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顾炎武论考》──承前启后之作舒翼明清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战火频繁、生产萎缩、生灵涂炭的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领域群星璀灿、人才辈出的时期。这一社会矛盾现象,在许多人心灵深处刻上了烙印,遁世厌世与经世救世思想不断碰撞,有的沉沦了,有的动摇了,而一...  相似文献   

2.
书讯     
正《马衍集》,(清)马衍撰,赵广明、梁恒豪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马衍是明清之际重要思想家程智的及门弟子和学术思想传人,生活、问学于明末清初,本书即为清抄孤本《马磐庄语录》的影印本,是研究程智学派及明清易代之际思想学术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伊斯兰教派、门宦为何大多创建于明清之际的河州,除受苏菲教派的影响外,明清之际河州基层社区的一系列变革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里甲制的革除、土司势力的削弱和穆斯林掌教参与穆斯林基层社区管理。这些变革对于河州穆斯林社会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则体现在:1.新的穆斯林基层社区的建立,为河州穆斯林的交往铲除了藩篱。2.穆斯林掌教参与基层社区管理,使得河州穆斯林社区出现了半职业化的管理阶层,河州穆斯林掌教的地位因此大幅提升。3.明清之际河州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催生了河州穆斯林知识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前期的剧坛上,生逢明清易代之世的一批作家难以摆脱改朝换代的兴亡感慨和人生失意的怆凉心境相交错缠绕的遗民情结。他们回首大明帝国一旦灰飞烟灭引起的巨大震惊,痛定思痛,长歌当哭,以创作传奇宣泄郁积心头的惆怅和苦闷,寄托故国的忧思、历史兴亡的慨叹,组成一支“哀以思”的“亡国之音”。《长生殿》是这支哀曲中最为悲怆的音符。“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长生殿》第三十九出)李、杨情缘终归梦幻,社会历史人生不也如此?洪升在这部剧作中对男女之情唱出的挽歌,对民族兴亡发出的咏叹,不仅昭示了明清易代之…  相似文献   

5.
明末大儒黄道周对管仲极为关注,他肯定管仲的才能,批评其功利之心,但又推崇其事功,对管仲的接受呈现出复杂的面相。迨至南明,黄道周的师友弟子称其为“江左夷吾”,希望他能像管仲一样一匡天下,拯救国运。黄道周对管仲的评价、接受依违于仁义与功利之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清易代之际这一“天崩地解”的特定历史情境下,富于道义感的士人的焦虑及义利观念之嬗变;而他对管子的接受与评价,也因此成为管子学史上一个颇为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明清易代后,明朝士大夫发生了身份转换,成为明遗民.明遗民忠于故国,但生活在新朝,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他们有着严重的生与死的伦理困境.这表现在,他们一致认为殉国尽忠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伦理责任,殉国“尽忠”就可以“心安理得”,但自己却在新朝继续生存;明遗民强调自己继续生存是出于尽孝等现实需要,但他们又以生为耻,有深深的道德愧疚感.  相似文献   

7.
关于利玛窦衣儒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西儒"形象的确立始于利玛窦的脱下僧袍改穿儒服。本文于众说纷纭之中考证了这一举措开始的时间与地点,并且论证,这一策略手段的实现,关键并不像以往中外论者所关注的是耶稣总会及教廷的批准与否,而在于明末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的是否认可。利玛窦自身的学术素养,对中国文化的钻研和明朝社会对不同阶层服饰的具体规定是传教士得以穿戴儒服儒冠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明清嬗代之际是一个风云多变、社会动荡、群雄崛起、英才辈出的时代。学术界亦是五星(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朱之瑜)聚奎,竞放异彩。然而,建国40年来,研究顾、黄者益之,探索方、王者有之,惟朱之瑜似显冷落。由李甦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一书,打破了这一冷落局面。这是大陆学者研究朱之瑜的第一部学术著作。综览全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观念的革新。作者把对朱之瑜思想的剖析,置于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大背景之中,这就突出了朱之瑜之所以为“畸儒”的历史根源及其实学思想的社会价值。综观当前学术界对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称谓,有种种说法:或曰经世致用之学,或曰社会启蒙思潮,或曰批判性总结思潮,或曰社会革新之学。凡此种种,都对这一思潮的性质、特点、趋向,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而作者是通  相似文献   

9.
天人关系是儒家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先秦开始,辩析天人即构成了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而由此形成的人文传统则绵绵不绝。明清之际,以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为背景,天人之辩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于儒家价值体系的各个侧面。当然,时代的变迁使明清之际诸儒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又对天人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后者从一个视角展示了明清之际儒家价值体系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晋商是明清之际中国境内最大的商帮之一 ,它的兴起与商业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晋商商业道德的内涵 ,不仅是晋商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可以为当代商业道德的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起宋明理学走向衰败。明王朝的式微,使得时贤及亡臣遗民们在痛苦的反思中认识到:明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宋明理学的空疏、迂腐,“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所以他们抨击理学,要求“由虚迫实”。与此同时,明清时期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促进了明清实学的产生。明清实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明清时代特别是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异乎寻常的繁荣。这种繁荣的主题和历史演讲的探究。构成了近年来明清实学研究的大致格局,本文拟就这些研究作一描述: 关于思潮的命名由于明清思潮既是地主阶级和市民阶层对于正统理学的反叛,又是古典科学复兴和“西学东渐”的产儿。因此具有广泛的包含性和丰富的层次性。由于不同学者不同的视野和立足  相似文献   

12.
"吴门画派"以其人数众多、影响力大而著称于世,其画风基本影响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的主要格局,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沈周是明朝中后期的艺术巨匠,是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家庭环境对沈周的艺术成长之路起了重大影响。在临摹古人之法的基础上,展现出感性美与理性美相结合,主观性高于客观性的绘画思想。其花鸟画的风格对后世甚至是现代画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化学理论认为:在文化的发展中,文化不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联系和作用以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而且其自身内部亦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也是形成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文化自身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中,有一条起着支配作用的重要规律,这就是...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的思想,横亘在传统和近代的交界处。因此,讨论明清之际思想的性质,是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如何从传统迈向近代的重要课题。本文摄取了明清之际思想的一个侧面——“由数达理”思维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夭折,由此来具体地剖析明清之际思想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其贡献涉及哲学、经学、地理、音韵、医药、博物、中西文化会通等方面,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但由于方以智坚持"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故在清代殃及其著作以致难以问世,导致其学说在当世不能流传。为了公正客观地审视明清之际思想史以及中国哲学思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之中,其文化也是相互影响的。伊斯兰文化自一千三百年前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进入了这个以汉文化为主的国度。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特有的属性,儒伊文化的结合,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特征,从明清时期伊斯兰大师刘介廉等人的著作中颇能反映这一现象。民国时期众多伊斯兰期刊如  相似文献   

17.
明朝中期,儒释道三教合一已是大势所趋。王世贞的佛学思想是在与儒道思想的多元共生中形成的,具体表现出儒佛互补、无住顺任、清净少欲、宗门共存的特点。王世贞的佛学思想,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明代士大夫受佛教浸润影响,由社会政治转向个体人生、由修齐治平转向自适愉悦的思想变化。深度阐释王世贞佛学思想的特点,不仅能凸显儒释道三家对其的影响,也可以王世贞为个案探究明代中后期士人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陆月宏 《学海》2014,(6):183-187
明清易代之际,经世之学逐渐兴起。当反清复明的希望逐渐破灭之时,顾炎武还能矢志以求的,就是返归儒家经典与以经世致用为方向重建道统。通过实地考察与大量研读经史方志之后,顾炎武开创了经世实学。顾炎武认为,通经可以明道,经术可以经世,倡导君子为学以明道救世。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治音韵学,为的是以音通经和以音明史,然后经史并重,以修己和治人救世,因而在经学、史学、音韵学等诸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被赞颂为"通儒",其学问被称颂为"通儒之学"。  相似文献   

19.
明朝万历年间,阳明学弊端日显。尤其是一些王学末流,利用王阳明“四句教”之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理论,谈空说玄,甚至大张禅风。顾宪成、高攀龙等有识之士月对他们这种空谈心性而不务实学的风气极为不满。于是双方发生了一场“道性善”与心体“无善无恶”说的公开论辩。作者认为,这场论辩从形式上看虽说是理学内部的一场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辩,但实际上却是明末社会危机深重的产物。是一场倡导实学还是崇尚空谈的论争。这场论辩无疑为明清之际的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的高涨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20.
禅宗对中国文人画艺术美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其在唐宋之际勃兴,在明清时期禅学书画论大放异彩——除了整体风格追求境界的超然、韵味之美外,其不拘一格的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禅学意义上的"怪美"。这一"怪美"的审美趣味彰显独立个性,不为俗世牵绊,以世事为背景,承袭陶渊明、竹林七贤等魏晋以来的"怪才"而另有独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