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桑吉扎西  岳丽彬 《佛教文化》2010,(1):F0003-F0003
<正> 2009年12月27日晚,流传千年不绝的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展示--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的32位高僧,以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赞偈、手印、供养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构成的完整的梵乐套曲。整个展示古朴庄严,乐声清澈流畅,堪称"千年不断的活态传承,佛法智慧与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整理,借助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本文对历史时期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在康区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借助元代所形成的政教优势,17世纪中叶以前萨迦派在康区的康北德格及康东康定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寺院集团。而在此后,由于淡出了康区的政教斗争舞台,萨迦派在康区的发展较为平稳,直至近代以前萨迦派在康区的主要寺院集团仍集中在上述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3.
桑吉扎西 《法音》2012,1(1):66-67
本刊讯2011年12月19日至21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文化局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支持。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是藏族的主要信仰,其内部宗派林立。蒙元时期,出于对藏传佛教的政治需要。诸王与各派之间建立了供养关系,其关系的建立与实质对蒙元帝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最终导致了蒙元帝国宗教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翎 《法音》2004,(8):20-24,i002-i004
在流传下来的大量藏传佛教造像中,阿弥陀的造像是数量最多者之一,但此佛造像的独特之处,是一佛而具两种身形,两种身形各自独立存在,每一个身形,“都依据不同的神话来表现”[1]并分别供养。从形式上看,造像样式明显分为二种:一是如来相,二是菩萨相。从名称上说:一者称无量寿佛(藏文Thse-dpag-med),一者称无量光佛(藏文vod-dpag-med),也就是说,如来相持钵者是无量光;菩萨相持宝瓶者是无量寿。对于身形的这种确定,从近一个世纪的佛教图像研究来看,似乎已得到了学者的共识。最早关注阿弥陀两种身形的是法国学者爱利斯·格蒂(AlicGetty),他注意…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开始,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活动的深入,日本当局将其侵略、渗透的魔掌伸向我国西藏地区.其中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也参与其中,以到西藏"探险"、"求经"以及建立佛教联系等为名,从事了一系列渗透我国西藏的活动,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体制服务,发挥了配合与协助侵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9.
五台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长期以来,一直是佛教文明圣地。近年来,学界对五台山的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升温,除传统的朝代、人物等角度之外,文化、经济研究也步入学者的视野,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范式,也渐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导,其研究方向亦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元代诸帝崇佛均甚,而被称为元朝最有文化底蕴的皇帝元仁宗则独树一帜,厉行新政,匡救时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清新锐气.在藏传佛教管理方面,采取较为灵活实际的措施,因俗而治,优礼僧人,重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进一步加强与藏族地区僧人的密切联系,以便安抚广袤藏区,怀柔地方势力;因势利导,正本清源,整饬管理机构,强化并规范藏传佛教僧人管理;明辨是非,彰显法度,清除历史积弊,制止僧人不法行为.其藏传佛教管理措施,恩威并用,赏罚分明,灵活实际,行之有效,为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达到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北京、承德、五台山为藏传佛教在汉族地区的三大中心。五台山不同于内地其他地方,它是唯一一处具有民间性、历史延续性、民族性的藏传佛教道场,也是内地唯一一处汉藏并存、青黄并济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第一手藏文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沿革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归纳为初创时期、中兴时期和后期发展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演进阶段;其次,以格鲁派为例,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模式、内涵及特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述,尤其对寺院教育中的教材内容、教学体制和学位制度等作了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3.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女性伦理观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同处。作为印度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扬传系,这两者都秉承了大乘佛教的男女终极平等思想,提出女性成佛论;同时,为了迎合世俗社会,它们都持女性卑污论。然而,由于对女性的歧视程度不一,在女性成佛途径上,汉传佛教要求女性转身成佛,藏传佛教允许女性即身成佛;在两性关系上,汉传佛教主张阳尊阴卑,藏传佛教倡导阴阳双合。  相似文献   

14.
藏族传统的聚落形态由于偏僻和远离现代生活要素,所以目前远未充分被主流文化所关注,但它对西部藏族来说却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本文认为聚落形态是被自然环境决定的,而宗教信仰则是维持这种形态的传统保障,体现的是藏族人民对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的主动适应。在未来社会中,藏族社区可望通过延续传统的聚落方式,来保护本民族的多样性,通过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与货币进行交换来参与现代化,形成在城市和农村两种社区形态之外的第三社区。  相似文献   

15.
论文就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经文典籍木板雕刻的主要题材、雕版形制、材质加工、雕刻工艺、印制技术;藏文典籍经书封版的形制、构图、纹样装饰内涵、雕刻工艺特色;及经文页面装帧设计的形式三部份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从中折射出了藏民族勤劳智慧的创造能力,多姿多彩、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魅力和博大精深.光照千秋的悠久历史文明风采.  相似文献   

16.
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在其著作《一切宗派源流与教义善说晶镜史》①一书中对藏传佛教各宗派的法系脉流、树宗立论、见地思想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其材料取舍得当,其概括钩玄,其旨趣精确恰当,其见地广泛深刻,成为研究藏传佛教的案头之作。本文在土观大师关于宁玛派传承见地的评介基础上,对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见地做了进一步的探究,从而认为土观大师对宁玛派教法的论述,虽有门户之分,却未持门户之见,对前期宁玛派见地的论述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评价也比较公允。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戒律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价值实践所在。佛教自7世纪传入藏地以来,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藏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灭则佛法终”,藏传佛教戒律既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藏传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故而在庞大的藏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从藏族成文习惯法规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出,藏族法律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借助法律这种强制手段,佛教的行为规范在藏族人民身上打下了更加深刻的烙印。人们逐渐习惯于以佛教思想的好恶来评判一切,从而形成了慈悲为怀、宽容相待、诚实公正的社会风气,“封山封林、禁猎野生动物”的规定使藏地成为一个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未受人为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实,应用宗教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认为习惯法是客观存在的,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必须充分关注习惯法及其固有特点,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给予习惯法中的优秀成分以合理的发挥空间,否则会造成对法治资源的无知与浪费,不利于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藏传佛教的价值取向及藏人观念之现代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站在世纪之交这个时代的高度,在客观冷静地分析了藏传佛教对藏民族价值取向正负面的深刻影响后,指出:藏族信教群众既要有出世的理想信念,又要有入世的进取精神,如果藏族人一味的固守藏传佛教赋予的那种价值取向、思维定式、道德规范、性格习俗则必然成为时代的落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藏传佛教价值取向之内容作一次现代化的转换是完全可能的。这不仅有外部宗教的历史借鉴,也有大乘佛教的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内地唯一一处汉藏并行、青黄共存的佛教圣地,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五台山藏传佛教是中外文化交流和汉藏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是凝聚民族心理的最好方式与例证。它在民族团结与政治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与作用正在日益加强与凸显。  相似文献   

20.
能海法师是近现代藏传佛教高僧,弘法四十余年,重新将藏传佛教弘传内地,期间与五台山结下不解之缘,为五台山藏传佛教的复兴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