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即是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而马克思则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四有”新人与人的“全面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其意图是说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和统领作用。然而,校长如何才能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灵魂作用?首先是校长的道德修养,就如陶行知所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对于医学生来讲医德就是其根本,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和本领再大,也终将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所以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医学生培养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就根据"道德人"的形成,从医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探讨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从“道德人”的形成谈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1]对于医学生来讲医德就是其根本,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和本领再大,也终将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所以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医学生培养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就根据  相似文献   

5.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马利坦最近倾向于研究道德哲学。1960年出版了他的《道德哲学》。他说,这一卷仅仅是对历代各哲学流派的道德学说的一般性论述,而真正的研究将留在第二卷。第一卷共588页,十五章。本书谈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噶、伊璧鸠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孔德、克尔凯郭尔、萨特尔、社威和柏格森等人的道德学说。本文译自该书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第十二到第十四节。他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行了种种歪曲与伪造。  相似文献   

6.
列宁说: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邓小平同志为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国情、分析中国革命历史转折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道德领域,他坚持共产主义道德,反对歪曲和否定共产主义道德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错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为载体,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揭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把握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积极的当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丛书共分八卷: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现代卷。《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唐凯麟主编,王泽应、高恒天、邓名瑛、张怀承、彭定光、李培超、李彬著,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6月-2015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8.
<正> 西汉中后期思想家严君平的《道德真经指归》表达了他的两个理想,既要设计一个完美社会,也要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并且以道德将完美社会与理想人格连接起来,构造一个修身治国的完美学说。严君平的理想人格是体现道德的人,书中指出,圣人建道抱德。(卷九第二十四)上含道德之化,下包万民之心。(卷九第六)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兼谈对马恩原著的正确理解刘余莉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有这样一段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道德就是自律的,讲社会本位的伦理学都是他律的,是神学伦理学。那么这...  相似文献   

10.
一、应研究自律与他律问题 基督教把道德说成是宗教的附属物,是神的赐予,否定道德是独立的范畴。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指出,这是与康德、费希特和斯宾诺莎这些“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因为这些道德家认为道德与宗教是对立的:“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从批判宗教耶稣道德这种错误观点来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还是成立的,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以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为载体,以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弘扬为基本线索,揭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把握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积极的当代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共八卷,即:先秦卷、秦汉卷、  相似文献   

12.
罗国杰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2期发表文章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旧的传统伦理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与当今西方流行的各种伦理学派别也有根本的不同。这种根本的差别反映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上.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在理论上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来分析社会道德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伦理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揭示了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  相似文献   

13.
责任与道德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如果再深一层的探讨一下,它们是如何产生道德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9页)这个规定、使命、任务当然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是在一定利益基础上产生的。问题在于这个规定、使命、任务和道德有没有直接关系呢?这很值得分析研究。 对于这个“规定、使命、任务”,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4.
论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道德是近年来颇受佛教学界和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佛教道德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原因是它的层次性。佛教道德涵盖了功利论、义务论和德性论等多个层面 ,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境遇下人们的需求。第一 ,佛教道德的功利论建立在善恶报应论基础上 ,为民间大众所乐意遵循。第二 ,佛教道德的义务论以佛教道德规范和戒律为核心 ,分为肯定性规则与否定性规则两种。第三 ,佛教道德的德性论建立在心性论基础上 ,以改善人的道德本性、提高人生境界为目的 ,是解脱成佛的根本出路。科学把握佛教道德的层次性特征 ,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佛教道德的独特品格 ,而且对当代的道德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说:“象国家、宗教、道德等等这些一般的名字,决不会使我们感到迷惑,因为这些名字只是许多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0页)什么是道德?道德这个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概念,只有从人们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科学的说明。但是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生产关系,有政治关系,也有伦理关系,等等。道德不是别的,它是根源于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现代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揭示了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所谓情感,就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而道德情感则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对事物及社会生活喜好、厌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卷,第255页)。具体说来,道德情感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皮亚杰的儿童道  相似文献   

17.
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慈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高尚的道德行为,这决定了从伦理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根本路径。个人慈善行为的发生是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和道德责任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情感是原动力,道德理性是助动力,道德责任是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8.
徐少绵、许建良在1992年第5期《江海学刊》上发表的《论贯彻道德原则过程中的双向选择》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是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其根本特征是个人利益与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20.
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社会道德生活正处于重大变化之中。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要求我们将理论的焦点置于道德建设之上。以市场经济建立为轴心的我国当代社会的变革无疑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时代课题。一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人们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恩格斯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35页)当前,我们道德生活的变动,归根到底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