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展性阅读障碍与知觉加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许多行为实验和神经生理学实验都发现 ,发展性阅读障碍与基本知觉障碍有关。在视觉领域研究者提出了巨细胞障碍假设 ,这种假设认为阅读障碍者视觉神经系统中的巨细胞障碍导致他们对某种类型的视觉刺激加工存在困难 ,进而影响阅读。在听觉领域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加工快速、系列、短暂呈现的声音刺激存在障碍。研究者认为阅读障碍者加工快速刺激输入障碍反映了普遍的时间知觉障碍。这方面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 ,理论观点非常明确 ,并且直接与内在的神经机制相联系 ,形成了与传统的“语言障碍”理论迥然不同的“知觉障碍”理论。“知觉障碍”理论综合了行为、认知和神经等多个层次的研究 ,反映了神经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认知加工模块化理论的渐渐衰退。  相似文献   

2.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伴有多种认知缺陷并且存在不同的亚类型。依据相关的阅读模型理论,阅读障碍可划分为语音型和表层型。从认知缺陷角度出发,语音加工缺陷是主要的缺陷表现,以此为特征形成一种主要的阅读障碍的亚类型,同时还有以正字法加工缺陷和快速命名缺陷为主的其他亚类型。而以基本感知觉缺陷为标准,主要有以视觉加工缺陷和以听觉加工缺陷为主的两种亚类型。在汉语条件下,依据同样的阅读模型理论,语音型阅读障碍亚类型比例明显低于拼音文字条件下的。汉语阅读障碍也具有分别以语音加工缺陷、快速命名缺陷和正字法加工缺陷为主要认知缺陷的亚类型。未来有必要从神经机制角度进一步明确不同亚类型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3.
非语义性命名障碍:一个认知神经心理学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林  柏晓利 《心理科学》1999,22(4):289-292,309
本研究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根据有关语言产生和词汇认知的理论,对一例脑损伤病人的命名障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个案分析,研究表明:(1)命名障碍可分为语义性和非语义性两类;(2)病人LY的命名无能主要不是因为其语义系统受到损害,而是因为其语音提取受到损害,以致于恰当的语义激活不能激活恰当的语音表征;(3)LY在汉字阅读中的表现也表明了字形信息在词义激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阅读理解困难儿童的认知加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阅读理解困难是阅读障碍的一个主要类型,近年来受到西方研究者的重视。阅读理解认知加工,核心是有层次的语义加工,理解困难儿童在词汇语义加工和篇章推理和整合上都存在落后。理解困难儿童的信息推理水平落后,可能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音工作记忆缺陷导致推理加工能力缺陷,另一方面是阅读元认知缺陷导致阅读目的和理解监控发展不正常。这些缺陷之间复杂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性阅读障碍,国外研究者,基于认知和生物因素,先后提出了语音缺陷论、小脑缺陷论、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论等对发展性阅读障碍进行解释,并考察了患者的眼动特征,提出了有效的诊治方法。目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研究主要局限在语音和正字法领域,也涉及局部脑区的功能缺陷,但还未从多角度测查其成因,如眼动。这里,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眼动特征,如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回视等,及视觉加工的眼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ERP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发展性阅读障碍,ERP,语音缺陷假说,Oddball范式。行为实验已经发现,语音能力的缺损是拼音文字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核心。然而近年来行为研究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与基本知觉障碍有关。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简称ERP)作为一种独特的电生理学研究手段,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角度验证了行为实验的结果,推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进展。语言认知水平ERP研究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存在语音加工和信息整合的缺陷。感知觉加工层次的ERP研究结果则不尽一致,有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存在着基本的听觉加工缺陷;有的研究则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言语声音加工的缺陷,而对非言语声音的加工与正常读者没有显著差别;有的研究支持大细胞通路受损假说,发现阅读障碍在低对比度和低空间频率上存在视觉加工的缺陷,有的研究结果则没有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与正常读者在不同对比度和空间频率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晓辰  李清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14,37(4):803-808
本研究对汉语阅读障碍的加工缺陷进行探讨,期望有助于揭示语言加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阅读障碍的成因,并可为后期的干预提供帮助。研究采用改编的言语认知测验对阅读水平匹配组与阅读障碍组和生理年龄匹配组进行比较后发现,阅读障碍组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任务上的成绩均明显差于生理年龄控制组和阅读水平匹配组;阅读障碍组在快速命名和语音记忆任务上的成绩不如生理年龄匹配组,仅达到阅读水平匹配组水平。因此,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缺陷,这两种缺陷可能是阅读障碍儿童面临的最主要的两大缺陷;阅读障碍儿童在快速命名和语音记忆上的不足可能是发展迟滞所致。同时,大多数的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不止一种的认知缺陷。阅读障碍儿童在语音意识和正字法加工上存在缺陷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8.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研究词汇阅读的大脑神经机制, 需要揭示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 而语义加工神经回路是探讨该问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利用汉字表义的独特性, 以形旁语义作用的神经机制为切入点, 计划开展的4个fMRI实验拟探讨汉字阅读的语义神经回路及其与语音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实验1利用多参数相关分析技术, 识别与汉字语义和语音属性相关的功能脑区; 实验2和实验3集中考察形旁语义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形旁语义作用的实质, 揭示汉字阅读中语义加工的神经回路; 实验4通过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 考察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 阅读相关脑区联结模式的动态变化, 阐明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相互协作机制。研究结果将从跨语言的角度, 阐明阅读神经网络的内部动态机制, 为联结主义理论提供神经生理方面的直接证据; 并为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等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小脑与发展性阅读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学龄儿童面临的学习问题之一。近年来,许多行为和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实验都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儿童有明显的运动功能失调,如平衡性差、身体灵敏度不够以及自动化水平低。Nicolson等人提出的小脑理论认为,阅读障碍者的小脑功能失调影响了书写及发音,导致语音及阅读能力不足,而且小脑与时间控制有关,阅读障碍者的时间估计能力有缺陷与他们的小脑功能失调有关。本文回顾了有关小脑理论的研究,并指出小脑的认知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阅读发展相关的认知技能: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英语和汉语阅读获得所需要的认知技能及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认知缺陷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表明阅读发展所需认知资源表现出了跨语言的一致性,都要求有充足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和正常的视觉正字法技能,语音和语义知识表征足够精细;阅读障碍儿童的主要认知缺陷也表现出了跨文字的一致性,都包括语音缺陷和一般的学习与记忆问题。然而儿童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特性会影响到阅读技能获得的难易和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一个视听加工过程,阅读障碍的产生可能是过程中视听时间敏感性缺陷的结果。视听时间敏感性指个体对视觉和听觉刺激出现时间的感知能力,可通过同时性判断、时间顺序判断和视听整合考察。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在这一能力上表现出行为和脑层面异常。而这些研究多是拼音文字背景,汉语文字下该领域研究相当少。未来需要丰富实验设计,扩大对汉语背景下视听时间敏感性研究,并以此开发干预手段,为阅读障碍的机制和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语义性错读为特征的深层失读症是一类特殊的阅读障碍类型,它的存在提示了人类在口语阅读过程中需要经过语义性通路。深层失读在拼音文字使用者中并不多见,但在汉语使用者中却多有发现,这种差别提示了汉字阅读与拼音文字阅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重要区别。该文概要介绍了深层失读的表现,比较了汉语深层失读与拼音文字深层失读的差异,阐述了深层失读的机制,同时介绍了深层失读病人的神经心理康复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比较重复学习新词时个体眼动模式的变化,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及改善途径。实验1以发展性阅读障碍、生理年龄和阅读能力匹配儿童为被试, 采用重复学习新词的范式, 探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与匹配组相比,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新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上需要更多的语境才出现显著下降, 且在总注视时间上表现出更缓慢的下降。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慢于正常儿童。实验2以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两种文本呈现方式, 仍采用重复学习新词范式, 探讨词间空格是否能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结果发现, 在词间空格条件下,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表明作为视觉词切分线索的词间空格, 可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新词习得。本研究结果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新词习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亚类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阅读水平匹配组为参照对29名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认知缺陷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不同亚类型阅读障碍儿童的汉字识别模式。结果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不同的亚类型,以语音缺陷型、快速命名缺陷型及两者结合的双重缺陷型为主,与英语国家研究中的双重缺陷假设一致。语音缺陷型儿童汉字识别时有更多的语义错误,对声旁中的部分语音线索不敏感;快速命名缺陷型儿童汉字识别时依赖声旁语音线索,表现出阅读发展的一般延迟;双重或多重认知缺陷型是阅读损伤最严重的亚类型  相似文献   

15.
A total of 82 Chinese 11- and 12-year-olds with and without dyslexia were tested on four paired associate learning (PAL) tasks, phonological awareness,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rapid naming, and verbal short-term memory in three different experiments. Experiment 1 demonstrated that children with dyslexia were significantly poorer in visual-verbal PAL than nondyslexic children but that these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visual-visual PAL performance. In Experiment 2, children with dyslexia had more difficulties in transferring rules to new stimuli in a rule-based visual-verbal PAL task as compared with children without dyslexia. Long-term retention of PAL was not impaired in dyslexic children across either experiment. In Experiment 3, rates of visual-verbal PAL deficits among children with dyslexia were all at or above 39%, the highest among all cognitive deficits tested. Moreover, rule-based visual-verbal PAL, in addition to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rapid naming ability, uniquely distinguished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yslexia even with other metalinguistic skills statistically controlled.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visual-verbal PAL for understanding reading impair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6.
以85名小学2~6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分层回归探讨小学高、低年龄阶段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注意广度的发展变化,并以同年龄正常阅读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探究视觉注意广度对阅读流畅性发展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1)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视觉注意广度缺陷,并呈现出在小学高年龄阶段更严重的趋势;(2)在阅读障碍儿童中,视觉注意广度对汉语流畅阅读的显著预测作用随发展增强;而对于正常阅读者,视觉注意广度仅显著预测低年龄段学生的句子朗读流畅阅读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视觉注意广度与汉语流畅阅读能力关系密切,今后汉语阅读障碍的相关干预研究可以尝试从视觉注意广度训练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17.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在获得阅读技能方面的特殊困难,其致病原因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功能与阅读技能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缺陷可能是导致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研究发现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同样存在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缺陷。本文将回顾近些年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大细胞-背侧通路功能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戴莉  刘翔平 《心理科学》2017,40(1):124-128
形音捆绑缺陷研究是国内外阅读障碍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文阐述了形音捆绑加工的理论与定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者经常采用的三种形音捆绑的研究范式:配对联想学习、变化检测范式和线索回忆任务,介绍并分析了各研究范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主要研究发现。同时,综述与评价了国内外有关阅读障碍形音捆绑缺陷的脑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及不足。最后,本文讨论了现有研究在实验设计和理论上的贡献与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冯小霞  李乐  丁国盛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2):1864-1872
过去几十年中, 研究者基于脑区功能定位的思想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揭示出阅读障碍者在特定脑区的异常。近些年, 考虑到阅读加工过程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多脑区协同参与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脑区连接的角度探讨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阅读障碍者在阅读相关脑区间的白质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上均表现出异常, 这说明阅读技能受损和脑区连接异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脑区连接异常和特定脑区异常之间的关系, 以及结合基因、脑、行为和环境等多个因素探寻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林欧  王正科  孟祥芝 《心理学报》2013,45(7):762-772
研究采用知觉学习经典范式中的视觉搜索任务探讨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知觉学习过程。研究考察了阅读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简单搜索任务、复杂搜索任务和限制时间的复杂搜索任务上的知觉学习特点。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复杂搜索任务中初始搜索时间显著长于正常控制组;在限制时间的复杂搜索任务中更进一步发现阅读障碍儿童的反应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控制组儿童;而且两组儿童视觉搜索任务的正确率与汉语阅读的识字量成绩存在显著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复杂搜索的知觉学习缺陷,这种缺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儿童的阅读技能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