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与教化     
本文通过复活教化概念探讨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潜能,为此提出一种既强调教化的社会特性又强调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表达的作用的解释。教化是一个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关系对见识的产生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被描述为形象,它们在表达、传播和商讨文化价值观中起着中介和参照点的作用。在对这一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分析与其关于启蒙的论述结合起来解读,突显了审美判断的社会和政治特性。洪堡关于教化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起点。作者用两个当代艺术过程的例子来表明艺术在我们时代的教育和政治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形而上学,主要解释了道德的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原理,它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儒学的构成中,道德问题是贯穿其整个学说的主线,自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论述.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宋明时期的发展,直至近现代的完善,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理论生成了自身独具的结构范式.它通过对非感性世界的追问,为人们的道德生活与意义世界提供了源于生命内在自我领悟的终极关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评价、道德规范、道德序列以及道德修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从教学、教材的角度认为《诗》不仅应当让人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让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但孔子这种强调诗的教育作用的思想被后世文人加以引申阐发,成为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儒家诗教原则得以确立有一个过程,这既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儒家文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为实现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历代文人探寻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并付诸于创作实践。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江户时代,日本朱子学大盛。朱子学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对当时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儒学理论由政治思想向伦理思想层面渗透拓展,对江户时代文学的平民化倾向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文学理论出现了教化特征和世俗化特点,文学艺术创作从样式到内容的平民化特点也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是阿多诺哲学运思的主要方法,它并非是单纯立足于第三人称的社会观察者,也包含了第一人称的参与者与批判者。因此,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中可以发展出一种形塑批判性主体的理论,此视角印证了阿多诺为何在奥斯维辛之后重返德国,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诉诸一种"通向成熟的教育"(Erziehung zur Mündigkeit),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再启蒙。通向成熟的教育继承了"教化"传统的"自主性"内核,更将主体与普遍性文化、习俗置入一种动态的力量博弈之中,既包括抵抗也包括对真正规范性理想的揭示,由此呈现的以自我追问、自我理解为核心的主体理论,为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我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抽象出了人性概念.人性是目的与智慧的统一,是运用自身智慧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文学批评的实质,是到文学作品中去发现某一人性——如果作品中有这样的人性存在的话.一旦发现了这样的人性,文学批评的实质性工作就已经完成了.我把包含了这样的人性概念的作品称为文学杰作.文学杰作是人性自我实现(即运用自身智慧去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它从根本上与诗人的人格无关,与诗人的学识和艺术素养无关.这样的说法是神秘主义的,却不一定是荒谬的.那些看起来远离了神秘主义的文学理论,只要被运用于文学批评,就容易暴露出自己只能隔靴搔痒的面目.柏拉图和荣格的文学理论倒是神秘主义的,但他们的理论却只是针对创作的,并不是分析文学作品的工具.神秘主义的人性概念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有文学批评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西方文论研究中心,主要将视角集中在作家、作品等文学要素,或重视作家的权威性,或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关于读者阅读的研究则往往排除在文学理论之外。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论逐渐将读者及文本阅读引入文学理论研究中,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的阅读观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理论变革的重要催化剂。文学四要素中的读者自此超越作者、作品等要素成为文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本文将从读者阅读论的角度对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文本阅读特征比较;对作者与读者关系态度的比较;阅读视野意识形态性分析三个方面,重点分析读者阅读理论体系中: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陶源 《美与时代》2014,(7):30-30
接受美学虽是一种文学理论,但它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在礼服中也存在着接受问题,并且同文学文本一样,离开了接受,毫无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1.解释学与教化康德学派企图使一切知识主张都可以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即成为可以公度的。这大大束缚了我们今天关于什么才是哲学家的观念,以致难于设想一种没有认识论的哲学。更常见的是,如果任何一项活动与知识无关——如果它在某种意义上不是什么关于知识的理论,或者获取知识的方法,或者起码是可在其中发现某些至为重要的知识的暗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文学理论逐步与大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其学科形态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得以显现,并形成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但为学科而生产教材,用教材彰显学科知识,这种做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1)使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对象分离,并加大文学理论空泛与脱离实际的感觉,造成接受困难;(2)导致文学理论学科知识板滞,难于实现理论创新.从教材建设角度考虑,应形成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分而治之的观念.针对文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思维相结合的学科特质和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知识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方法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思维型文学理论为主.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将自己的哲学称为科学。只有通过考察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之间的差异,明确它所承担的任务、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它的活动领域,黑格尔的科学概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它是关于本质的科学,不仅是诸门特殊科学到达自我理解与奠基的前提,也是诸门特殊科学确证自身的真理性与可理解性的保证。这一承担着传统形而上学之使命的哲学的科学是关于纯粹概念自身之科学,是在哲学之中得到把握的存在者之存在的整体,是达到了自身概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和社会个体的实质表现为精神的展开,世界历史即是一个摆脱偶然性达到普遍性的教化的历史,个体成长则是一个消除自身特异性接受必然性的灵魂的改造过程.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将教育视为个体灵魂的改造活动,而将教化看成是自我意识即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环节,教育本质上是伦理世界的事情,教育在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实现其伦理性.  相似文献   

13.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教化对人格塑造和社会安定的实践意义。与其心学旨趣相仿,象山更为强调的是教化的主体性。象山把教化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教化,认为教化的关键就在于“正人心”,恢复“本心”,社会教化不过是自我教化向外推衍的结果。尽管通过讲明与践履,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于道”,但它又有着民众社会教化和士君子自我教化的分野,正是在这讲明与践履、民与士、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的张力中,象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化理论与实践。象山坚信,人的普遍本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因此,同西方教化理论相比,象山先生的自我教化理论通过向内在自我回归以实现人的普遍性的提升,从而达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认同而非异化,这一睿见卓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最初是一个总体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成为指称社会上层建筑的专门概念。意识形态包括一般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两部分,后者在社会思想中占支配地位。政治意识形态容易导致极权与对抗,"意识形态终结论"正是针对它而发。文学活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文学作品可以承载或消解意识形态,但它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为思想形态的存在,可以履行意识形态职能,有时会直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启蒙是近代西方最宏大、最深刻的文化主题,它引领、建构了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并渗透于西方的社会制度之中,成为当代最为显著的文化标志之一。正因为此,启蒙倍受现代思想的严厉追问和认真反思。在西方思想史的视域中透视启蒙的现代困境,可以发现,启蒙的危机不只出现在当下的现代性生活之中:早在启蒙之初,启蒙的内部就已埋下了产生危机的根脉,康德黑格尔对启蒙的不同理解已经意味着启蒙日后的困苦和危机。对康德黑格尔启蒙观的差异进行描述和批判,也许能为当下思想界准确而深入地领悟、评价启蒙的现代性内涵和启蒙的历史命运,提供一种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6.
姚大志 《哲学动态》2023,(4):93-101+129
与自由、平等、法治和民主等观念相比,正义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观念。正义观念之所以难以把握,乃因为它是形式的,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想弄清楚“正义意味着什么”,就需要对它加以进一步追问。从历史上说,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即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从逻辑上说,也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它们是“什么的正义”“什么是正义”和“谁的正义”。历史与逻辑的追问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对正义的追问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前现代的追问:什么的正义”“现代的追问:什么是正义”以及“后现代的追问:谁的正义”。正义不仅是形式的,也是程序性的。正义的形式性和程序性表明,正义的实质性内容是由政治价值赋予的。  相似文献   

17.
反启蒙运动的启蒙——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的本质是用知识来取代意见,它最终落实为以知识的探寻为根本目的的生活。而启蒙运动的本质则是把启蒙的精神运用于社会改造的过程中,这包括"启蒙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启蒙化"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启蒙与政治的完美结合。但是贯彻到底的启蒙运动一定会走向自我瓦解的终点,因为启蒙对于启蒙运动的反思恰恰必须成为真正的启蒙的第一主题,也就是反思启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宋代道学兴起,朱子集其大成,重新解释《四书》,发明《四书》义理以启发德性,同时又面对五经中的礼乐思想。从教化的角度看朱子的政治哲学,对不同对象有不同的教化方式。在教化帝王方面,朱子的"帝王之学"旨在启发帝王的德性,以复兴致君于尧舜的儒家理想;在教化士大夫方面,朱子重新解释《四书》,探求修德成圣之路,以此塑造一个儒士的知识共同体;在教化庶民方面,朱子并不认为要对每一个人进行德性启蒙,而是通过对五经礼制的损益,设立家礼、乡约,以教化一般百姓。  相似文献   

19.
身体与诗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沉重的实有,一个导向飞跃的灵魂。而王晓华教授在《身体诗学》这部理论专著中,不但将二者联系起来,而且力图使文学理论建构回到身体和生活世界。从时代语境的角度看,这种尝试无疑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为身体在文学、艺术、批评中的主体性正名,也为人类艺术的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开启序幕。  相似文献   

20.
《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盖伦医学生理学方面的代表作.盖伦医学思想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古代医学史的意义上,还体现在古典文教传统的意义上.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3.2.6-3.2.13的解凌,把古希腊罗马医学放回到它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文化背景中,展现对身体的认识和治疗在灵魂教化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