加工的眼动模式不同。在注视时间方面,图画的注视时间最短,英文词的注视时间最长,中文词的注视时间居中;在眼跳距离方面,图画的眼跳距离最大,英文的眼跳距离次之,中文的眼跳距离最小。在反应时方面,人眼对图画的反应时最短,英文词最长,中文词居中。  相似文献   

11.
InthispaperIwillsummariseaseriesofex鄄perimentsinwhichwe[1,2]investigatedwhetheritwaspossibletoinducea"gapeffect"duringreadingandtoexaminehowwellpeoplecanreadwhenthetextliterallydisappearsfrominfrontoftheireyes.Tocarryouttheworkwerecordedreaders'eyemovementsandemployedanovelsac鄄cadecontingentchangetechniqueinwhichwemadethewordthatthereaderwasfixatingdisap鄄pear60msafterfixationonset.Inadditiontoin鄄vestigatingwhetheragapeffectmightoccurduringreading,thisworkalsoinvestigatedwhethertheprimaryde…  相似文献   

12.
目前, 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常用的实验研究范式包括移动窗口范式、移动掩蔽范式、边界范式、快速启动范式、消失文本范式和视觉—情境范式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实验范式的具体实验操作程序、内在的实验逻辑关系及相应的研究成果, 同时总结了在应用各种眼动范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 本文对阅读的眼动研究范式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1)眼动研究范式在验证当前阅读的眼动理论模型中的作用; (2)不同眼动研究范式的有效结合及其在场景知觉等研究领域的迁移; (3)眼动研究范式和电生理/脑成像技术的结合; (4)眼动研究范式在中文阅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 ms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 ms1、40 ms、160 ms、180 ms和200 ms。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 ms,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大学生和老年读者为对象,采用消失文本范式,通过操作注视词消失的延迟时间,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读者对注视词进行视觉编码的过程.结果发现:(1)注视词延迟消失严重影响小学三年级和老年人的总阅读时间,但对小学五年级和大学生读者总阅读时间的影响不显著;(2)注视词消失不影响小学五年级、大学生和老年读者基于词的平均凝视时间,但影响小学三年级读者的平均凝视时间;(3)所有消失条件都不影响大学生被试的基于词的回视次数,但严重影响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和老年读者的回视次数.这些结果表明,中文阅读过程中,对注视词的视觉编码能力在小学五年级阶段已趋于成熟,但进入老年阶段出现老化;视觉编码的保持在儿童词汇识别的中后期加工阶段中仍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考察中文阅读中双字词汇视觉信息编码的过程特点。实验一操控词n+1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1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延迟时间为0 ms)都影响总阅读时间,且影响程度与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有关;延迟时间为60 ms时,词n+1上的左侧字消失不再影响总阅读时间,而词n+1上的右侧字消失仍会影响总阅读时间。实验二操控词n上字词消失方式及其延迟时间,结果发现,注视词n时,词n上不同位置的汉字及时消失对总阅读时间的影响程度完全一致,说明词n上汉字视觉编码不受消失汉字的具体位置与消失汉字的数量的调节;延迟时间为60 ms时,各消失条件都不影响总阅读时间,说明词n上不同汉字的视觉编码同时完成。基于两项实验结果可得出,在预视阶段内中文读者以汉字单元编码内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在注视阶段内以整词为单元编码双字词汇的视觉信息。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Models of eye guidance in reading rely on the concept of the perceptual span—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perceived during a single eye fixa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nsequence of visual and attentional constraints. To directly investigate attention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erceptual span, we implemented a new reading paradigm—parafoveal magnification (PM)—that compensates for how visual acuity drops off as a function of retinal eccentricity. On each fixation and in real time, parafoveal text is magnified to equalize its perceptual impact with that of concurrent foveal text. Experiment 1 demonstrated that PM does not increase the amount of text that is processed, supporting an attentional-based account of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Experiment 2 explored a contentious issue that differentiates competing models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and showed that, even when parafoveal information is enlarged, visual attention in reading is allocated in a serial fashion from word to word.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线段平分任务,以无文字线索作为基线条件,考察文字线索的浏览方向、空间位置和移动光标对具有两种不同方向阅读经验的熟练双语者伪忽视的影响。结果发现,无文字线索条件下,光标从左往右方向移动时被试的判断偏向于线段中点的右侧,而从右往左移动时,偏向于线段中点的左侧。在有文字线索条件下发现,文字线索的浏览方向和空间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显示文字线索的浏览方向和空间位置一致时伪忽视明显,不一致时伪忽视消失。结果表明,文字线索浏览方向、空间位置与移动光标能够影响伪忽视。伪忽视的存在和消失,不仅与眼球运动有关,还有与大脑两半球的激活水平有关。研究结果支持了视觉扫描假设和激活朝向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