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3)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相似文献   

3.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存敦煌遗书中,有近二十件[1]题名或拟题为《散花乐》(或作《散华乐》、《散莲花落》等)的写卷。关于这些写卷的性质,任二北先生曾名之为“散花乐和声联章”[2],指出它们主要是佛教法会道场中所唱的佛曲。饶宗颐先生在《敦煌曲》中则认为它们不是佛曲而是赞文和声,理由是“散花乐”名称叫“乐”或“文”,无叫“曲”者[3]。后来日本学者砂风和子撰《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4],对《散花乐》的演唱方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们是诸寺法会上所唱的一种佛赞。诸贤论断,何者为是?本人近读藏经,发现初唐永徽五年阿地瞿多…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所有寺院的僧人在日常佛事、各种法事、节期中所演奏的具有音乐性质的曲调的统称,僧人们称其为“佛曲”。这些佛曲是五台山日常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角度讲,它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从应用功能角度讲,它又根据形式分为“经文音乐”与“经外音乐”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6.
衆善奉行     
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由梵呗开始的。‘楚’是印度语‘梵览摩’之省略,意思是清净,呗是印度语‘呗匿’之省略,意思是赞颂或歌咏。用汉语唱梵呗,始创于曹魏陈思王曹植,因当时在东阿县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而成,故称‘鱼山呗’。此外还有吴国支谦制的‘菩萨连句梵呗’,康僧会传‘泥洹呗’等。史书记载的佛曲、歌赞名目很多,但由于没有可靠的曲谱记载,很难考定这些曲目的实际音调。现在一般佛教音乐中所用的南北曲调,有些来自唐宋的音乐,大部分系元明之后的。其中包括大量南曲、北曲、明清俗曲,很值得重视。中国佛教徒自古以来很重视佛教音乐,认为它能达到‘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目的,在集众行香时,可起到‘静摄专仰’的作用。这种音乐对于非怫教徒来说,同样可以欣赏,领略佛教文化深邃的含意,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斯里兰卡留学僧威马来拉但尼谈起了怫教音乐。他告诉我:在斯里兰卡,佛教音乐极为普及,家家户户都会唱。每天晚上电台结束广播前都由斯国景著名的女高音唱一曲‘者恶莫作,众善奉一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一天的告别。说着他轻轻地哼唱了这支歌。曲调优美深沉,令人感动。每天临睡前听着这样的歌,想着这歌词的含意,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一种多么深沉的文化啊! 我录下了他的唱,准备记下谱来介绍给大家。由于他们的曲调不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听起来很简单的曲调,落笔竟是那样难!我又去请教北京与上海的专家才记下了曲谱,但都感到颇为不易,很难定准。梵呗进入汉地,至今早已汉化。斯里兰卡是通巴利语的国家,他们的音乐与印度也很相近。我个人以为他们的佛曲一定会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梵呗的特色。在这里介绍这支歌,是想向有志于佛乐研究的人提供一种参照,希望这声音能有助于探索从原始梵呗到中华佛曲的轨迹,也希望能得到广大歌曲、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或许有一天能听到传唱它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正> "四大祝筵"是佛教音乐中最典型的梵呗赞咏,也是最特殊的赞咏,它们能够代表"梵呗"的意义和功能,也能够代表佛教慈悲为怀的伟大精神。它们就是佛教宗教功能的体现,又具世俗功能,不仅是为人类服务,也为一切有情众生服务。如果就其唱词分类,既是咒又是赞,这四首赞咏是梵呗中最难唱的曲目,只有修持很好的高僧才能够完整地演唱。它们在佛教法事中运用广泛,是法事中最重要的仪轨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完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化的佛教音乐促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也保存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元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是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在远古的印度早就流传开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  相似文献   

9.
溪声尚是广长舌赞佛新曲岂非禅──兼谈吴琼与《佛教音乐》系列磁带凌海成赵朴老在评价一部佛教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时,曾对我国佛教音乐的历史、现状及创作问题提出过非常精辟的见解,其中涉及到创作佛教音乐的美学问题。这里所谓的美学是指宗教艺术美学,一般讲应当具有...  相似文献   

10.
地藏菩萨赞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的佛歌是东北师大音乐系副教授王日昌先生谱写的。王先生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多次题为《静、远、肃穆、平和之声》、《梵呗佛曲飘香来》、《善美情操和雅音》的“佛教音乐赏析”讲座 ,并创作了多首佛歌 ,是一个弘扬佛教音乐的有心人。我们为有这样的专业人士关心佛教音乐的弘扬感到高兴。诚然 ,专业音乐工作者并不就等于佛教音乐的专家 ,由于因缘所限在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成熟还有待大家努力去探讨。现在有志于此的居士、群众日渐多了 ,又有如王先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参加 ,我们相信佛教音乐一定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地…  相似文献   

11.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12.
汉俳三首     
主持寄语佛教音乐的功用,说到底,是为了众生的开悟与解脱。因此,佛教音乐的创作与流传,也要靠众人的努力与扶植。本栏目开办以来,受到许多热心读者的关注和护持。更有一些读者,则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佛教音乐的创作。四川广安67岁的退休教师伍光芹便将赵朴老的三首汉俳谱了曲,当成“佛歌作业”寄了来。曲调虽然是简单的几次反复,但却质朴、安祥,也能上口。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也来“作业”。佛教徒相信,除“无记”以外,凡“作业”皆有“报”。而无论古今,“佛歌作业”总该是归于“善报”的。汉俳三首@家振  相似文献   

13.
洛阳白马寺在佛教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尊称为"释源"或"祖庭"。随着唐朝与西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佛教发展进入盛期。佛教宗派林立,其中禅宗"见性成佛"的主张让佛教走向普通民众。白马寺佛教音乐与当时民间音乐、诗词、南北曲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白马寺佛教音乐,对了解唐宋元音乐有重大参考价值,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转读和唱导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弘法手段,慧皎从“悟俗可崇”、“应机悟俗”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在《高僧传》中创立两门新科予以记载。本文认为,《经师》科注重的是音声梵制自身在华夏的传承和发展,而《唱导》科则注重对佛法教义的宣扬提倡,对民众心智的开发导引。简而言之,转读是在“唱”,唱导是在“说”,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表现艺术形式。此前学术界普遍将二者混为一谈,统归入音乐范畴,是对唱导之“唱”的误解。佛教表现艺术演化至南北朝,演变成以中国式的唱导因缘与中国化的转读梵呗相结合为主。正是由于众多的唱导僧人投入创造性的类似后世“俗讲”的宗教实践活动,外来佛教表现艺术才完成了向本土佛教表现艺术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幡是引路菩萨重要的图像学特征。将幡用于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本是中土的传统。东晋以来,幡成为佛道二教重要法器,道教灵宝派受佛教大乘思想之影响,将幡用于引度亡魂。唐代起,佛教引路菩萨始将幡用于引魂。因此,引魂幡是佛道交涉之产物。二教虽然使用共同名称的法器,但最终还是指向各自的最高追求——成仙或往生净土。换言之,二教交融的表象之下,双方本质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20,(4)
正佛教、道教音乐作为我国宗教音乐的重要门类,汉魏以来便广泛、深刻地影响着国人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与传统音乐其他种类相比,佛教、道教音乐不仅表现出发展的延续性,其传承亦显示出可贵的"活态"价值。但现代学人对此持续关注与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间,全国重点寺院、宫观便成为学界的关注点。三十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田野调研,基本摸清了佛道音乐之现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儒、佛、道三家向来是相互融摄、相互影响的。相对于儒家在封建时代长期居于正统地位,佛道则主要发挥着思想影响之辅助功能。而在佛道之间,虽教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1月19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一曲悠扬清凉的佛音,把无数观众带进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殊胜庄严的境界,同时,也拉开了首届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的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主办,同时得到了北京佛乐团、拉卜楞寺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苏州道乐团、白云观道乐团和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的热情响应。演出共分三场:第一场由祖国内地的宗教艺术家们联袂演出。第二场和第三场由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演出。这次活动由海峡两岸六个佛教、道教音乐团体共…  相似文献   

18.
“梵呗”是指以七声曲折歌颂、赞叹佛德的一种唱诵式音声,多用于佛教仪式中,是佛弟子日常修行中的必修法门,也是中国佛教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梵呗中,“鱼山梵呗”作为“合汉曲制梵呗之始”,将外来声闻声明有效“中国化”,对后世佛教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08年,“鱼山梵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9.
杂阿舍经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由济征居士供谱的佛歌 ,内容摘自《杂阿含经》中关于布施的一节。为经文谱曲 ,这类形式过去发表不多 ,请大家试唱。因为是经文 ,唱时要平和、庄严 ,边唱边体会其含意 ,这对信众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由于内容是叙述性的 ,词句形式很规整 ,曲调不宜起伏 ,可能会显平一些。本栏选载一些不同形式的佛歌 ,是希望读者在试唱中比较 ,提出看法 ,以推动佛教音乐的发展。近期来 ,给本栏投稿者很多 ,由于篇幅与人手的限制 ,很难都刊登或回复 ,请读者谅解。为表达对来信来稿的诚挚谢意 ,同时使佛教音乐得以更好地弘扬 ,编辑部同仁将进行…  相似文献   

20.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唐代佛教本身又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发展过程。以往的史家一般都以为:唐代佛教的兴衰决定于帝王们的好恶,而帝王们对佛教的态度又为他们与佛、道、儒三放的不同关系所左右。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对唐代佛教兴衰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本文拟从考察唐代经济和佛教关系入手,略陈管见,就正大方。一、武德、贞观年间佛教的恢复和沙汰僧尼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隋代已经相当繁兴。据《法苑珠林》记载,当时有寺3985所,度僧尼236300余人;造像110430躯;译经82部。但遭隋末兵乱又一度中衰,“佛寺僧坊,并随灰烬,众僧分散,颠仆沟壑”。以致到唐初“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缁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