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佳 《宗教学研究》2016,(3):137-142
金顶毗卢派属于禅宗,是东北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论文以辽宁千山毗卢派为重点,简要梳理出东北佛教毗卢派的历史、传承及现状。大约在明末清初,毗卢派传入辽宁。以往认为嘉靖年间龙泉寺宗赟法师初传毗卢派于千山之说是不准确的,宗赟法师并非属于毗卢派,而是曹洞宗下贾菩萨宗法脉。清中期尤其乾隆以后,毗卢派在东北地区大兴,时至今日仍非常有影响,并将法脉传至河北、山西、山东、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  相似文献   

2.
辽宁千山是金顶毗卢派的传播中心。毗卢派遥托宝志禅师为创派祖师,具有禅、密、华严结合宗派特点。金顶毗卢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属于禅宗,以崇奉毗卢遮那佛而得名。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倓虚法师的影响,毗卢派除了禅宗系统以外,也依天台系统而传承。  相似文献   

3.
《论华严三圣的关系》一文,阐明了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理”和“智”的相契相融,以及普贤、文殊与毗卢舍那佛三圣之间的因果原理,即:佛为“理”和“智”圆融之果。这对于我们明确华严三圣之间的关系以及读《华严经》都有着根本性导向。  相似文献   

4.
一毗卢山造像概况毗卢洞在安岳县城南45公里的石羊场外。摩岩造像群可分为五处,而以毗卢洞最具特色。石雕造像自唐末至明代,大小近千余尊。神态肃穆,衣饰华美,线条流畅,气运生动,堪称我国晚期石窟寺艺术精工绝艺之一瑰宝。毗卢洞以柳本尊十炼图为主题,雕造了柳氏以居士身成佛的故事。佛、菩萨、各种人物巧妙排成“连环图”式的序列,并附以石刻文字说明。洞深5米,高7米,宽14米。  相似文献   

5.
清凉澄观认为,《华严经》所说的毗卢那如来与普贤、文殊二大菩萨都是“托事表法”,其中毗卢遮那如来为果,普贤、文殊二菩萨表因。“相对明表”展示普贤、文殊所表法门的差异:文殊表示能信、解、智、普贤表示所信、行、相、理;“相融显圆”展示普贤、文殊二圣所表法门之间的圆融以及因果之间的圆融。经过澄观的发挥,佛教界确立了对“华严三圣”的信仰和崇拜。  相似文献   

6.
论净明道三教融合的思想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行于宋元时期的净明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宣扬“由真忠至孝,复归本净元明之境”。一般认为,净明道是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笔者通过细究《净明忠孝全书》等道书,认为净明道不但热切地奉行儒家的忠孝观,而且还吸取了佛教的修行解脱论,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儒佛道相融会的新道派。本文将通过对净明道如何以“忠孝”为修道之基、“净明”的内涵以及达到净明之境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的分析,来说明净明道通过融合儒佛道三教思想而促进了传统道教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佛在世时佛为法本,一切皆依佛说,佛灭度后,佛弟子结集佛法而流传于世,始有佛教。初为迦叶阿难等综合整理为《阿含经》,古译为“法归”,即一切佛法的汇归。后经几百年流分为各种部派,至五六百年间部派相争,不能见佛法的真相,于是龙  相似文献   

8.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哈磊 《宗教学研究》2004,(1):162-165
作为部派佛教的一支,有部承认佛乘(菩萨乘)的存在,并从各个方面对佛、菩萨、波罗蜜道及三乘差别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与分析,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相关材料的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10.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年轻时入唐,向唐密大师惠果受学胎藏、金刚二界密法,回国后开创日本真言宗,又称东密.空海依据《大日经》、《金刚顶经》思想,著《即身成佛义》,将“六大”作为法界之体性,以六大之“体大”,四曼之“相大”,再加上因佛的三密加持“速疾显现”之“用大”,作为东密的“即身成佛”之理论依据,并对唐密的三种成佛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作了发挥.本文将空海思想置于中国唐密与日本东密的关系中,说明空海依据日本人的信仰方式和精神需要,对“即身成佛”进行的阐发,是推动唐密向东密转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遮蔽了道教“即身不死”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在日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天主教入华后激烈排佛,其原因无疑与当时佛教自身的衰落及其在政治文化中地位卑下的现实密切相关,其目的在于取代佛教地位并借排佛以批儒。佛耶论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和神人关系上的异见以及对于轮回观念的不同看法等方面.知识分子在佛耶冲突中表现出三种不同态度:崇耶反佛派、中间派和崇佛黜耶派,其中前两者的支持和宽容对天主教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佛耶冲突实际上是天主教与中国民间文化的冲突。宗教不宽容是佛耶冲突及天主教不能融入中国文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班禅大师亲自选定并请画师绘制的上师本尊诸菩萨像十一帧,大师亲自撰写赞语,交中国佛协印制流通。这十一帧画像的内容是:1.释迦牟尼佛和弟子目犍连、舍利弗;2.毗卢佛、无量光佛、药师佛三尊;3.无量寿佛、白度母、尊胜佛母三尊;4.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尊;5.金刚萨埵菩萨、龙尊王佛、叶衣佛母三尊;6.宗喀巴大师和两大弟子贾曹杰、开珠杰;7.莲花生大师、息瓦措论师、墀松德赞;8.玛巴祖师、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善男子!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  相似文献   

14.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15.
6.提婆达多欲害佛命然后,提婆达多请求阿阁世说:“大王!请派人杀死乔答摩。”阿阁世王命令那些人说:“汝等一切,悉听提婆达多命令。”提婆达多便命一人先去:“去吧,朋友,往沙门乔答摩所在如是如是处,往夺其命,而后来归。”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诸帝与佛教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诸帝对待佛教的总体态度,基本上是整顿和利用。在有唐一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了发动“会昌灭佛”的武宗外,其余诸帝均对佛教采取了既管理、整顿又扶持、利用的政策。从高祖的沙汰佛教二教,到太宗的“先道后佛”,从武则天的“举佛抑道”到玄宗的崇信密教,直到后来的武宗灭佛,唐王朝对待佛教的态度,虽然在不同的形势下,根据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需要,而有或抑或扬的变化,但从整体上说,出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将佛教作为正统儒学之外的重要辅助手段加以利用,是有唐一代对待佛教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异同蒙培元中国哲学有儒、道、佛三大流派,三派哲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张境界说而反对实体论。正是这一点使它们同西方哲学区分开来而成为“中国哲学”。但是,它们各自又提出了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这又是同中之异。虽...  相似文献   

18.
在“川派教育”的旗帜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力图推出“川派教育家”、“川派名校”、“川派名校长”、“川派名师”、“川派名班主任”等,  相似文献   

19.
常妙 《法音》2006,(5):81-81
斯里兰卡纪念佛胜日卫塞节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佛历2550年度“弘法功德奖”授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以表彰他在汉语系佛教界保护与弘扬佛法,及增进世界各国佛教徒之间友好关系等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这是继赵朴初居士于1982年荣获日本佛教传道协会授予的第十六届“佛教传道功劳奖”、于1985年荣获日本庭野和平财团授予的“庭野和平奖”,  相似文献   

20.
竹林禅派是完全本土化的越南禅学宗派。从竹林头陀接引法螺悟道的过程来看,《课虚录》、《传灯录》、《大慧语录》等是该派重要经典,而《佛说十二头陀经》更具有准宗经的性质,体现了竹林禅派的禅学旨趣。竹林禅派的兴起与衰落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