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空间主方位判断的训练和方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家忠  周荣刚  张侃 《心理科学》2004,27(6):1322-1325
以20名区域管制员和2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种类型的空间主方位判断任务考察训练效应和方位效应。结果表明:管制员主方位判断的绩效(正确率和判断反应时)显着优于学生.拍摄方向朝北和目标刺激在上-下轴位置时,主方位判断的绩效显著优于其他条件。研究提示,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空间主方位判断的绩效,主方位判断存在朝北的方位效应和上-下轴位置效应。  相似文献   

2.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2):1229-1239
以绝对方位中的物体方位判断为实验任务,并按照以往研究把判断过程进行分解为获取目标位置信息、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和判断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旨在考察不同信息获取过程下的目标位置和前行方向如何影响基于场景记忆的参照系整合过程中的绝对方位判断。实验1的判断任务同时包括这三个过程;实验2和实验3中的判断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即定位后判断,先获知目标位置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和自身定向(即定向后判断,先获取前行方向信息,再进行方位判断)。每个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0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朝北优势效应只在实验1中明显;三个实验任务中均存在正方向-左右位置优势效应、以及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目标位置对物体方位判断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前行方向对判断的影响程度。结合以往的研究来看,场景记忆上的判断比视觉媒介上的同类判断受目标位置影响的程度要大,其他影响模式比较一致。从判断的信息获取过程上对结果进行了讨论,这有助于理解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3.
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绝对方位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荣刚  张侃 《心理学报》2008,40(11):1137-1148
把参照系整合基础上的绝对方位判断分解成路径获取过程(目标位置信息)、自身定向过程(前行方向信息)和物体定位过程(目标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位信息),系统地考察了多参照系条件下信息获取方式对该任务的影响。研究以视觉形式呈现空间信息,实验1a和1b的任务中均包括上述三个过程,前者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后者以语词的形式直接呈现前行方向信息;实验2有两个任务,分别独立于路径描述(定位后判断)和自身定位(定向后判断)。所有任务均为目标位置(R0o-前、R45o-左前/右前、R90o-左/右、R135o-左后/右后, R180o-后)×前行方向(北、东南西、斜方向)的组内设计、因变量为正确率和判断时间为主,共有64名大学生被试(男女各半)参与实验。发现:0o和180o位置优势效应、朝北优势效应在所有任务中都很明显;实验1和定向后判断任务中存在正方向R90o位置优势效实;定位后判断时间短于定向后判断时间,但总体所用时间上没有差异。结合信息获取的方式和可能使用到的判断策略,从绝对方位判断的认知结构上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红升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7,39(2):235-241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比较了中国被试在参照中国人和参照美国人进行记忆加工时的再认率及“记得”与“知道”判断的成绩。两项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表明记忆加工的认同群体参照效应,而在“记得”与“知道”指标上并无差异;参照中国人加工的再认成绩和“记得”判断成绩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根据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分类方法,自我参照效应反映了个体自我对于记忆加工的影响,群体参照效应则主要反映了集体自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探讨老年人朋友参照效应的特点。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各36人参加实验1, 结果表明:(1)城乡老年人都表现出朋友参照效应; (2)与农村老年人相比, 城市老年人朋友参照效应指标显著高于自我参照效应指标。城市教育程度较高与教育程度较低老年人各36人参加实验2, 结果发现, 与城市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相比, 城市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朋友参照效应指标高于自我参照效应指标, 表明教育程度对朋友参照效应有显著影响。由此推断, 老年人会将朋友包含于自我图式之内, 并且教育程度会影响朋友在自我图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丽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8,40(4):487-495
为考察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采用自我参照研究中的R/K判断范式和实际亲密度与应有亲密度量表对68名(35名男性,33名女性)处于恋爱关系中的被试施测。结果发现:在R反应上,实际亲密度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显著,高实际亲密度组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而低实际亲密度组未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性别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显著,女性整体上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而男性整体上未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应有亲密度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不显著;在K反应上,所有效应均不显著。研究证明了在自我参照范式中,自我是否呈现出恋人参照效应可能受实际亲密度的影响,并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提示,在他人参照效应的研究中,需将实际亲密度和性别变量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7.
联合颜色−标签匹配任务和空间参照框架判断任务,考察自我优势效应对远近空间中空间参照框架表征的影响。颜色−标签匹配任务要求被试对颜色(黑色/白色叉子)与标签词(自我/他人)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结,被试随机分为自我联结组和他人联结组,两组被试均需在远近空间中完成空间参照表征任务。结果发现:(1)与他人联结组相比,自我联结组表现出显著的自我优势效应;(2)自我优势效应对空间参照表征的影响仅体现在近处空间且对自我中心表征任务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自我优势效应优先影响近处空间表征,表现出近处优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合作与竞争行为及其不同的行为结果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采用三个实验:实验一让被试阅读合作或竞争故事,测量其自我参照效应,结果发现,阅读竞争故事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阅读合作故事的被试表现出了他人参照效应;实验二让被试完成真实的合作或竞争游戏,结果发现,完成竞争游戏的被试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而完成合作游戏的被试没有表现出自我参照效应;实验三操作合作或竞争游戏的结果(成功或失败),结果发现,不论是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被试在失败的结果下表现出的自我参照效应比成功时更明显。整个研究表明,人际间的行为互动模式(合作或竞争)及其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对自我参照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内群体身份被视为群体自我,也存在与个体自我类似的信息精细加工效应,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自我建构是文化在个体层面的体现,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我建构内、外群体参照信息加工的作用。实验1选用记忆参照实验,实验2选用提取诱发遗忘实验,通过代词圈点法启动自我建构,两个实验共同发现:独立自我建构启动时,存在内群参照效应;而互依自我建构启动条件下,内群体信息加工优势消失,没有出现内群参照效应。  相似文献   

10.
决策过程中参照点效应研究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参照点效应”概念,对决策者的认知编码和信息整合方式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对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关于参照点效应的研究也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文章系统阐述了参照点效应的相关概念和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参照点效应未来研究的4个趋势:日益重视多重参照点效应的研究、开始关注动态决策中的参照点变化机制、重视群体决策过程中的参照点效应研究、注重在现实决策任务中验证和发展参照点效应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基于YAH地图进行方位判断时是否存在方位效应及其表现形式。方法:90名被试分为三组参加三个被试内设计实验,实验一为基于YAH地图的绝对朝向判断,实验二为基于YAH地图的相对方位判断,实验三为不同绝对朝向条件下(失匹配)的相对方位判断。结果:绝对朝向判断中存在绝对朝向效应及北优势效应,反应时上表现为“0°〈(90°/180°/270°)〈(45°/135°/225°/315°)”;相对方位判断中存在相对方位效应,表现为反应时“(0°/90°/180°/270°)〈(45°/135°/225°/315°)”;失匹配条件下相对方位效应表现为“0°〈(90°/180°/270°)〈(45°//315°)〈(135°/225°)”,相对方位效应模式不受绝对朝向影响。结论:基于YAH地图定向存在绝对朝向效应及相对方位效应,相对方位效应不受绝对朝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被试在矩形房间中从两个不同的观察点学习物体场景并在多个朝向上对物体形成的空间关系进行判断,通过控制场景中物体主要内在轴相对于环境结构(房间和地毯)的方向和被试的学习顺序,探讨被试在场景空间表征中采用何种参照系和参照系选取时的影响因素。两个实验结果发现:(1)内在参照系(intrinsic reference systems)和环境参照系均可以用于物体场景的表征,两类参照系之间的关系却是影响被试物体场景表征时参照系选取的重要因素,即当内在参照系与环境参照系方向一致时,被试无论从哪个朝向学习,都选择从垂直于内在参照系和环境参照系的朝向进行表征。反之,当二者方向不一致时,表征时参照系的选择取决于被试的学习经历;(2)无论内在参照系与环境参照系方向是否一致,物体场景本身内在结构的规则性都能够促进空间记忆,即内在结构的规则性既有助于准确编码物体的相对位置,也有助于提高空间关系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虚拟的旋转不同角度左、右手模型,构建“左右手判断(Left and right hand judgment: LR)”任务和“相同-不同判断(same and different judgment: SD)”任务,考察这两种实验任务是否都存在内旋效应和角度效应,以此推论被试采用何种旋转策略。结果发现:(1) 两种实验任务结果均表现出显著的角度效应。(2)在LR任务条件下,存在显著的内旋效应,而在SD任务中不存在内旋效应。从而表明当人手图片作为心理旋转材料时,它具有双重角色。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究竟选用何种参照系的旋转策略,与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两者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15.
16.
通过眼动记录和部分场景再认两种方法,探讨了虚拟建筑物对称场景中物体朝向统一、凸显两种条件对内在参照系建立的影响。结果发现:(1)场景中均为有朝向建筑物且朝向统一时,被试选择物体朝向与对称轴建立内在参照系的可能性没有差异;(2)场景中只有一个有朝向建筑物,其余均为无朝向物体时,即朝向凸显条件下,被试倾向于选择对称轴来建立内在参照系。物体朝向对内在参照系建立的影响作用具有局限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晏碧华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5,47(2):212-223
相对到达时间任务(RAT)是判断两个运动客体哪个先到达指定目标, 可用来评估个体动态空间能力。采用RAT任务对飞行员与普通被试进行对照研究, 寻求发现两组在运动客体特征和视觉空间运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上的处理差异。设计了3个实验分别考察客体颜色、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对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1)客体颜色不影响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 客体大小、运动方向、速率大小、视线方向以及背景特征影响判断; (2)控制组对显示屏上从左到右的运动客体的相对时间判断好于从右到左任务, 大速率任务判断更好, 对大客体快速行驶而小客体低速行驶时的相对到达时间更易区分, 且与两眼视线方向不一致的运动方向会使控制组判断更难, 运动背景中的目标线特征改变使控制组判断绩效降低; (3)和控制组比, 飞行员反应快正确率高, 其快速判断优势集中体现在从右到左运动以及小速率任务上, 且在不同运动方向和不同速率上的反应时均无差异, 飞行员的处理优势还表现在不受客体大小、视线方向改变和目标线特征改变的影响。结论:飞行员能在变化的空间中准确处理相对速度、相对距离、相对时间等运动信息, 能分离客体大小、背景、运动方向等因素对相对到达时间判断的影响, 在运动空间中飞行员具有较高场独立性认知特征和动态空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In 3 experiments, the authors examined how misalignment of egocentric and exocentric reference frames affects cardinal direction judgments. Experiments 1 and 2 demonstrated large differences in the accuracy and speed with which 104 less experienced and 7 experienced navigators made cardinal direction judgments. Reference-frame misalignment was associated with large performance decrements. The extent of these decrements diminished as ability and experience increased: however, even experienced navigators showed decrements when reference frames were misaligned. In Experiment 3, the authors used 55 college students to examine the individual subtasks of a common strategy for cardinal direction judgments and to isolate the effects of reference-frame misalignment to a particular subtask of this strategy. The tasks and strategies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can be appl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vigational training and inte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