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和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注释,同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的众多论述一样,都热衷于讨论马克思著作中的人本学观念。从人本学角度看,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著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鉴于大家确信,当前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研究会极大地提高现存的理论前提的价值,因此,我在本文中就打算遵循这些理论前提所肯定和发展的过程,全面而忠实地介绍二下青年马克思所肯定的原则思想,这些思想不但涉及人的本质(本性、实体),而且涉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那些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绿色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常常试图把马克思早年有关异化的著作当作一种所谓绿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任何这种把早年马克思与绿党联在一起的尝试都会立即遇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都是人道主义著作.也许有人会提出,人道主义肯定只认为,唯有人、人的地位和人的成就才有价值,而这与承认非人类生命、它们的地位及其成就也有与生俱来的价值的现代绿色运动的主张不是相冲突的吗?这种论点不免有失轻率.“人道主义”这个词的含义是模糊的,它并非一定就主张唯有人的地位和成就才有价值.人道主义还可以有其他的意思.不妨考虑一下马利丹对人道主义所作的描述:“人道主义……本质上倾向于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且通过促使人去参与所有能使他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更为充实的活动,以使人所固有的伟大显现出来.”马利丹的这段话中包含着对人道主义的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存在着一种人的本质和一组人所特有的能力和活动,根据它们便可了解使人类得以兴旺的因素;人道主义者的实际目的就是促使人类的兴旺.这种对人道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也正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所持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并无必要让人坚持这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观点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了道德的他律性。自律与他律都是康德的用语 ,其现代意义有所变通 ,一般强调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讲个体道德时强调自律性 ,但不应忘记这种自律是以承认他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福柯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最为深刻的代表者之一。在当代境遇中开启马克思与福柯的思想对话,有助于我们吸收福柯的合理创见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彭启福 《哲学动态》2004,1(10):9-1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诠释学的关系问题就进入了我国哲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俞吾金率先于1991年提出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诠释学的见解,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做了进一步阐发;其后,朱士群和潘德荣以及其他一些学者也先后提出了关于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一些设想.应当承认,这方面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其一,它彰显了马克思哲学内在蕴涵的诠释学维度;其二,就实践观点在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中的核心地位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但无庸讳言,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诠释学还远未完全建构起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不揣浅陋,就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若干问题略陈己见,与学界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6.
波兰哲学家M.弗里特茨汉德教授的这本书(1976年第一版,1978年第二版),是华沙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丛书》的第一本。收入这套丛书中的所有著作,在同现代资产阶级“马克思学”观点的论战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对一系列最重要的伦理学理论问题,作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作出直接渊源于马克思关于人、社会和历史的本质观点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作品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需要,正如福柯所言,任何话语/实践实际上都必须以非话语/实践为前提并受它的制约.著作(话语/实践)必然在非著作(非话语/实践)的背景下才能获得其成功的机遇.在被吉登斯誉为社会学界"经典的三雄"中,马克思最为国人推崇与熟知,但我们不可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登陆中国,与当时革命救亡的实践不无关系;时代迁移,韦伯凭借他对民族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化吊诡现象的精辟诊断以及对中国问题的直接切入,一度在中国燃起了"韦伯热";现在该是对"涂尔干遗产"进行清理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林青 《哲学研究》2023,(11):24-32+128
在权力谱系的分析中,福柯借助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而呈现一种不同于传统司法概念系统的权力形态。福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具体分析,展示了一种具有历史和地域特征的在地化权力形式。这种新型的权力基于特定的空间而展开,并借助于技术化的操作而呈现。它本质上不再是传统的司法权力概念,即一种本质上是规则和禁令式的否定的权力,而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肯定性权力。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权力形式分析所揭示出来的唯物主义属性的基础之上,福柯将权力的唯物主义表现集中于身体和生命之上,即一种规训的权力和生命的权力。虽然福柯将这种权力的属性称之为唯物主义,但其“唯物性”仅仅表现为与权力的司法系统相对立,而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经济运作关系中来得到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这样来描述他自己创作的特性:它是一条“走向马克思的道路”,而他70岁时才真正开始写他的毕生著作。当然,人们不可按字面去对待这些很有主观色彩的说法;但是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创作是不断地为马克思的真正观点而斗争,而且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无论是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究竟是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论,抑或对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论争,都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理解都与马克思哲学在面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这样一个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理论难题时的理论态度相关。本文回溯到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偶然性概念的厘清与改造,指出马克思哲学与一种非决定论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联系,并指明这一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凯文·B.安德森(Kevin B.Anderson),哲学博士,美国普渡大学政治系教授,当代著名的列宁哲学研究专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专家.长期以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是国际马克思恩格斯著作MEGA2版考证版研究人员,主要承担<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马克思晚年著作的考证工作.编有<罗莎·卢森堡读本> (2004年)、<否定的力量:黑格尔与马克思辩证法作品选>(2002年)、<埃里希·弗洛姆与批判的犯罪学>(2000年),著有<福柯与伊朗革命>(2005年)、<列宁、黑格尔与西方马克思主义>(1995年).  相似文献   

12.
福柯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的问题是:福柯如何对待马克思?作为一位西方思想的叛逆者和创造者,他努力把马克思从当时法国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文章主要以《监视与惩罚》为例阐述福柯如何扩展了《资本论》关于"协作"的思想,借此发展战术、战略、权力、革命、治理术等概念,从而形成其自己的学说。与此同时,我们尝试性运用基于边沁环视监狱的环视观分析这些概念。环视观可能从建筑空间、社会空间过渡到理论空间。这意味着一种"理论环视学"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一直由一种“反叛黑格尔”的观念所支配①。无论是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大陆传统中占据重大影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坚持这一点。我的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重新评估这些理论态度。无疑,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并且在许多观点上都批判了黑格尔,尤其是马克思拒斥了黑格尔对历史的唯心主义和目的论的说明。但是,看到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哲学所具有的重大和根本性的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而且贯穿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之中。在我…  相似文献   

15.
福柯与古代哲学的相遇使他意识并体验到哲学实践是怎样使人成其所是的。福柯研究及教学的真实效果并不是仅仅开创并发展一种理论,积累并传授哲学史知识;相反,正如他晚期一系列讲座中所阐明的,哲学活动是一种操练、一种体验。福柯在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及著作关涉他自身,是他在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的哲学修行。这种操练的目的是要改变他自己,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让自己变得有所不同,并且给那些可能会接触到他的著作及投身到哲学思考中的人提供改变自我之经验。  相似文献   

16.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吉登斯既肯定了后现代主义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拒斥各种寻求普适性规律的观念及其理论形式,又承认能够对某些确定性的历史事件予以辨认与概括,尝试提出一种与马克思相异的历史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包括采访者关于伊林·费切尔生平和著作的一个导论以及与费切尔的一次谈话和注释。在采访中,费切尔讨论了马克思主义、黑格尔主义、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以及他的阿尔都塞批判。费切尔是当今有关苏联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著名的德国专家,在这次谈话中,他首次详尽讲述了自己对政治学和马克思学的独创性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者企图以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经济学和哲学手稿》的“新发现”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内容的“真正地位和真正光彩”,说明贯串全部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乃是“研究个人问题并为个人幸福而战斗”的“人道主义”。他说,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新的“发展”已经使“人道主义者的马克思”的形象愈来愈发出光彩而使作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黯然失色”。作者认为,不知道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著作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考茨基到列宁都因为不知道这些著作而“只能学到不完全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斯大林时期的“教条主义”则由于一种“传统的固定看法”,在发现了这些著作之后也加以排斥,因而把马克思主义僵化了。作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实,特别是悬在人类头上的那把达莫克里斯的“原子剑”,使人的问题、个人幸福问题、人怎样摆脱异化而成为自由的人的问题空前地尖锐化了,因此各阶级、各流派的哲学家都讨论起这个主要问题来。而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是最有启发性的。作者大大吹捧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旧内容的新发现”上的“功绩”,他说只有这些人才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作“正统派解释”的人们却长期不能“领会”这些思想。作者说,不能认为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是两个对立的马克思;既不能认为只有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反过来看。他说马克思的前后著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马克思的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虽然主题不同、用的术语不同,但是根本立场是统一的,那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或“战斗的人道主义”,也就是一种“幸福论”。作者说,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所发现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人的“异化”问题,他的目的是要克服种种异化。但是因为当时造成人的各种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表现出来的经济异化,所以马克思进而研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以便找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力量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克服异化,而达到实现人道主义的目的。作者说,马克思后期的著作虽然愈来愈强调阶级斗争问题,然而个人问题仍占主要地位,而且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在工人运动摧毁了旧生活转而建设新生活的时候,关于个人的全部问题必然会“爆发”;“生和死、生活和幸福等微妙的哲学问题必定愈来愈明显地和顽强地开始出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给个人问题“恢复名誉”,也就是给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实际恢复名誉”。本文在翻译时有所删节,但是保留了作者引述的现代修正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言论,以便让读者看到这些思想家是怎样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看到沙夫本人是怎样向这些思想家“学习”的。  相似文献   

19.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对宗教问题有专门论述,因而使这部著作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有机构成。本文按照《神圣家族》的逻辑顺序对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阐述的宗教观加以分析,涉及到其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对宗教、无神论、唯物主义相应关系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研究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唯物辩证法形成过程,这绝不是出于单纯的历史兴趣。对这些早期著作及其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所做的某种阐释,和对唯物辩证法理论本身所做的某些解释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众所周知,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成熟程度有不同的评价,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早期和成熟期之间、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之间的继承问题的解答,也就各有不同。近年来,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别关注。在这些国家开展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问题的讨论中,特别明显的趋势是通过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