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意识的起源是自然发展史中的一次伟大事件。它是一个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课题。 人类意识是由猿猴意识进化而来的。从猿猴意识到人类意识,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产生这个飞跃的动力是什么,这是意识起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又颇多争论的问题。正确闸明这个问题,对于克服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对于深入揭开意识起源这个“宇宙之谜”,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宗教     
关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关于二者能否统一和协调起来,或者必然离异和相互斗争的问题,属于人类精神的典型的“永恒问题”;在宇宙观发生根本转变的时代,在精神慌乱和寻找丧失了的精神生活完整性的时代,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地呈现在意识面前。今天的情况则是,人类已经不能满足于信仰科学哲学的或社会政治的代用品,而开始怀念实在的和真正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意识研究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意识研究领域中,不同观念、不同理论、不同信仰博弈不休,意识科学在艰难的前行中遇到各种挑战,一些现代科学家用现代科学理论和证据主张,意识不是人脑这一物质结构特有的机能,人脑之外存在着非物质的存在.透过2500年来人类意识研究的主要史迹,评论人类在探寻意识的奥秘中的收获和困惑,揭示隐藏于史迹之中的意识研究规律.并从医学哲学角度阐释意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向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个意向性目标搜寻的计算机模型,它有两个部分,静态部分包括一个目标表征和到达这个目标的程序。动态部分是一个感觉输入、中间信息加工,行为输出的重复的反馈循环。人类意向必然伴有意识,但机器人则可能无意识而有意向。 利用目标搜寻系统机器人模型,我们对目标搜寻系统的目的连续统下了定义;这个连续统从简单的直接反应系统一直到意向性系统。对这个目的连续统有两种传统的解释:一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普罗提诺的终极原因理论,二是希腊原子论者和现代进化生物学家的还原主义学说。本文评价了这些学说。 本文考察了几种类型的意识机能,提出了以自动机为依据的意识理论,比较了人类和计算机。从计算机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类意识是一类特殊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1 意识问题,这是“哲学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列宁全集》第38卷,第63页)然而又是任何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是不可能科学地解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意识问题的科学解决有了可能。列宁指出:“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唯物论的排除(这是唯物论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位的,是头脑的机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科学创新的道路上,经常有半路出家的勇敢者闯入一个多年徘徊不前的科学领域,给这个领域带来新的突破性惊喜。用美国著名创新学专家奥斯本的话来说:“历史证明,许多伟大的思想都是由那些对有关问题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人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心身问题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弄清他们与宇宙的其他部分的关系。由于不同的理由,许多哲学家今天不愿处理如此之大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仍旧遗留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作为人类的我们自己,我们有一种常识性印象,但它很难符合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整个“科学”概念。在一个科学告诉我们完全由无意识、无意义的物理  相似文献   

8.
邵先锋 《管子学刊》2007,(2):120-121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样式,也可以称为物质文化。这个层面包括饮食、服饰、宫室、舟车、工具、武器以及其他一切人工制品。第二个层面则为人类的行为方式,也可以称为规范文化。这个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组织、礼仪制度、政治体制、法律形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第三个层面是指智能和精神系统,也可以称为精神文化。这个层面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意识、情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等。应当说,这三个层面互有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生命的本质问题是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分子生物学革命之后,这个问题明显地受到了忽视。生物学家往往感到这个问题太“哲学”,因而把它当作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另一方面,哲学家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太科学”,因此把它主要当作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当今一些主要生物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意义上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纯粹意识论,它试图在纯意识领域里为科学奠定一个绝对的、最终的、严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人类精神生活具有一种永恒的意义。我以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纯粹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现胡塞尔哲学  相似文献   

11.
精神、意识有无实体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神经科学家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由于精神、意识依赖于人脑,因而他们就把精神、意识与实体的关系等同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精神、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还有人类意识与个体意识之分,并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能够较完满地解决这一争端。要揭示意识的本质不能仅仅依赖神经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六关于原始意识人类诞生后,人类意识也就产生了,随着人体不断进化、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意识也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那末人类最原始的意识是怎样的?原始意识有些什么特点,它是怎么发展的?这些问题也是意识研究中比较引人注意和颇多争论的问题。 (一)关于意识发展的起点 1、人类意识的起点是理性意识苏联学者布纳克认为,人类意识的最初阶段已经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其理由是:①任何一种劳动行为都是建立在对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进行抽象的基础上的,②劳动活动开始之前思想上就已经存在着最后应当得到的那个对象的形象,这是制造工具的前提。原始人在尚未制造最简陋的石器以前,就必须知道他用以制造这些器  相似文献   

13.
人类起源的研究是一个五花八门的领域,许多研究对象、想法和学科在一个永远变化着的旋涡中混杂在一起。这个研究领域所必不可少的信息要素(牙齿、骨头、类人猿、基因、古董、当代的物件、生物动力学因素、文化建筑、……)的极端多样性本身似乎足以把任何综合的尝试放逐到乌托邦的王国去。看来几乎没有理由指望那些促进这个领域的不同科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等等)和它们所捍卫的各种矛盾的科学活动观念(人类科学、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和精确科学)会以任何规律性结合在一起。至于详细阐述在这个领域里所遇到的互相…  相似文献   

14.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知识体系,它本身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又对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原始科学作为“知识童年”(培根语)时代的科学,在人类社会的诞生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从人对自然的关系出发,作一番研究。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到马克思以前的二千年间,不少学者为了探讨人类起源的奥秘,都曾经孜孜不倦地作过努力,总想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中找到答案。柏拉图认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能直立行走、语言、脑  相似文献   

15.
李令节   《心理科学进展》1989,7(1):55-59
意识问题是心理学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重要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以至迄今为止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潘菽教授认为,在心理学中之所以形成这么多派别,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意识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有不同和差距以至完全对立。近几十年来,由于对人的问题,尤其对人的心理、意识、个性感兴趣的科学门类越来越多,对这一老的科学问题的讨论再度热烈起来,并且日益深化。五十至六十年代,曾在科学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对意识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论争。1978年在西德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哲学会议上,  相似文献   

16.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是一个需要解决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它对心理学的重要性,迫使我们不能不对它加以研究和探索。一、哲学中的意识问题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中意识的概念是和哲学中的意识概念相联系的。关于意识的本质与起源,一直是科学与哲学的重大问题之一,正是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军对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近代科学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许多重要的精神现象,例如创造性活动,还没有哪个计算机的程序能够加以摹拟,甚至很多研究认识科学的学者确信,这种摹拟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的。显然,最基本的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现象,就是意识。对于若干世纪以来的哲学家和近几十年来的心理学家来说,意识这个概念令人难以捉摸。在这里我们只需自问一个问题:机器  相似文献   

19.
“实践理解论”论纲刘少杰理解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展开于人类意识活动各种层面的总体性意识现象。无论在现有认识论还是在现有价值论或审美论中,都无法完整把握人类理解活动。因为现有认识论、价值论或审美论,都是以不同层面意识活动为对象的,在它们的范畴中只能把握到被划分开了的意识活动。“实践理解论”是突破现有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界限,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基础,批判西方各种理解论,把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理解活动的一种理论构想。一理解作为人类意识活动的本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本质和存在方式,理解中包藏了人生的秘密,理解始终是困扰哲学的难解之谜。不同时代的哲学对理解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建构了不同特点的理解论。首先形成理论体系的理解论,是洛克等人创建的、被后人称为“认识论”的近代理解论。近代理解论的本质特点是崇尚科学、效仿科学。具体说来,近代理解论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精神,以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以科学认知为理解的典范,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理性为理解的原则与根据,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真理为理解的追求与目的。根据近代理解论的这些特点,我认为,称之为“认识论”或“知识论”不如称之为“科学理解论”,因为后一个称谓不仅尊  相似文献   

20.
读完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放生羊》,脑中闪过一个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人类的精神需求到底是什么?这个值得世人思考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问题,需要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回答。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将《放生羊》与《祝福》、年扎老人与祥林嫂联系起来解读,认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是科学无神论。这是彻底消除人们对地狱的恐惧,拯救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