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患者进行针刺疗法时常会引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感觉,称为“针感”。针感中是否包含疼痛的成分,抑或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疼痛(所谓“以痛制痛”),这是研究针刺问题时难以解决的课题之一。本工作以罕见病“先天性无痛症”的患者为对象,试图借以探讨针感和痛觉的关系。受试与实验方法实验受试为先天性无痛症患者二例,另随机选取年龄相当的男(12至14岁)、女(9(1/2)至11岁)儿童各10名作为对照。无痛症患儿例一82年检查一次(20天)例二81年至83年每年各检查一次。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研究两例先天性无痛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其情绪特点,以探讨疼痛和情绪的关系,并借以检验疼痛学说的意义。例一,女,10岁,智力略低于正常,艾森克少年儿童人格问卷表评定人格正常。与身体损伤有关的恐惧感明显缺乏,但与社会和教育影响有联系的恐惧感却甚于正常儿童。情绪急躁,易发作暴发性脾气而不能控制。在突然刺激(强光、强铃声)下的反应和正常儿童相近。例二,男,13岁,智力明显落后,人格评定正常,各种恐惧感均明显缺乏。情绪经常呈明显欣快状态。突然刺激下有口语惊吓和动作反应但无相应的面部表情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两例均有无目的的多动作表现。看来疼痛和情绪有某种关系,但本结果并不能证实疼痛的情绪学说。  相似文献   

3.
为总结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回顾分析1例CIPA患儿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共46例患儿,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日龄(14±6)天,死亡4例,感觉障碍43例,发热38例,无汗38例,皮肤干燥29例,外伤及感染18例,智力障碍24例,自残16例,骨折及关节病变19例,视神经萎缩5例,抽搐4例,手术15例。CIPA新生儿期少见,主要表现为发热、无汗、无痛,生化指标基本正常,皮肤活检不能诊断,需行基因检测明确。目前无特殊治疗且预后不良,重在预防,避免近亲结婚,可行CIPA致病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4.
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选择胃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40例。I组静注丙泊酚2mg/kg~2.5mg/kg;II组静脉先注入芬太尼1μg/kg,1分钟后静注丙泊酚1.5mg/kg~2mg/kg。两组均直至患者睫毛消失即可插入胃镜。观察检查中麻醉效果、苏醒时间、HR、SBP、D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两组检查完成率均为100%。两组注药后HR稍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SPO2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5),但很快恢复到97%以上;I组SBP、DBP下降比II组显著(P0.05)。II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I组,两组苏醒时间相仿。丙泊酚用于门诊实施无痛胃镜安全可行,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用药效果更佳,可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5.
探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选择胃镜检查患者8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40例.Ⅰ组静注丙泊酚2mg/kg~2.5mg/kg;Ⅱ组静脉先注入芬太尼1/μg/kg,1分钟后静注丙泊酚1.5mg/kg~2mg/kg.两组均直至患者睫毛消失即可插入胃镜.观察检查中麻醉效果、苏醒时间、HR、SBP、D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两组检查完成率均为100%.两组注药后HR稍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P>0.05).SPO2较注药前明显下降(P<0.05),但很快恢复到97%以上;Ⅰ组SBP、DBP下降比Ⅱ组显著(P<0.05).Ⅱ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组,两组苏醒时间相仿.丙泊酚用于门诊实施无痛胃镜安全可行,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用药效果更佳,可减少丙泊酚用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认知风格11岁儿童内隐序列学习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143名11岁儿童进行认知风格测验,从中选取反省型和冲动型认知风格儿童各30名,采用序列学习研究范式,对其内隐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冲动型儿童序列学习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反省型儿童,但采用“比例测量法”的方差分析两组被试无显著差异。(2)采用“对立法”对包含和排除的生成成绩进行方差分析,无论反省型儿童还是冲动型儿童,其包含和排除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且成绩均在几率水平以下。说明两种认知风格儿童的序列学习没有差异,且都具有内隐性。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程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应用心理评估和临床实验方法,对4~12岁无陪护患儿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程序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性格较正常儿童内向.情绪不稳定,其智力和适应能力都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根据上述特点确定了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目标和行为训练等护理方法.通过对106例患儿的实验对比观察,提出建构围手术期少理护理程序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任务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厌恶和恐惧身体表情的注意瞬脱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对身体表情遮挡与否,聋童和正常儿童对首个目标刺激(T1)为厌恶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均大于对T1恐惧情绪刺激的反应正确率;(2)在完整身体表情条件下,只有聋童发生了注意瞬脱,而在手臂遮挡残缺身体表情条件下,聋童和正常儿童注意瞬脱均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聋童和正常儿童均对厌恶情绪更加敏感,聋童视觉注意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但遮挡手臂后,聋童视觉注意能力与正常儿童相当。  相似文献   

9.
前人研究表明中央执行影响个体的算术策略运用,但罕见考察其对数学困难儿童估算策略运用的影响。本研究运用选择/无选法范式,通过操纵不同长度数字串的排序记忆任务作为不同水平中央执行负荷,考察其对数困儿童估算策略运用的限制性作用。74名六年级儿童(数困儿童36名)参加了本研究。结果发现:(1)数困组儿童在无、低、高三种负荷条件下的策略执行正确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反应时上只在无负荷和低负荷条件下显著差于正常组;(2)数困组儿童在三种负荷条件下的策略选择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显著差于正常组;(3)两组儿童的策略选择适应性都受到负荷的影响,负荷水平越高,两组儿童的策略选择适应性越差,且数困组儿童显著差于正常组。这表明中央执行负荷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策略运用会产生差异性影响。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中央执行功能作用于数困儿童的较差策略运用的潜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凯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3,16(3):88-94
本实验探讨了3—6岁学前儿童的视、触大小知觉的发展规律及视、触不同感觉道在大小知觉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哪一个年龄组的儿童均以“视—视”条件的大小知觉结果最优,其次是“触—触”条件的结果,而“视—触”及“触—视”的结果均较差。本文结果否定了认为交叉感觉道(“视—触”、“触—视”)对大小知觉的辨别与单一感觉道(“视—视”,“触—触”)没有差异的看法。实验结果还表明了,学前儿童的视、触大小知觉有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单一感觉道(视—视”,“触—触”)的大小知觉的准确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交叉(不同)感觉道(“视—触”,“触—视”)的大小知觉的准确性在5岁阶段为高峰期,6岁后便开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儿科医师对智力迟钝幼小儿童的能力往往估计过高,常把他们错误的归类为正常儿童。作者按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一)所谓麻俐的孩子:3%的儿童智商(IQ)在70以下,属于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钝。精神发育不全人群的1/6智商低于54(包括中度、重度和极严重的精神发育不全)。智力轻度迟钝的儿童(智商69—55),却占大部分,但绝大多数无症状。既无营养不良现象,也无“迟钝外表”。即使智商在54以下,很多小儿并不表现为“迟钝”。这类看来很麻俐而漂亮的孩子,如果开始讲话的年龄错后,往往被误认为懒或兴趣缺乏而已。但是必需强调孩子会说话的时间延迟的一般原因决不是懒惰,而是智力迟钝!满2岁的儿童即使“懒”于说话的也是极少数。儿童发育迟钝状况出现的愈幼  相似文献   

12.
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实验范式,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不包括5),以判断目标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视觉选择性注意中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注意缺陷型多动障碍儿童(ADHD)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在数字判断加工任务中的反应时短于ADHD儿童;(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正常儿童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正常儿童则表现出显著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找数字”的实验任务,对弱智儿童视觉搜寻目标定向运动速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弱智儿童的搜寻时间显著大于正常儿童:(2)随着智残程度的加重,搜寻时间随之增长,但三类弱智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不论是弱智儿童还是正常儿童,附有图案的搜寻时间显著大于没有图案的,正常儿童尤其显著(P<.01)。作者对上述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它相关研究,认为整个心理有缺陷、智力全面弱化是弱智儿童区别于盲人、聋哑人和肢体残疾人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选取了混合型ADHD儿童14名,注意缺陷型ADHD儿童16名以及正常儿童18名,考察了在不同激活水平下,两亚型ADHD儿童之间,及其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反应执行能力与抑制能力的异同。采用传统的go/no-go任务,并将刺激间的时间间隔设置为1秒、4秒、8秒三种条件,分别对应高、中、低三种激活水平。结果发现,(1)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的反应执行能力更容易受到激活水平的影响,且两亚型ADHD儿童受到的影响模式基本一致。具体而言:在高激活水平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差异最小;在中、低激活水平下,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差异增大,表明ADHD儿童状态调节能力落后。(2)两亚型ADHD儿童的功能缺损模式不同,混合型儿童在状态调节和反应抑制两方面都存在缺损,且其反应抑制缺陷不受激活水平影响;注意缺陷型儿童仅在状态调节方面受损。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的目的为继续探讨皮肤感觉(电感受性、电痛觉)的暗示感受性和针刺镇痛的关系。被试为30例正常人。方法:针刺镇痛的效果是通过观察针刺对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的抑制效应,以第一体感区的P_2次波幅变化为客观指标。暗示实验重复过去方法。主要结果:1)针刺能镇痛,针刺对多数被试(21/3D)能抑制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2)暗示后电感受性和痛阈均有提高(分别为31.26%和18.37%)3)暗示感受性高低和针刺抑制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没有相关(P>0.50)。还看到被试对针刺能镇痛的信任程度与针效无关,提示暗示在针刺镇痛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慢性痛的本质日常生活中的疼痛是众所周知的,但在所有的疼痛中与个体的心理社会因素联系最大的乃是慢性痛(Chronic pain)。Ghadiali对慢性痛下定义为:“慢性痛通常是指至少持续6个月的疼痛,此疼痛行为与个体的感觉和情绪因素相伴。”近年来,人们发现从心理社会方面来解释和对慢性痛是极为重要的,其原因有二。①慢性痛的医学处理模式的失败。随着慢性痛患者就医次数的增多,他们对医学模式的失望感加强,各种药物对他们的疼痛似乎毫无作用。②人们发班许多慢性痛患者并无病理学根源。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7.
研究设计了无意义问题来考察5、6、81、0岁共128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倾向。研究结果发现:(1)5~10岁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受问题形式的影响。较开放问题,儿童在面对封闭问题时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2)在无意义的非比较问题上,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3)5~10岁儿童回答封闭的非比较问题时存在否定反应倾向,但在封闭的比较问题上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18.
幼儿是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信念还是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旨在研究错误信念任务的有效性。采用真实信念(TB)任务和错误信念(FB)任务,以知否问题和想法问题为检测指标,通过比较儿童在FB和TB任务上的表现,本研究发现4~6岁儿童在知否问题上存在正确反应、忽略推断和“是”反应偏差三种反应模式。儿童通过FB任务的方式也有三类:基于信念、基于规则,以及其它(可能是猜测或其它未知策略)。儿童在知否问题与想法问题上的通过率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将GO/NO-GO任务范式和错误意识判断范式相结合,对21名ADHD儿童,27名正常儿童,在错误监控中的错误觉察水平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ADHD儿童能够正常觉察到自己的错误反应;2)错误意识判断任务诱发出ADHD儿童的错误延迟效应,这种作用,既是因为该任务能够刺激ADHD儿童的有意觉察,又因为该任务无形中增加了GO/NO-GO任务中的刺激间隔时间。该结果表明,增加刺激间隔时间,可能会促使ADHD儿童改变错误后的反应策略,对错误反应进行错误调节,提高其错误监控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调查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百分率,除了五年级略有下降外,其它都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三、四年级的增长幅度较大,六年级的正确率已达87.9%.2)三个结构助词中“的”字儿童最易掌握,“得”和“地”次之.3)四种不同类型的作业(听写、填充、联词组句和改错)之间无显著差异。4)作业中判断使用哪一个结构助词的主要策略有直接迁移,凭语感作判断及依据词性作判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