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荣辱思想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荣辱观的理论和实践,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者,特别是儒家思想家认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即所谓“知耻”,无论是对治国还是育人,无论是对改善社会风气,还是提高人的品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他们指出,“知耻”是“立人之大节”,培养人的知耻心是“治教之大端”,而耻感教育则是“治世之大端”。中国古代学者还强调,社会上层人士具有“知耻”之心,对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是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儒家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炎国 《哲学动态》2006,39(6):32-35
荣辱观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于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光荣通常用以指称有益的、值得褒奖的人和事,耻辱通常用以指称有害的、需要贬斥的人和事。因此,荣辱观实质上也是一种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光荣标示肯定的道德评价,即被指认为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具有正价值;耻辱标示否定的道德评价,即被指认为对于个人、民族、社会具有负价值。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1]在存在利益差别和对立的社会中,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归根到底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为基础和出发…  相似文献   

3.
李健 《道德与文明》2008,1(1):104-108
企业荣辱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人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并用以指导实践行为的一系列荣辱观念的总和.企业荣辱观的核心内容是"以履行社会责任为荣,以背离社会责任为耻",树立企业荣辱观需要心理、舆论和教育这些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守住底线     
很多人都有自己行为的底线,尽管因为生存环境的不同,底线并有差异,但不外乎“珍惜前程、珍惜家庭”,这是最普遍的底线。说白了,这根底线就是知耻之心,朱熹说过“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5.
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善社会风气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愈益泛滥的不良社会风气表明,荣耻不辨,耻感消解已成群体性的现象,出现了一种“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激发和培育“耻感”。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耻感,培育公民的自尊心,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先知穆罕默德圣人说:“伊玛尼有七十几个枝杈,最高贵的就是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最起码的是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知耻也属于伊玛尼的一个枝杈”。圣训中明确将“知耻”作为信仰的一部分。所谓“知耻”就是“知道耻辱,就是要求信仰者能够辨明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要求信仰者有一个是非观念。所以说,知“荣辱”是作为穆斯林最起码的为人标准。伊斯兰教荣辱观作为穆斯林必须谨遵不悖,那么,当前社会中所提倡的荣辱观是什么呢?穆斯林应该怎样认识呢?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相似文献   

7.
邓子美 《法音》2006,(10):21-24,25,26
一、耻感与佛教荣辱观不论在古代中国、印度,还是欧洲,耻感的生成都以人从其他生命形态中分离出来,并对此有了自觉认识而发端。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1]即人的耻辱感源于道德上的向善开导,习俗制度上的划一规范,由此人有了耻辱感才能自律。孟子更自觉地发掘其根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者乃禽兽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2]荀子则有论《荣辱》的专文,明清之际的大儒顾炎武更从当时与后世“人相食”,乃至衣冠禽兽“食人”的现实中,由反思而抉择出“行己有耻”自觉的个人行为准则,“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处、往来…  相似文献   

8.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评价。自己也常常评价别人或作出自我评价。一个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辱,如何评价荣辱,就构成了他的荣辱观。荣誉和耻辱是伦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所谓荣誉,就是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正确行为所作出的公认与褒奖的社会评价和主观意向。所谓耻辱,就是对人们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的错误行为所作出的否定与贬斥的社会评价和主观意向。可见,荣誉和耻辱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从客观方面说,荣誉是社会对一个人履行义务,并作出贡献的赞赏和评价;耻辱是社会对一个人不履行义务或进而形成危害的行为的谴责和评价。从主观方面看,荣誉和耻辱是人们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进取心的表现,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褒奖、赞扬时,自己就感到光荣;当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唾弃时,自己就感到羞辱。人们这种对荣誉和耻辱的主观意向,  相似文献   

9.
儒家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荣辱观教育统领道德教育,以道德教育统领人才培养,这是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和社会治理思想的精华。传统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无非有二:一在知耻,二在求荣。儒家一贯认为,不知耻无以为人,不求荣无以为尊。因而主张荣耻对立,泾渭分明,荣荣耻耻,礼义立人。以知耻教育来推进义理教育,以义理教育来保障道德秩序,以道德秩序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正是儒家认定荣辱观教育为“治教之大端”的基本思路。认真分析儒家传统荣辱观,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定慧所得…     
先说念头。《百法直解》云:“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是在说明我们所学习过的事物,经历过的境界,在心识中有深刻印象,清楚不忘称为“念”。“念”也有好坏,例如听闻佛法心生正念,听闻邪法则心生妄念。全心全意念佛,心无旁骛,虽欲起妄,力不暇及,如此念佛功夫,谓之“弥陀大定”皆由正念收摄心神而生。 “念”的种类有:观念、口念、心念。粱观念,即观想佛体、佛法等;衾口念,即以口称佛之名号,又作称名念佛;袃心念,为口念之对称,即以心想念佛菩萨  相似文献   

11.
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无耻”作为严厉的道德谴责用语,很可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我们的书面及日常用语中,就有大量与耻字有关的词汇,如可耻、不耻、有耻、知耻、雪耻、羞耻、耻辱、耻笑,等等。如果联系到与耻字几乎同义的羞与辱等用词的广泛使用程度,就知羞耻观(或耻辱观)在我们的道德观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①有些社会学家把传统中国称作“耻感社会”(shame society)。但与仁、义、礼、智、信等德性范畴相比,耻并没有得到现代哲学家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它不仅触及人类身-心互动的情感经验,也牵涉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与其他德目同样丰富复杂。一、道德…  相似文献   

12.
在“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市场经济社会人际关系会不会“以利相交 ,利尽而疏”?一个人究竟还能不能交上一些超越利益关系的真朋友 ?换句话说 ,还有没有不“以利相交”的朋友 ?如果这里的“利”仅指钱、财、商品、机会等物质利益 ,那回答是“能”;如果这里的“利”是指包括所有社会资源的广义利益 ,那回答则是“不能”。此话怎讲 ?第一种回答的意思是说 ,即使在市场经济社会 ,也会有不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朋友。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而划之 ,可有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文化需要之分。物质利益基本上只能满足人的生理…  相似文献   

13.
孔子“忠”的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是伴随封建社会而产生的伦理道德 ,其初意是指利民、利公、利国 ,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 ,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原则。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忠的涵义 ,增加了利他的内涵 ,将忠扩大到社会伦理的范畴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范围。“忠”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大价值。现代社会的弊端最主要的是缺少了利民、利公、利国、利他的公德之心 ,而忠正是纠正这些弊端的良药。  相似文献   

14.
佛教名相     
《法音》1991,(5)
五根 (一)指三十七道品之第五行法。五根的内容包括:一信根,指信三宝等道理者;二精进根,又称进根、勤根,指勇猛修善法者,如“四正断”;三念根,指忆念正法者,如“四念处”;四定根,指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如“四禅”;五慧根,由观中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如“四谛”。此五者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五根。又  相似文献   

15.
自牧(十三)     
汪维藩 《天风》2009,(7):58-59
(三十一)不忍见其死 每逢读到“失羊比喻”(参路15:1-7),总习惯于想到耶稣所喻指的罪人,却忽略比喻本身——牧人对失落之羊的悲悯。这一点,中国人当是较易理解的。孟子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加害于人的心)”,且“恩足以及禽兽(及于禽兽)”(《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并不吃素,但出于对生命的悯恻,  相似文献   

16.
何畏 《哲学研究》2012,(2):113-117
<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落地生根的基础,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大概念,它涉及到"荣"、"誉"、"荣誉观"和"耻"、"辱"、"耻辱观"及其总概念"荣辱观"。每个概念都有特定的本质、存在方式、发生机制、对立面或对应范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1]女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她们是连接校园、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纽带,研究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动机来研究产品包装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也是有温度的。我们常听到“火热的心”、“冰冷的心”、“温暖的心”之类的说法,说的就是心理“温度”。心理的“温度”不能用温度计测量,但这并不等于说没有测定标准,更不等于说无法测量。心平气和是心理的常温,除此而外常发生异常变化,无外乎温度过高或是过低,无论哪种情形,都有相应的征兆  相似文献   

19.
道教修炼最讲一个“静”字,静字贯穿修炼之始终。筑基炼已讲“静”,炼精化炁讲“静”,炼气化神讲“静”。道教认为,人不能妙合大道的原因,是因人有妄心,昼夜随起随灭,而入静为修炼之起点,其目的是炼妄心返正心,以至与道合真。《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云:“古今常存,总持静念。”即谓修炼主静第一。修炼中先要身静,身静则心静。身心两静,才容易入静。入静后的功态与验证。初步静坐,能达到悟心常明,一念即起时以慧心除之,只觉周身唯一心灵而已,才算入静。反之,静坐后,一念即起,一念又来,而不能以正念慧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素质教育中加进“耻”的教育李益扬“耻”,在我国传统道德上,是常讲到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耻”与“不知耻”为觉悟高低之别;“有耻”与“无耻”为道德情操优劣之分。“恬不知耻”,为人们所鄙屑;而有关“耻”的道德修养,则为志士所重视。孟子说:“耻之于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