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两文着重探讨了普氏提出的PrP这一术语本身存在的矛盾。本文则进一步展开这一讨论,并涉及他的术语体系在学术界造成的混乱,prion和它派生出来的其它术语的矛盾以及对该术语体系改造的设想。1 PrP在学术界造成的混乱由于上述两文所揭示的PrP含义的混乱...  相似文献   

2.
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际整合研究”是港台和海外华人学者常用的一个术语,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跨学科研究”。成中英、傅伟勋是知名的海外中国文化学者,对于他们的文化观,人们较为熟悉,而对他们的跨学科观,大家了解甚少。这里,我们对傅伟勋的“科际整合哲学”和成中英的“科际整合方法”做一扼要评析。一、傅伟勋科际整合哲学评析傅伟勋明确提出了“科际整合哲学”(PhilosophyofInterdisciplinaryStudies)的思想。他认为,从现代哲学的观点考察,科际整合可以说是一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理念探索运动,他称…  相似文献   

3.
关键在于能否哲学地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黑格尔以来,“中国有没有哲学”就一直成为一个问题。这有两个意思:第一,被黑格尔所批评的、径把传播于欧洲的“中国伦理宗教”或“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的某种学问当作“哲学”看待的做法,其本身需要作出一种论证,也就是说,黑格尔实际上暗示了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与肯定应该是具体的理解与肯定,把“我者”的成分想当然地当作“我者”与“他者”共质的内容,很可能忽略了对文化相异性的基本尊重;但是,第二,当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体系中,“哲学”相当于文化和文明的灵魂,他否认中国有一种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即指中国文明不具…  相似文献   

4.
在批判林彪、“四人帮”的种种谬论时,连累而受到误解,因此也可以说受到某种伤害的,恐怕莫过于“一分为二”这个观点了。有人说,林彪、“四人帮”的分裂活动和整人哲学,同“一分为二”的观点有关,并因此断定它是片面的;也有人说,“一分为二”是极“左”路线的哲学基础。诸如此类的看法,甚至在一部分哲学工作者中间也有流传。批判“四人帮”对“一  相似文献   

5.
1 “唯蛋白说”缺乏一个严谨的定义正如上文所述,我们提不出“唯蛋白说”最初的提出者是谁,也没有看到对该说的科学的定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没有看到过普鲁西纳本人使用过这样的词。至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医学诺贝尔大会(是最终表决获奖者的机构,实际上也是瑞典卡洛林医学院的最高学术机构———教授团)在公布获奖通告的时候,也只提到“感染性蛋白子”,从未使用过“唯蛋白说”。普鲁西纳直到1996年12月的综述中还只把“感染蛋白子”(prion)当作一个概念(concept),在这一点上还…  相似文献   

6.
解构批评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构批评的基本特征杨大春大致说来,英文Deconstruction一词包摄了我们所说的“解构批评”的基本含义。国外的研究者都习惯于用该词来指称德里达和耶鲁学派的学说,有时,他们也认可DeconstructiveCriticism“解构批评”这一表达。...  相似文献   

7.
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以西律中”,主张中国走西方的路;二是“以中释中”,主张中国走传统的老路;三是姓社姓资、两军对垒,主张走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四是走综合创新的路。前三种路径都是形而上学的,尽管在某一阶段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选择路径,只有综合创新才是符合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路径选择。对综合创新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工作,“马魂、中体、西用”论对于进一步阐述综合创新理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哲学”在鲁汶大学是很重要的一门课:新生入学,都要求选修一门“哲学概论”。尽管名为“概论”,但这门课事实上将所有非西方文化的内容都排除在外。虽然这门课并没有被称为“西方”哲学概论,但人们很自然地认为哲学就是西方的东西。因为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无须任何进一步的解释。然而毋庸置疑,中国是从完全不同的预设出发的:许多大学的哲学系都有一个分科,主要研究中国哲学,类似于那些讲授西方哲学甚至讲授印度哲学的分科。没有一个中国的大学仅仅讲授中国哲学而不讲授其他哲学,更不必说在“哲学概论”的名称之下了。这种情况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9.
主持寄语 从来在家而学佛之人,依我看似有两途:一是由烦恼中学,一是从慈悲上学——请注意,这里并非谈学佛修行次第,而只是说的最简单最表象的某种现实情景:前一种人始终紧捏着功利的追求在手上,虽然也发心,也行善(这当然已很不错了),但终因境界不高,其烦恼也就始终如影相随,紧跟着他心中那一点功利——可以概括为“观音有相,而慈悲无相”。后一种学佛之法,正如本文作者所表述的真正属于观音才有的那种精神——“法身无相,慈悲为相”,与前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是一种没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0.
事奉     
单信 《天风》1994,(10)
在英文圣经修订标准本(RSV)中,“事奉”一词译作“崇拜”,有时又译作“服事”。这说明“事奉”就是敬拜服事神(“事”有时也写成“侍”)。 “事奉”既然是一种敬拜,那么他服事的对象应该是专一的,圣经从来没有说要“事奉人”。相反,耶稣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太4:10),又说:“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  相似文献   

11.
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述评潘德荣诠释学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再次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向着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蔓延开来,一批海外华裔学者首先对此作出了反应。他们或是发掘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特征,或是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重建诠释学,成绩斐然。近来,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始探索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问题。凡此种种,拉开了诠释学的中国化研究之序幕。中国思维传统中的诠释特征美国天普大学教授傅伟勋先生认为,中国的经学注疏有类似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特征。他指出,“以儒道佛三家为主的中国思想史乃是一部我所云创造的解释学史(ahistoryofcreativehermeneutics),譬如儒家与大乘佛教的思想发展,可以说是分别对于早期儒家的原先观念(如仁义礼智,天命天道)与原始佛教的根本理法(如法印、四谛、缘起等)所作‘解释再解释,建构再建构’的思维理论发展史。””他通过对老庄、郭象与禅宗的比较研究,凸显了中国禅道哲理中隐含的诠释传统产出于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体认,傅先生创立了“创造的解释学”。创造的解释学共分五个步骤:()“原作者(或原思想家)实际上说了什么?”(2)“原作者真正意味什么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的薛真同志写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分歧》一文,其中有些问题,想和薛真同志探讨一下。 究竟怎样理解“合二而一”,怎样理解“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关系等问题,从今年以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这是哲学战线上多年来没有过的新气象,打破了禁区,解放了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关系等问题,是一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仅可以看出彼此观念的异同,也可以认识老学先于孔学的顺序,以纠正一般哲学史上孔先老后的错误倒置。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他还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这里,黑格尔似乎隐  相似文献   

14.
虽然人们通常将科学(science,Wissenschaft)二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三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humanities,德语中称为Geisteswissenschaften[精神科学]),但是,在以自然科学为一方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一方这两种知识形式之间存在的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在近代初期,这两种知识形式还未加区分,即使加以区分也被看成是共同探索世俗真理的同盟,那么,至少到了十九世纪初期,这两个领域的分化已经失去了原来作为两个“独立而平等的”知识领域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15.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儿在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为他引入了“思 (考 )”这一概念 ,并使它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 ,从而开创并形成了认识论的研究。他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他的名言“Cogito ,ergosum”。这句话的英译是“Ithink ,thereforeIam” ,德译是“Ichdenke ,deshalbichbin” ,而汉译一般是“我思故我在”。按照我的理解 ,笛卡儿的这句话 ,英译和德译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汉译却有问题。它的正确翻译应该是 :“我思故我是”。在本文中 ,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①一笛卡儿从怀…  相似文献   

16.
康德既没有在他的道德哲学中,也没有在他的《人本学》中,“提出过一种详细的理性的行为哲学”,这是近现代有关康德的文献一向感到遗憾的事情。放在我们面前的F.考尔巴赫的这本全面解释康德的书的标题,却一下子就使我们感到不胜惊讶,因为它谈的竟完全是康德哲学中的“行为原则”问题。多年来他发表了一大批论康德哲学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不但证明了他是最杰出的康德解释者之一,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最坚持己见的人。当然他也知道,康德本人“并没有很明显地使行动的概念成为他的哲学的论题”。然而康德哲学的“论述”却贯穿着“能交织出一种行为理论的线索”;他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17.
1 Prion的提出1982年4月普氏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的感染性蛋白粒子可引起羊瘙痒病》的论文(Science,1982,9April)。在该文中第141页上他写道:“我们提出了‘prion’(发音为pree-on)这个术语来代替诸如‘不一般的病毒’(本文作者注:矛头显然是冲着197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Gajdusek。直到1991年Gajdusek仍在EurJEpidemiol,Sep;7(5):567~577上发表论文,把库鲁病-CJD-GSS-羊瘙痒病-BSE这一系列…  相似文献   

18.
丹麦作家、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作品自从被广泛地翻译为欧洲其他语言之后 ,即被视为开启了 2 0世纪的存在哲学。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克尔凯郭尔并不是专业化的、学院派的哲学家 ,他对“做学问”深恶痛绝 ,常常对那些以研究他人思想为谋生手段的学者教授们加以讽刺挖苦 ,在著述时亦没有恪守哲学写作的规范 ,并有意制造了一些为哲学学者们所不熟悉的手法 ,比如化名和假名 ,反讽和戏仿等。可以说 ,克尔凯郭尔对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充满了敌意 ,当阐述自己关于“实存” (Existents;Tilv relse) ① 的思想时也没有为之贴上“…  相似文献   

19.
众说纷纭话1997年诺贝尔医学奖(待续)(二)起步艰难的普鲁西纳禹宽平傅杰青一、首先遭到攻击的也是这个新术语在前文中我们阐述了普氏提出新术语“感染性蛋白子”(prion)的学术贡献。其实在他获诺奖前10年,他遭受学术上反对派攻击最激烈的内容之一,也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理学家找到了一条到达天主的坦途,是前人所不曾揭示过的。这条路看似十分隐微,其实,一经理学家阐述,这竟是一条康庄大道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开理学之先河,“他在哲学上继承《易传》和道学家(老、庄)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形成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原因。”(《哲学辞典·周敦颐》) “无极”,是说天主的性体没有限度;“太极”,是说天主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天主,群山尚未形成,宇宙尚未出现,你就是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