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2)
佛言祖语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1,(11)
对物质世界的解释是一切哲学、宗教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佛教的物质观是缘起的观念,认为万事万物皆是因缘假聚,缘合则生,缘散则灭,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当这种缘起的观念和“无我”的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了佛教思想最显明的特色,也成为佛教思想与其它一切宗教、哲学相区别的标志。斯里兰卡鲁达纳长老《佛教的物质观》一文以科学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无我”的缘起观。  相似文献   

3.
一、三性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关于遍计所执性,《唯识三十颂》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成唯识论》卷八对此解释如下:“周遍计变,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8,(4)
佛言祖语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向楼阁城,随顺思惟,观察道路:所谓观道高卑,观道夷险,观道净秽,观道安危,观道曲直。渐次而行,作如是念:我当亲近彼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波罗蜜增胜道因;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碍道因;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摄...  相似文献   

5.
四、自有本有的真理 1.佛说的因缘法就是古道 尔时佛在舍卫国说言: 昔我成道前,比丘们啦,我为菩萨未得开悟。我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身,流转无穷,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6)
<正>三、实法宗的无作戒观一切有部认为,无作戒同作戒一样,可归入色法。但是无作戒不是普通的色法,具有相当独特的性质。以下从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一)以有为、无为分类,无作戒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故属于有为法。[244](二)在色法、心法和心不相应行法三聚之中,无作戒应属色法。南山律总结了如下三个理由:1.戒体具有损益的性质。例如持守善戒,则恶法减少而善法增加,戒体得到肥充;违犯善戒,则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2011,(3):F0003-F0003
真见不见见不见,见见之时见非见,谁道如来有形象,客邪种子落心田。真正见道不是见到一个什么东西,若见到什么东西那是没有见道。这个道就是指那个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和所见之境并非二物。如果你见到这个能见之性,这时的见不是看见的见。谁见?见谁?经云:一切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相似文献   

8.
由于《蠡测》的写作是以上述五条指导原则为准绳,又具有上述六个特点,这本文集称得上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大疏》的具有很高理论水平的力作。陈大齐的因明研究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他在因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突破和贡献都极待发掘和研究。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加以评介:1.最全面地论述了“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的含义,纠正了《大疏》关于宗只能是所立而不属能立的错误。《大疏》对《入论》“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作两种解释。第一释为:“宗是所立,因等能立。若不举宗,以显能立,不知因喻,谁之能立。……今标其宗,显是所立。能立因喻,是此所立宗之能立。虽举其宗,意仅所等一因二喻为能立体。若不尔者,即有所立滥于古释。能立亦滥彼能立过。为简彼失,故举宗等。”  相似文献   

9.
济群 《佛教文化》2011,(4):124-124
吃饭能否成为修行,关键就在于对待饮食的心态。丛林的斋堂又名“五观堂”,也是要求僧众在受供时“食存五观”。五观的内容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想着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饭,会有许多人付出辛勤劳动。我们不耕不织,却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0.
正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也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缘起的意思是说,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或者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如果从空间方面说没有自性,从时间方面说则无常性,无自性即空,空是一切事物生起的条件。佛教一般将《中阿含经》所说的"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视为对缘起的最早解  相似文献   

11.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0)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法音》2004,(6)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  相似文献   

14.
美育应该被阐述为“审美培育”而不是“审美教育”。智育、德育的核心纽结在“教”,美育的核心纽结在“育”。此育非彼育,彼育重“教”而此育重“培”。所谓“培”,其立足点是对于无功利心的唤醒和引导,其方法论则是由内向外的点拨和平等条件下使对象的蓦然颖悟。  相似文献   

15.
佛祖言语     
《法音》2008,(4):1-1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畋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复次,若人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复次,杀为罪  相似文献   

16.
《金刚经》的道德观,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金刚经》诸道德观都受般若智慧统摄,都是建立在《金刚经》所宣扬的“无住生心”、“空有不二”等宗教义理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7.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相似文献   

19.
《中论》广说诸法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法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法上显示诸法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竟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相似文献   

20.
杜国平 《哲学动态》2007,6(10):65-67
一个理论是协调的就是指一个理论是无矛盾的,即在该理论中不存在这样的命题A,A与它的否定非A都是该理论的定理;否则,我们就说该理论是不协调的。一个理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协调的。但是事实上,现实存在的理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不协调状态的。我们的经验或者常识就常常是不协调的。具有辩证思想传统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不协调思想传统的大国。先秦持“两可之说”的邓析、公孙龙子等人的思想应该说是不协调的,承认“亦此亦彼”的传统辩证法思想也可以说是不协调的。[1]大量存在的不协调理论现象说明了不协调理论的客观实在性。如何限制矛盾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