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乡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06CGSS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纠纷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土地征用和基层选举纠纷尤为突出,表明城镇化扩张和现代权威的渗透正打破乡村内部的均衡.乡村纠纷解决或秩序构成机制则从乡土性向后乡土性转型,即从礼俗化转向行政化和法制化.乡村社会虽具"强关系"特点,但关系网络对纠纷过程其实影响并不显著,官方正义系统的可接近性高低可能对人们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乡村维吾尔族哲玛提具有扶贫济困、文化传承、文化构建、社会交往、社会控制、纠纷调解等功能,这种基于传统的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调节地方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俊 《学海》2014,(6):54-58
纠纷当事人在纠纷解决方式上的主观选择对于纠纷解决的效率与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影响农民主观选择的主要因素有纠纷的状况、纠纷当事人的状况和纠纷解决方式的成本收益。要实现当前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均衡,即大多数纠纷经由和解与调解解决,行政救济次之,司法救济作为终局性保障,就必须从农民的角度考虑制度的变革以及根本意义上的农村社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论复杂社会的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秩序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必备的条件.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所需要的秩序是不同的.农业社会所拥有的是一种自然秩序,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的历史阶段,社会的复杂化程度迅速提高,自然秩序开始变得不能适应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从而出现了创制秩序.20世纪后期,人类开始了后工业化的进程,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迅速提高,从而对创制秩序提出了挑战.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类需要一种新的秩序,它就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基础上的自觉秩序.自觉秩序也就是合作秩序,既是人的合作行动的结果,也是人的合作行动的保障.对于历史而言,自觉秩序将是人类秩序追求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伦理价值追求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的良性实施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实现和谐安定的重要支撑力量.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村民自治应当依据自治的原则和规范,形成自身的伦理规范与约束机制,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从而最终达到维系乡村伦理秩序和谐之目的.顺利实现村民的自治伦理价值追求与乡村的稳定有序应正视多重现实困境.如,村民与村庄关系的不协调,村民与自由和秩序的冲突矛盾存在,最后导致村庄无法达到自由和秩序的统一.超越村民自治伦理价值追求困境的根本路径,在于从发展集体经济、依从基层法治、均衡分配利益、加快村民教育四个层面最终达到村民与村庄、自由与秩序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实现四者的彼此结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6.
1984年3月,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十位退休农民成立了“道德委员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干部作风,调解家庭内部纠纷,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包括调节农村集市上的买主和卖主的纠纷,检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将社会生活区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私人生活三大领域,因而也就可以将社会生活秩序区分为公共生活秩序、职业生活秩序和私人生活秩序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及居民行动策略的法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益龙 《学海》2013,(5):79-87
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居民遭遇污染随之增多,由此引起了较多环境纠纷。水、空气和噪音污染,以及空气、水和垃圾分别是农村和城镇居民所感知的突出环境问题;经验调查发现,更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诉诸第三方权威来解决环境纠纷,显现出"上层化"而非"金字塔"形态;而应对公域环境问题,居民的行动则趋向于"消极化"。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力量以及对于区域而异的纠纷性质对遭遇环境纠纷者的行动策略选择产生影响。个人和家庭社会经济力量的增强会降低对污染的容忍度,同时也提高对第三方权威解决问题的信心。在不同地区,环境纠纷性质从偶发事件向较普遍社会问题的转变,人们的行动策略也会从自行解决走向"上层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造成我国医患矛盾日益尖锐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基于社会文化比较视角,从医疗秩序、医疗职业道德规范、诊疗出发点、行业自律性、医学模式五个层面进行中西对比,对引发我国医患矛盾冲突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为我国政府制定医疗体制改革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郭星华 《学海》2001,(1):116-119
"秩序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一种深层心理状态,即使在当代中国的年轻一代里也是存在的."秩序情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进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对社会转型的速度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此外,虽然儒家思想与传统伦理道德仍然是主流,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这种格局既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又是社会进一步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陆续出现了邪教组织。它们的存在及其活动严重危害了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了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秩序,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邪教是一种特殊的越轨亚文化。这种文化在农村滋生、蔓延以及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无神论》2021,(1):22-27
在农村进行无神论教育是提升农民科学素养,防范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向农村渗透的重要举措,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通过多种方式对C市部分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无神论教育总体情况较好,教育效果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基层政府重视与否密切相关,但仍存在经济社会基础相对滞后、部分基层政府不作为、基层民主建设乏力、农村宗教秩序失序、科学文化教育落后等困境。  相似文献   

13.
医务社会工作基本职能包括: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为病人及家属提供社会心理服务;沟通医患关系.调解医患纠纷等.其工作应该在社区、小组和个人等不同层面通过政府在岗位编制、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社会的认同和理解,医疗行业的认可和试点,结合国情,发挥其调解医患纠纷、改善医惠关系、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环节。打破原有庸俗文化桎梏,重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基层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建立农村社会新秩序。将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相融合,在创新特色、保留记忆的视角下为提升农村精神文化环境,传承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吴军辉 《学海》2007,(3):183-187
通过对民事诉讼目的论发展过程的分析,厘清了目的论的主流为当事人权利保护说、法律秩序维护说、纠纷解决说之争。在追问民事诉讼目的论的阶段性和地域性问题后,表明民事诉讼的目的具有跨越历史与地域的特性。分析民事诉讼的起源及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可以证明解决纠纷仍然是最恰当的民事诉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秩序归根到底是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它需要人们的普遍执行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广泛的社会问题,它与文化、道德、法律、政治等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秩序的冲突、整合.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成因,特别是年轻医生面临的人文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以及患方存在的社会矛盾、健康素养和潜在隐患.探讨纠纷的防范机制,提出有效沟通的步骤、方法和可能使用的沟通策略.防范医患纠纷,需认识自身不足,提高专业及人文知识,确实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德”服患(者),让医疗回到本源.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5,(6):57-60
农村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对原有农村的治理体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农民利益调整和再分配导致的利益纠纷在近年农村群体性事件表现明显。由于触发诱因不同,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也不同。而农村群体性事件触发的原因往往是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前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体性事件,采取多种措施逐步消解影响农村稳定发展的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宗教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人群心理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同时也会折射到宗教领域,并通过各种宗教现象和宗教行为表现出来。如何正确认识城市化进程中的宗教,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妥善处理好涉及宗教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矛盾纠纷,对于完善城市功能、维护城市稳定、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宗教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一般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人口逐步由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由居住在农村占多数逐步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占多数、该国由农…  相似文献   

20.
民间法存在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民间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公平正义观念与追求自由是民间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民间法生命力的灵魂.国家法的局限性给民间法留下了极大的生存空间,得以弥补国家法的不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民问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独立性和各种具体的社会条件都是民间法产生、存在的社会基础条件.作为一种自生自发秩序,民间法既形成了一系列规则,还形成了一定的民间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