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经典理论,齐泽克受精神分析的影响对拜物理论进行"虚假主动性"的解读。齐泽克对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分析则通过对经典思想体系的重新认识,结合莫斯书写的原始礼物观,揭示原始社会存在的纽带与延续的逻辑,进一步回答了莫斯所探讨的主体间精神的、非功利的联系,从而认识到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的"人与人的关系"自古有之。  相似文献   

2.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3.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洪书永 《天风》2005,(10):8-9
林前13∶13,14∶1在信仰生活中总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在讲“我自己心中充满了爱,对爱笃信不移,人人都需要爱”。可是当他们在公众场所向人问路时的口吻,是那么的冷漠和没有人情味,当他们在问女服务员“哪儿有水”的时候,态度是那样的蛮横,毫不客气,以为自己有了钱、花了钱就可以随意对服务员颐指气使。  相似文献   

5.
价值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关系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管理价值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们与作为客体的管理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主体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程度上重视和参入对客体的管理,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通过某种管理,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通过加强改善管理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效益问题,就是管理价值问题。因为效益总是相对于人们的社会需要而言的,  相似文献   

6.
爱的变奏     
赖辉亮 《世界哲学》2009,(2):115-125
在西方文化史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形态中,对爱的观念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在希腊神话中,爱是以欲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自我欲望为中心的爱,它的特征表现为对外在对象的占有。在希腊哲学中,爱主要以智爱和灵爱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中心的爱,它表现为对外在世界的探求与自我灵魂的净化。在基督教中,爱是以圣爱的形式出现,它是一种以人的信仰为中心的爱,是一种超自然的爱,表现为爱上帝和爱众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爱是以情爱的形式出现,它从人的自然情感出发,因对方的可喜性质而欣赏,是一种欣赏式的爱。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神秘神学并非让人进入到某种非理性内,通过否定和无执,神秘神学揭示出另类的认知和现实。建立在时间和空间背景上的表象思维,它无法领会诸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圣爱的意义。倒是通过神圣的生命现象,圣爱的现象,差异性与同一性呈现出一种闻所未闻的关系来,这种关系在时空的存在物中是不会出现的。经由爱的感悟,爱克哈特(MasterEckhart,约1260—1328)大师认识到,神与世界,神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同寻常的,非二元性的关系。正是在爱克哈特大师的这种非二元性思想之上,后来黑格尔在时空世界(康德)与神圣世界(基督教信仰)之间所做的综合获得了理解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爱是和谐     
谢劲松 《天风》2005,(6):42-43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基本内容是可以再简化为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都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具体途径和具体表现。人与人的和谐只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来自人心灵深处的爱,既爱人也爱  相似文献   

10.
爱近人     
我们天天说,上爱天主下爱人,为什么耶稣在福音书中说,要爱你的近人呢?爱人,即包括一切人,为什么还要单提近人呢?近人又是指哪些人呢?单提近人,肯定有因由,否则不会单提。近人,查阅资料,说是凡需关爱的人。不得其祥,感觉不甚确切。我们想,近人,应该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单提近人,是因为爱人容易,爱近人难。爱人,比如为遇灾地区捐献一点旧衣物、旧书刊;比如为战火中致残的儿童一掬同情之泪,在演  相似文献   

11.
所谓爱的教育观强调德育教育力求从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多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培植爱的种子,使学生学会自爱和爱护周围的人和物,爱祖国,陶冶高尚的情操。从个体降生到人世起,爱的主题就伴随他来到不同规模的群体当  相似文献   

12.
慈父的爱     
李珊  ;吴新望 《天风》2014,(8):16-18
《路加福音》15章中,耶稣对众人讲道,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十分不服气,窃窃私语,对耶稣接待罪人并与他们吃饭很不理解.于是耶稣用了迷羊、失钱、浪子的比喻,告诉他们天父上帝莫测高深的爱,使他们明白: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父眼中的欢喜与价值是何等的大!让我们通过耶稣所说的父亲对浪子的爱,来领悟上帝对每一个人的爱.  相似文献   

13.
朱锡升 《天风》2001,(9):48
爱是上帝最根本、最本质的属性。上帝的爱超乎世上一切的爱,上帝的爱最无私、最高尚,最圣洁、最伟大!上帝的爱是舍己的爱,世上没有一种爱能比得上上帝的爱。约翰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上帝的爱奇妙难测,保罗说:“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  相似文献   

14.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原初关系的考察,列维纳斯构建了一种以绝对的责任和爱为基础的好客伦理。这种好客伦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解构,它包含了利他主义与自我牺牲的伦理品质。这种好客伦理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奠定基础。人类的和平不能通过战争与建立帝国来实现,只能通过个体的面对面的伦理的善来实现。由个体间伦理的善延伸到族群、国家关系,才能构建和平的世界。好客伦理告诉我们:新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基础应该是伦理,责任与爱是个体、民族、国家之间差异而和平地共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地位,作用和特性的概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阶级和个体都具有主体性。当个体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独特的本质力量或生命活动物化(对象化)于自然物之中时,他也就是在自然物中物化了他的个体的个性特点。 若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是唯一的主体。但是个体主体总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实现的,因此研究个体主体性的实现就必须把它放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来考察。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对个体主  相似文献   

18.
爱就是侍奉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若望神学,多数人会毫不犹豫选择一个“爱”字。若望作为基督的爱徒,不但写下了爱的文章,也留下了他那彰显爱的生命;他不但用著作讲解什么是爱,更用行动来阐释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本身是抽象的,一个爱的主体不只是用言语来表达,乃是用行动将它活现出来,叫人明白、经历并实践爱。如果有人让我将若望福音(著作)删除得只留下一句话,我就会说:“天主竞这样爱了世界,甚至赐下自己的独生子。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爱分为病理学的爱和实践的爱。病理学的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因为它不能被命令,因而不能够成为道德上的义务,而实践的爱作为道德意义上的爱是我们的一项德性义务。由于病理学的爱是感性的,所以人们能够对它有一种直观上的体验,但"什么是实践的爱"这一问题在康德那里并不清楚。之前的学者对实践的爱给出了多种解释,但这些解释都没有完全切中实践的爱的内涵。康德把实践的爱定义为善意的准则,而善意应当由行善的意志、善行和智性的愉悦三个部分构成,所以实践的爱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行善的意志去行善,并且在我们的善行中感到一种自我满足。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价值关系中,不仅存在着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即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也存在着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即人对其自身的效用关系。在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的主体,物是价值的客体。而在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则聚于一体,人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的客体。人与其自身的价值关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主体、群体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