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亚健康是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身体有种种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又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既可转化为疾病状态,也可转化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的典型表现,是在身体上产生失眠、乏力、疲倦、气短、虚汗、心悸、性机能减退等;在心理上产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在情感方面会产生冷淡、无助、孤独感、空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以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等。亚健康会慢慢地从各个方面吞噬人的身体和心灵,最终让人精疲力尽。以往人们多关注白领阶层的亚健康状态,因为这一…  相似文献   

2.
一、无为而治的真义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 ,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老子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 ,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 ,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 ,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 ,不对它横加干涉 ,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 ,事物才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荀子所言的"性"和"恶"都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性"是指人的自然生理欲求与反应以及心表现出来的天生的"知"与"能","恶"是指人的行为或社会秩序不符合礼义之道而表现出"偏险悖乱"的状态.在此基础上,荀子认为心生而不具有礼义之道,故不能以礼义作为思虑的标准,因此心的认知常常表现为偏执之蔽,进而在面时情欲时亦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最终做出"偏险悖乱"的行为而成恶了.所以,荀子所谓的"性恶"是指作为"性"之心由于生而不具有礼义,且亦不能认知礼义之道而易导致事实上的非礼义的"偏险悖乱"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快乐的秘诀     
快乐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充满希望和幻想,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心理学家们曾经试验过在快乐与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中的表现,人  相似文献   

5.
壮族道公的戒道仪式包含"唱经表演"和"秘法想象"两部分,前者的逻辑是人神交流,后者的逻辑是阴阳交合。通过把仪式中出现的神、人、物与道公的身体对应起来,把表演性的仪式行为想象为男女交合的行为,戒道仪式的外在表演的部分与存思内观的部分被勾连了起来。在对戒道的条件、戒道仪式前的准备、戒道仪式的过程及其秘法想象部分的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戒道仪式不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通过仪式,而且是对弟子,尤其是其身体的一个考验和转化的过程。戒道仪式既是一个从民到官的转变,又是一个从人到仙的转变,既是弟子通过诵经和接受考验而"考中状元、入朝为官"的过程,又是通过运作身体、交合阴阳、孕育生产而转化成为"道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城市作为资本涌流的产物,它充斥着人的欲望和反思;资本是为人的身体所服务的,资本和人的特性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城市与身体、资本的对视,就是将城市中人的欲望和反思置于"城视"、"身体视"和"资本视"的视域互视之中。城市、身体、资本都可以是看的主体,也都可以是被看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一、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会成熟?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是生命的最高形式,人的成熟区别于飞禽走兽,有两种自义,一种是生理成熟,譬如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结构、机能都达到了趋近完善的状态;另一种则是心理成熟,譬如人的智力、情绪、社会适应性都达到了较佳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道不无人人远道矣"。历代大修炼家都要发出这样的感叹。道不远人。道,并不是虚无缥渺,让人捉摸不定,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道,就在人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体内。人远道矣!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道的理解、认识、接受程度,更由于人们的生理障碍,特别在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许多心理障碍,使人们却远离了道。道,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少大修炼家,用明白通俗、浅显易懂的语言,以"直讲"、"浅说"、"指要"、"真诠"等为名,著书立说,向修炼者传道、解惑,反反复复地指出"道不远人",而对于"人远道"的问…  相似文献   

9.
李洁 《世界哲学》2006,(4):109-113,F0004
同情心与爱命运分别是叔本华伦理思想和尼采伦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二人的主要区别之一。人们不应当将这两种思想视为针锋相对,而应将其相互补充。绝对地否定生命和绝对地肯定生命都不符合人生在世的现实状态,这种现实状态表现为以上两种趋势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关键作用,主张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根本影响。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虽然直接或者间接承认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关系,但是存在一些观点的不一致,导致具身认知理论难以统一到相同的框架上来,具身认知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模型: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感知运动模拟隐喻理论。  相似文献   

11.
<正>基督的教会是一:基督在中国的教会是一。无论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充分的理由,任何造成教会分裂的行为都不过是人出自私心的借口以及人的罪性和软弱的记号,不符合上帝的心意,是对基督身体的撕裂。主耶稣基督在离开世界前,曾特地为教会的合一祈求,这个祈求显明了父上帝和基督对教会的心意。主耶稣这样祷告说:"我  相似文献   

12.
禅定和真气     
<正>禅定中升起的真气,可能就是使身体各处充满正面的信息,使所有细胞都能高效健康地新陈代谢,使身体充满高度的生命力。这种信息可能与人的某种精神状态或意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释、道还是中医,都有两个共同的重要问题:一是禅定,二是真气。十年前,我参加了科技部召开的一次关于中医的论坛,用复杂性科学来解释中医理论,开始思考禅定和真气问题。除了阅读多种文献外,我还实修禅定,体会真气。  相似文献   

13.
庄子心性论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论所涉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在与自主.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宪章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过去的健康概念已经不适应今天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了。只有身体、心理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道教的“道”是什么意思?人们议论得很多。有说是规律的,有说是法则的,也有说是自然和社会之外的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的。等等,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从仓颉造字的本意来说,道:只是路的意思,而且那个路还是水路,船在水上行就是道。如果拿人的身体来打比方,那么人的血管就是一条水路,血管畅通,人的营养和吸收的氧气能够到达人体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人。反之,在脑子里不通了,那就是心肌梗塞,心不跳,抢救不过来,就会死掉。如果拿社会上的事情来打比方,那么十年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1,43(5):589-598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7.
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莫夫在他所著的《一位开拓者的思考》一书中,讲过一个极富哲理意味的比方:人生的重挫酷似确部,为使身体不致由于水流动力紧紧地吸附于船底,造成窒息性死亡,就要手落水后借助坠落的劲儿使编身体一沉到底,然后再顺着水流浮出水面,以求摆脱葬身鱼腹的命运。系川莫夫对此剖析道;“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俄缩身体就像压缩弹簧一样,是在积黄大量能量。人身处于逆境时,如硬要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只能加剧事态的恶化。逆境之中最关键的是顺应所处环境并充分积蓄力量,而扰缩身体正一是积蓄力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都对音乐与人的情感内在联系性进行了关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客观性,人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体现出对“道”的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虽然极力主张礼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在对乐的论述中,也肯定了人对音乐的感性体验。  相似文献   

19.
人性结构与管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良谋  胡国栋 《哲学研究》2012,(11):120-124
<正>任何管理实践的推进与管理思想的演化都离不开对人及其本质的认识。那么,管理与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澄清这一问题必须考察管理中的人性是如何展现的,进而探讨为确保了人在管理实践中的主体性及目的性,人性对管理实践应当有哪些内在规定。一、管理中的人性考察:反思与批判现代意义的管理学诞生仅有百年,但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同时出现。人类在探寻良好的治理之道的过程中,对人性提出了种种假设,并在以人性假设为前提的各种管理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