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尊胜寺     
佛教圣地五台山因有五台拱护而名。按照历史习惯,以五座台顶为界分为台内、台外。台内以台怀为中心,是寺庙建筑的集群区,也是举行大型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台外寺庙则散置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建筑南禅寺、佛光寺和近代建筑尊胜寺。若论寺宇规模之宏大,建筑之整肃,雕刻之精  相似文献   

2.
我国佛教圣地五台山,庙宇群立,僧众如云。在众多的寺庙中,有一座尤为引人注目的寺庙,以其特有的内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这就是五台山唯一的比丘尼寺庙——集福寺。集福寺古名洪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中心区北一里许。寺前的高台十分宽敞,下有一面小坡,长满松柏云杉,杨柳榆树。寺后一座尖顶高山,山腰苍松直立,杨树成林。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5,(6)
近年来,著名佛教圣地五台山,先后组建了三十八个古建队将三十七座寺庙修葺一新。五台山荟萃了我国唐宋以来的建筑精华。据史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就有寺庙建筑,南北朝、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各代均有修建。五台山寺庙建筑奇特,  相似文献   

4.
佛教圣地五台山历来僧尼生计、寺庙修道的经济来自何处呢?为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查阅了五台山寺庙碑文记载、《清凉山志》、《1947年土改工作团的调查报告》和近年来寺庙收入状况等,初步认为五台山寺庙经济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逐步有所增加,其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及主要来源有以下方面: 一、尚化布施。凡朝台礼佛者布施的钱财叫尚布施,而将四方化缘带回的布施叫化布施。五台山佛教相传始于汉代,盛于北魏、隋、唐,历代都在此播下佛种,建寺弘法。元宪宗七年(1257),藏传佛教又传入此地,特别是内蒙、西藏等少数民族,崇佛弥深,年年  相似文献   

5.
三圣寺位于繁峙县城乐35公里的砂河镇西冶口村,是1984年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一座金代建筑。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峙县地处恒山和五台山夹角处,南面与五台山毗邻。五台山环基500余里,繁峙境内即达200余里。因此,繁峙境内的寺庙发展,必然受五台山佛教的影响。据记载,  相似文献   

6.
在五台山中心区凌云耸峙的菩萨顶脚下,巍峨壮观的大白塔北侧,座落着一处规模宏大、布局肃整、院落宽敞、建筑独特的古刹。这里殿宇奇伟、精舍飞翠、松柏苍郁、环境幽雅,它就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声播中外、名扬四海、历史悠久的寺庙——显通寺。显通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孚灵鹫寺,又因寺前有杂花园,亦叫花  相似文献   

7.
法华寺位于五台县豆村镇法华村东北约1000米处,是五台山最为著名的台外寺庙之一,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从唐代神英感通建寺起,就在五台山佛教发展、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史资料和五台县法华寺现存建筑、碑刻的深入研究,以期再现五台山法华寺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闻名中外。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始建寺庙,之后历代续建扩建,使五台山成为佛塔高耸,殿宇辉煌,错落有致,气势壮观的寺庙建筑群。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五台山建寺200余处;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石雕装饰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且艺术价值颇高,具有显著的时代文化特征,为研究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精美的范本。从作者3次去南山寺对其石雕艺术考察结果来看,南山寺雕饰纹样内容以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雕饰手法多采用浮雕和线刻。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受到五台山区域匠作文化、寺庙经济因素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风采独具的题材、图案表现及文化特征,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汉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光彩动人的实际成就。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群的石雕装饰艺术,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且艺术价值颇高,具有显著的时代文化特征,为研究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精美的范本。从作者3次去南山寺对其石雕艺术考察结果来看,南山寺雕饰纹样内容以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雕饰手法多采用浮雕和线刻。与此同时笔者发现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受到五台山区域匠作文化、寺庙经济因素以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建筑装饰石雕艺术呈现出风采独具的题材、图案表现及文化特征,展现了清末至民国中期五台山汉传佛教寺庙装饰艺术光彩动人的实际成就。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乃至五台山以来,就开始了建寺造像。其间,虽然经过了“周武法难”、“唐武灭佛”两次大的劫难,但其建寺造像始终也未中断。若就现存的108座寺庙计算,五台山就有11个朝代的二十余万尊佛菩萨罗汉尊像;现就对外开放的45座古刹中,保存有佛菩萨像146032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来的呢?简言之,就是古印度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寺僧数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自北魏佛教传入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对佛教采取的不同政策,寺庙几经兴废,僧侣亦随之几经增减。现将其演变情况做一简介,供研究参考。北魏孝文帝时,修建了大孚灵鹫寺(今显通令),并环绕鹫峰(今菩萨顶)置12院。第四诚信公主也出家于五台山为尼。当时,五台山丛林已初具规模,僧侣亦为数不少。北齐诸帝亦多好佛,曾割恒、定等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僧尼香火之需。当时全山寺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五台山佛教以其传入历史悠久、寺庙建筑规模宏大、历代高僧辈出而闻名遐迩,著称世界。在佛教发展史上,五台山佛教曾出现过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三个发展高潮。隋唐时,全山寺庙多达360所,僧人1万余名。华严、天台、禅宗、律宗、净土等宗派各建道场,高僧云集,讲经传法,著述甚丰。明清时,帝王将相垂青眷恋,康熙、乾隆多次巡幸。外国高僧不断朝山拜佛,取经送宝,写下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光辉历史。 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支持和保护,使在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中遭受破坏的佛教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佛教僧尼由建国前的90多人,增加到582人,66处台内寺庙得到维修,法事活动照常进行。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诗话     
千百年来,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以其独特的景色、绮丽的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寺庙建筑,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学士、墨客、高僧,前来朝圣或游览,从而产生了大量吟咏五台山的诗篇。这些诗篇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愫,或感怀古迹、弘扬教义,或关切时事、忧悯众生,同山川名胜相互辉映,从而使五台山的山石草木和寺庙建筑大增光彩。  相似文献   

16.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高明和在五台山寺庙中心区,有一座红墙包裹、苍松荫翳的古刹精蓝,这就是罗寺。罗寺昔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和十大黄庙之一,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寺创建于唐,历代不废修饰。《清凉山志》记载:“唐建。张天觉于此见神灯,有感,修饰。...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北魏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崇信五台山,视其为“圣山”、“灵山”,对五台山佛寺建造予以不同程度的扶植,遂使五台山形成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群。目前五台山保存有中国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七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内47座。台内寺庙中,有黄庙8座、青庙39座。  相似文献   

18.
元朝统治者对宗教持兼容并蓄的态度,遂使佛教建筑得以迅速发展。五台山南山寺正是这一时期汉传佛教山岳寺庙的典型代表。从该寺的选址和建筑布局入手,试分析其形成原因。五台山南山寺选址受到了历史、外部环境、风水学、宗教活动、园林景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对现存寺院建筑体以及修建年代等分析得出该寺建筑群的布局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04年lO月8日,五台山管理局局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罗荣华同志应韩国五台山月精寺的盛情邀请,率领五台山区政府、五台山佛协和五台山研究会等部门的有关人士及殊像寺佛乐团等60余人组成的佛教化访问团,赴韩国五台山参加“首届韩国五台山佛教化节”,并进行佛教化交流考察。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地貌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位于汾渭地堑北部,是典型的断块山地。古滹沱河和古清水河侵蚀新生代以来隆升的五台山,而形成和缓的夷平面和深山峡谷的地貌特征;五台山高海拔的特征,又为冰缘地貌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发育提供了基础;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叠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五台山独特的景观。谷底开阔、地形和缓的台怀盆地成为佛教建筑和文化集中分布的区域,保留的重要的佛塔、寺庙建筑、佛像和壁画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