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义净法师(635-713)是我国唐代高僧、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与东晋法显大师、唐玄奘大师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师,俗姓张,字文明,齐州山茌县山庄人(今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1]。其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以下简称《寄归传》),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经典之作。义净法师的籍贯,向有"范阳"与"齐州"两说。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记载:"碛金(湑)山在长清县城南三里,山有真相院。  相似文献   

2.
<正>义净(635-713)是唐代佛教高僧,为唐齐州(山东济南长清)人,幼年出家,14岁剃度,随后不久就志在以法显、玄奘为榜样,希望能够西行求法,以便获得佛教信仰之真谛,因此而开始了他“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宋高僧传》)这一极为不凡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及文化遗产。重温义净法师的人生经历和重大贡献,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文化哲学层面的思考和信仰明道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于晴 《中国宗教》2020,(4):24-25
大唐高僧义净,济南长清人,西天取经二十五载,归国后,一生绍隆三宝,弘济为心。那么,义净大师二十五年的西行求法路上到底走过了哪些国家,朝礼了哪些佛陀圣迹呢?一公元641年,义净大师在齐州城西的土窟寺出家(今山东济南长清张夏四禅寺),17岁即萌发了西游印度求法的最初信念。  相似文献   

4.
正大唐高僧义净,济南长清人,西天取经二十五载,归国后,一生绍隆三宝,弘济为心。那么,义净大师二十五年的西行求法路上到底走过了哪些国家,朝礼了哪些佛陀圣迹呢?一公元641年,义净大师在齐州城西的土窟寺出家(今山东济南长清张夏四禅寺),17岁即萌发了西游印度求法的最初信念。671年,经过20余年的学习和准备,义净大师终于从广州孤身踏上了西行求法  相似文献   

5.
胡阿祥 《学海》2005,(5):109
(89)1106页:“改江夏石阳曰曲陵。”又1115页校勘记:“改江夏石阳曰曲陵‘曲陵’各本并作‘曲阳’。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阳当作陵,盖涉石阳而讹,据上文订正。’按成校是,今改正。”按:成孺所谓“据上文订正”,“上文”盖指此安陆公相条“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而检《宋志》郢州刺史江夏太守条“又有安陆、曲陵”云云,则各本并作之“曲阳”确为“曲陵”之误。(90)1117页:“南郡太守,秦立。汉高帝元年,为临江国,景帝中二年复故。”又1159-1160页校勘记:“‘汉高帝’各本作‘汉文帝’,‘中二年’各本作‘中元年’,并据《汉书·…  相似文献   

6.
胡阿祥 《学海》2005,(3):65
(76)1098页:“中水令,前汉属涿,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河间。孝武大明七年,自河间割度。”按:此前、后汉及西晋所属,为中水旧县(治今河北献县西北)情况;大明七年云云,则东晋、刘宋中水新县(确址无考,当在今山东邹平、桓台等县一带)情况。《宋志》合旧县、新县于一处而并叙之,易致误解。《宋志》冀州述郡县沿革类此者甚多,下不一一论及。(77)1099页:“平原太守,……平昌令,汉旧县。后汉无。《晋太康地志》曰西平昌。”又1113页校勘记:“后汉无各本并脱‘无’字。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续汉志》无西平昌,后汉下当是脱‘无’字。’…  相似文献   

7.
褚洪深 《中国道教》2001,(3):47-48,52
茅山顶宫山门两侧有“道炁长存,万寿无疆”八个大字。这个不多见的“炁”当作何解?据《句容文史资料》第五辑《“炁”字解》:“道经中用‘炁’作先天气的代号,用‘气’作后天气的代号;在丹经里,精化之气用炁,吐纳导引之气用气,‘炁’字实即丹田的同义词。”又引“《抱朴子内篇&#183;至理》论行气之妙,凡有关道术的都用炁字,有关呼吸气则用气字,两字用法有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水北为阳     
今年第二期《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地名的逻辑分析》一文,有这么一段话:“不少地名还是名实相符的。‘河北’就在黄河以北,‘山西’就在太行山以西;‘山东’当然在太行山之东……‘汉阳’又确在汉水之阳;‘汝阳’也在汝河之南。如此这般,使人见名知地……”联系上下文看,作者是将“阳”当作“南”理解的。“汉水之阳”也就是“汉水之南”的意思。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对“阳”字的第一条解释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又引用了  相似文献   

9.
管仲墓     
管仲墓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北山庄西,南依牛山,北临淄水。现墓封土高十米,墓基东西长三十四米,南北宽十四米。明《青州府志》载:“管仲墓:牛山北麓。旧碑题:‘管子之墓’嘉靖乙巳按察使鲍象贤立石冢上。”今碑已失,仅存石碑座。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管  相似文献   

10.
<正> 绍熙五年(1194)朱熹(1130—1200)罢免待制侍讲后,十一月归途至江西玉山县,邑宰请至县庠讲学。因学者所讲问而发明要道。程珙起而问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是‘仁’,何也?”朱子答曰:“说‘中’说‘极’,令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以下从“仁”字发挥(《玉山讲义》《朱子文集》卷七十四)。可借朱子未详言“中”与“极”,然依程珙之问,可知三代以前“中”字为思想热烈讨论之点。《中说》序曰,“‘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  相似文献   

11.
姑射仙洞     
姑射仙洞是山西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名胜风景区之一。它位于临汾市西南 5 0华里的姑射山中 ,属列姑射山。列姑射山包括姑射山 (今洪洞西 )、北姑射山 (临汾市西 )和南姑射山 (襄汾新绛县西 )。姑射山传为“北海”中的仙山 ,“山环西南 ,海据东北”。姑射人居于“海河洲中” ,河洲在海中 ,又为黄河水所经者。晋代学者郭璞在《山海经》注中指出 :列姑射在平阳西 ,即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是也。相传古代“龙门未开 ,吕梁未发 ,河出孟门之上” ,向东流入临汾盆地 ,汇为“杨纡” ,即所谓“北海”。据《山海经》载 ,古代这里有姑射国。庄周在《庄子·逍…  相似文献   

12.
义净大师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详细记录了唐初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五十余僧人的事迹,并附义净自述,对西域、南海等地僧团制度、戒律规定,由吐蕃经尼婆罗入印度的通道,由南海往印度的交通情况等,皆有记载。  相似文献   

13.
(92)1120页:“巴东公相,谯周《巴记》云,初平元年,荆州帐下司马赵韪建议分巴郡诸县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以涪陵县分立丹兴、汉葭二县,立巴东属国都尉,后为涪陵郡。”又1160页校勘记“初平元年”条云:“‘元年’各本并作‘六年’,据《晋书·地理志》改。成孺《宋书州郡志校勘记》云:‘案献帝初平纪元仅四年,六年疑有误。《晋志》益州下云,献帝初平元年,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知“六”为“元”字之误,当据正。’”又1160页校勘记"刘璋改永宁为巴东郡”条:“《廿二史考异》云:‘据《华阳国志》,建安六年,乃改固陵为巴…  相似文献   

14.
(一)远古的神话传说 (清)彭询《青城山记》卷下云:“宁封,黄帝时人,帝从之问‘龙(足乔)飞行’之道,唐以来号‘五岳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青城丈人观即修真处,宋赐名‘会庆建福宫’。《列仙传》云:黄帝时为陶正。积火自烧,随烟上下,视其灰炉犹有骨。时人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又《青城山记》:‘宁封先生栖于北岩之上,黄帝筑坛拜为五岳丈人。晋代置(丈人)观’。又《录异  相似文献   

15.
<正>东晋王朝建立以后,大批僧人也随之南迁,佛教中心转移至建康(今南京)。由于京师以庾亮为代表的排佛势力的兴起,竺道潜等几十位高僧也进入剡东岇山(今新昌县境内)避难,支遁和随从徒众100多人也纷纷从苏州来到沃州山(今新昌县境内)。据《高僧传》《世说新语》等记载,  相似文献   

16.
<正> 杨作龙先生的“《诗经》‘乐土’和‘桃花源’的时代现实性”一文(《孔子研究》1990年第三期》),就“乐土”和“桃花源”的现实性和陶渊明儒家思想诸问题,不能不说作了较仔细的研究,但是,杨先生的立论实在不能让人苟同,今陈浅见于此,就教于杨先生和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郭化若先生《孙子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版)前言写道:“据《新唐书》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田完的后代、孙武的祖先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惠民)。”  相似文献   

18.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俗姓蔡,全椒(今属安微)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卒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七十八岁。据当代著名佛学专家吕澂先生说,德清是四大高僧中“尤为出色”者。他十九岁时,即往金陵栖霞山披剃出家。二十六岁以后,开始行脚  相似文献   

19.
胡阿祥 《学海》2005,(5):31
(88)1106页:“安陆公相,汉旧县,属江夏。江夏又有曲陵县。”又1114-1115页校勘记:“江夏又有曲陵县杨守敬云:‘安陆、江夏二县平列,误也。江夏立县始于隋,故《齐志》无江夏县。不知何人遂以江夏为县而提行书之。’孙《宋书考论》云:‘案江夏与安陆实一条,后人误分之以足领县二之数。’按杨、孙二家说是。今订正为一条。”按:杨守敬《〈宋州郡志校勘记〉校补》“江夏又有曲陵县”条又云:“当接上为一条。此江夏无令、公、侯、子、相字样,观下文泰始并安陆,知安陆只领一县,并无江夏县。上文领县二者,系后人据误本改。”又谭其骧师《〈宋州郡…  相似文献   

20.
一、先生的名和字“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字斯臧,又名钦善,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亦作湘伯、薌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这是一个对先生名字比较完整的记载,见于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书信署名常用若瑟或若石,是他的洗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马相伯条,误作名相伯、字良。先生最推重杜甫,尤其杜甫的《聪马行》、《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等描写马的诗,特别欣赏。他认为杜甫詠马、实是自喻。先生姓马,以良马自冀,故改名良。但又不愿独身自好,以相马之伯乐自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