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研究考察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公平感知的影响,并探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控制社会比较的方向、不公平程度及有无代价等因素,结果发现,社会比较会影响大学生的公平感知,在向上社会比较条件下,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平等选项;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够调节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公平感知的影响,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在向下社会比较时更愿意选择平等选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平感知,关注自身利益是否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一中,被试被随机要求与学习成绩排名第一或者最后的人相比,然后测量其助人倾向。结果发现,与向上比较组和控制组相比,向下社会比较会提高个体的助人倾向。研究二通过虚构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社会比较,然后测量被试的捐款意愿。结果发现,得知测验成绩比大多数人好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捐款。两个实验共同表明,社会比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个体对弱势群体的同理心所中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大学生自我担当对其亲社会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采用问卷法测查了836名大学生的自我担当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预期自豪情绪和亲社会行为意愿。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担当不仅能直接促进亲社会行为意愿,还能通过自我效能感经预期自豪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意愿,但自我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发现为通过责任感激发和道德情绪培养来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考查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特点, 并探讨亲职压力、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用《亲职压力指标简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中文版)对孤独症、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以及脑瘫5种残疾类型儿童的369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残疾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其各维度在不同残疾儿童类型中差异显著, 孤独症儿童家长在总分及各维度中均最高, 听力残疾儿童家长均最低;(2)亲职压力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生活质量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亲职压力与生活质量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两者的整体相关显著;(4)社会支持在亲职压力和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大学生自我同情量表对普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206名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不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通过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自我同情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智力残疾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为依据,对智力残疾发生率、智力残疾等级、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等现状进行分析。农村组智力残疾率明显高于城市组;三、四级智力残疾比率明显高于一、二级智力残疾比率;智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为遗传性疾病和脑疾病。说明智力残疾的康复任务仍很重,需要社会及政府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7.
张航  冯晓慧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23,(7):1115-1132
以中国14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学生为被试,考察族际通婚子女的民族内隐观、身份认同及二者对外群接触态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族内通婚子女比,族际通婚子女持有的民族本质论观念较低、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不强烈,但对其他民族的外群体态度和交往意愿都更积极,在自我身份范畴化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更倾向于构建归属水平更高的上位身份认同。族际通婚作为高质量的民族接触与交融形式,对推动建立民族互嵌格局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0名残疾人,考察了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沟通的调节。结果发现:(1)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2)自尊的中介作用受沟通的调节,沟通调节了领悟社会支持——自尊——生活满意度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对提高残疾人生活满意度并指导相关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59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大学生小我争面子、大我争面子与社会排斥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小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和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大我争面子与直接排斥感、间接排斥感及整体社会排斥感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小我争面子正向预测社会排斥感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社会排斥感,大我争面子则负向预测社会排斥感的各个维度和总体社会排斥感。方差差异分析发现,相对于低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有更高的小我争面子意识和更低的大我争面子意识,后者体验到的社会排斥感亦较高。研究为在教育过程中帮助难以融入集体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干预方法,对于遭到社会排斥感的学生可引导其为团体(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大我争面子,以减少其在学生群体中体验到的排斥感。最后分析并讨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杨德锋  江霞  宋倩文 《心理学报》2019,51(6):699-713
消费者何时愿意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规避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心理逆反理论, 本文通过3个实验探讨自由威胁对消费者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消费者感知到高自由威胁时, 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意愿较高, 心理逆反发挥中介作用, 叙事和自尊水平对上述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叙事性的信息使得被试因自由威胁所产生的心理逆反降低, 从而对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选择意愿降低。对于高自尊的个体, 在高自由威胁时更愿意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 而对于低自尊的个体, 在高/低自由威胁情况下对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偏好无显著差异。本文探讨了自由威胁对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 丰富了规避群体和品牌选择的研究; 验证了心理逆反在自由威胁与规避群体关联品牌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 深化了心理逆反理论。本文对企业在保留现有客户群的基础上, 如何吸引外群体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疏离"到"参与":老年人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裴晓梅 《学海》2004,1(1):113-120
本文通过对社会学老年领域中人类老龄化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探讨和回顾 ,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良好意愿和缺乏参与机会的矛盾 ,论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促使老年人群融入和参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考察了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对老年人社会互动的影响。预研究以35名老年人为被试,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获得老年人积极与消极元刻板印象形容词。正式研究以140名老年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首先确定老年人元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然后分析发现,当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接受方时:(1)积极元刻板印象正向预测其接受外群体帮助的意愿(包括自主定向帮助和依赖定向帮助),并且接受帮助可引发积极受助体验;(2)消极元刻板印象只正向预测老年人接受外群体自主定向帮助的意愿,且持消极元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受助体验消极。当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发出方时;(3)积极元刻板印象正向预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频率和他们对外群体的施助意愿;(4)消极元刻板印象对施助意愿和社会参与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综上,老年人的积极元刻板印象能促进他们的社会互动,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考察了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对老年人社会互动的影响。预研究以35名老年人为被试,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获得老年人积极与消极元刻板印象形容词。正式研究以140名老年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首先确定老年人元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然后分析发现,当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接受方时:(1)积极元刻板印象正向预测其接受外群体帮助的意愿(包括自主定向帮助和依赖定向帮助),并且接受帮助可引发积极受助体验;(2)消极元刻板印象只正向预测老年人接受外群体自主定向帮助的意愿,且持消极元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受助体验消极。当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发出方时;(3)积极元刻板印象正向预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频率和他们对外群体的施助意愿;(4)消极元刻板印象对施助意愿和社会参与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综上,老年人的积极元刻板印象能促进他们的社会互动,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的权力感与冲动购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菲  朱华伟 《心理学报》2016,(7):880-890
本文探究消费者的权力感对冲动购买的影响。通过3组实验研究发现,权力感影响人们对不同类型产品的冲动购买意愿,其机制在于高(低)权力感的人面对实用品(享乐品)有更高的信息加工流畅性;进一步,当高权力感的人具有享乐目标时,他们反而在享乐品上表现出更高的冲动购买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果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社会,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弱势人群——智障残疾人。他们没有自我生存能力,没有自我监护能力,甚至没有基本辨别能力。他们为数众多,仅在江苏省南京市,这样的人就有三万四千之多。关注社会需求搭建服务平台耶稣说":谁为我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所做的,就是为我做的。"在圣经中耶稣时常邀请人去关注最小的弱者。2005年,南京一位智障人家长找到残联诉说他们的苦恼":我们一天天变老了,我们的智障孩子今后怎么办,谁来照顾她?"智障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者,残疾人中的残疾人。智障人家庭承担着比正常人家庭更多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社会和  相似文献   

16.
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公众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文珺  李强 《应用心理学》2008,14(4):358-364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公众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全国12个省市对1028名普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心理疾病污名社会表征的不同维度分别对公众接近、帮助心理疾病患者的意愿和专业心理求助意愿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公众污名感知在社会表征影响行为意愿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现状叶松庆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一根非常敏感的神经,比社会的一般成员更能体察到时代的变化。时代的变化又促使大学生在传统、习惯影响和现实生活实践的整合中逐渐形成了新的道德素质,并对他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及评价他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疏离感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44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不同手机依赖水平与疏离感差异显著,高手机依赖者的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低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对疏离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现实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手机依赖既直接对疏离感产生影响,又通过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8%;(4)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均具有调节效应,可以缓冲手机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对盲童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娟  张丽芳  李永在 《心理科学》2002,25(4):493-494,505
盲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逐渐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盲童是视力残疾最为严重者。根据我国视力残疾的标准,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大类,但由于习惯上称视力残疾教育为盲教育,其教育对象也就统称为盲童。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现有视力残疾者755万,其中0—14岁的有18.1万人,其中有49.2%为盲童,6—14岁学龄阶段的盲童有7.81万人。在容易产生的心理缺陷中,孤独感是盲童非常典型的心理特点。由于与外界交往较少,容易形成内向性格、自卑心理及消极生活态度,但是国内盲童研究却较少注意盲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对盲童的孤独感缺乏深入的探索。因此,盲童孤独感应该作为心理学界的重要课题加以探讨,这对我国的盲童教育工作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以往关于捐助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现实环境中的捐助行为,以及捐助者自身特点对捐助的影响,网络环境、求助者特征对捐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比较不同信息发布者情境中,网络与现实中捐助的意愿,并确定求助者的身份特征和求助信息特征对网络捐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捐助意愿和捐助金额方面,网络渠道高于现实渠道、熟人发布高于陌生人发布;当求助者与捐助者同为大学生时,捐助者对求助者的理性求助信息比情绪性求助信息有更强的捐助意愿和更多捐助金额。以上结果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水平较高、处理网络信息能力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