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阁 《现代哲学》2003,1(2):11-13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
理性情绪疗法中的认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20世纪50年代酝酿,60年代正式创立的。1962年,他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标志着作为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的理性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80年代,这一疗法成为国际上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近20年来,理性情绪疗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采用本疗法治疗的病例日益增多。围绕着本疗法的核心非理性信念,有着许多认识论的问题。1 非理性信念产生于认识脱离实际艾利斯把理性情绪疗法归结为ABC理论。A:外来的激发事件;B:患者内在的认知信念系统;C:出现在病人身上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皚 《哲学动态》2005,1(8):23-2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进行了持久、深入地研讨,实践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功能已为众人所关注.然而,实践的价值论功能却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从精神整体到世界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神整体到世界图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夏军如果我们能够排除对非理性的种种误解,包括摒弃对其绝对化、纯粹化的理解,则有可能在对人的精神整体及世界图景的认识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纯粹”理性与“纯粹”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理性不是孤...  相似文献   

6.
合理性: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论既要描述认识更要规范认识 认识论是对认识的认识或对认识反思,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但需要澄清的是,在“对认识的认识”中,后一“认识”与前一“认识”并不同义。前者着眼于“描述”对象,力求达到真理性知识,是属于科学意义上的认识(又称认知):后者强调“反思”对象,旨在描述、评价、规范对象的统一中达到认识的合理性,是属于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从思维方式的类型来看,前者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方式,后者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类主观世界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它的内隐性和个体化特征是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现代非理性问题的研究基本倾向于:一是把它作为理性的补充,尤其表现在哲学认识论领域的研究中;一是把它作为同理性相对立的因素,这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中表现尤甚。如何在尊重非理性因素的“独立品格”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自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于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认识论,或则根本“拒斥”,或则对其进行非理性的曲解。在前苏联以及我国70年代末以前,主要停留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及其合理内核的批判阐释上,实际上忽视了对其认识论的认真研究。陶秀璈的《黑格尔认识论研究》的出版问世,在这方面填补了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仔细地阅读这一著作,觉得该书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内涵,在学术上是很有份量、富有成效的。这表现为该论著所具有的三个特色。第一,作者对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特别对康德哲学认识论有透彻…  相似文献   

9.
李侠 《哲学动态》2007,(10):42-47
当代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日益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认知科学正在成为21世纪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对此我们需要从当前的研究中梳理出总体的研究进路,从中寻绎出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研究路径。当代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日益深入到人类认识机制的领域。这种研究进路在哲学上就是元认识论问题,以往的哲学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明显不够。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元认识论问题,这以美国心理学家福多心理模块理论为代表,提出人类认识的功能主义解释,到9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卡米洛夫-史密斯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折中的混合…  相似文献   

10.
(一) 认识论作为一门“反思”人类认识的学科,无疑应以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为主旨。然而,作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论研究中,“认识”一词至少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的,或者说,“认识”一词所指称的具体对象至少有两个方面: 其一,“认识”指称人类认识活动及其过程本身。夏甄陶教授在其《认识论引论》一  相似文献   

11.
王堃 《管子学刊》2013,(1):124-126
自20世纪以来,荀学研究渐成浩如烟海之势。而究其论域,亦无非心性、礼义、天人之类,主旨大体未离牟宗三“尊孟抑荀”的道学派言说,亦难得有洞见深入、蔚为大观者。而自80年代柯雄文的“道德认识论”等接近实用主义的论域传入,非本质的经验主义在荀子研究中大得其道。  相似文献   

12.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经历了从对主流心理学的批判到重构心理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历史发展轨迹。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心理学着重于对主流心理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的揭露与批判;从80年代起,女性主义心理学将重点转向对心理学学科基础假设的挑战,试图重构心理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鲁克俭 《哲学动态》2007,35(4):15-20
在英语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研究热潮[1]。20世纪80~90年代,国内学术界也曾经出现过“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激烈争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相关,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有关于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奴隶社会”的争论,这种争论后来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根据芬利(Finley)等西方古代史专家关于当时奴隶数量的最新研究成果[2],得出西欧历史上也不存在奴隶社会的结论。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那么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把奴隶社会看做西欧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经济社会形态”的说法已…  相似文献   

15.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6.
在构成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所有内部联系中,有一对相当矛盾的本质,这就是理性与非理性。所谓非理性,指基于生理基础上的饮食男女、喜怒哀乐和对于物欲的追求等自然本能。所谓理性,泛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和能力,大概相当于康德所谓的“知性”和“理性”,是独属于人类的高级认识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性才是使人与动物相区别、并天地而称“三才”  相似文献   

17.
广松涉认为,对近代认识论基础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和局限进行反思,首先需要将着眼点放在康德哲学的问题式及其构成机制上。康德哲学的总的问题式就是在以先验逻辑学为基础的逻辑学、认识论和本体论“三位一体”的哲学构架中,探讨人的认识以及纯粹理性的先天综合判断及其能力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式潜含着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即“主体际共同主观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西方后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的发展上表现出一些新特征:(1)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即不再寻求那种形而上学的不变基础或架构,而只诉诸于永恒的消解,不仅消解柏拉图式的“理念”和康德式的先验“形式”,而且也消解在“理念”和“形式”位置上更换“意志”、“权力”、“生命”、“结构”等概念的企图;(2)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即在摧毁了理性概念之后不再建立一  相似文献   

20.
洛克开创性地提出了考察信念合理性问题的新思路,提出理性指导信念,提倡基础主义、证据主义和道义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有神论命题之上,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对神学命题合理性问题进行理性规范。在他看来,神学命题不具备知识的确定性,它属于信念,而不属于知识。对此,他将神学命题分为三类,即合乎理性、超乎理性以及反乎理性,并分析了每一类命题的合理性意义。他的认识论思想,尤其是宗教认识论思想,对18世纪及以后的西方宗教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