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诤 《佛教文化》1997,(4):36-37
一、有一富商为表对三个和尚仰慕之意,特请名厨制作精美素斋,请三憎来家供养。二、三个和尚入座,很快便用完了斋饭,富商问道:“素斋尚可口么?”三憎答:“很好!”三、富商见三惜并无特别欣喜之情,以为他们吃惯粗茶淡饭,不喜欢饮食过细,决定次日另换食谱。四、富商命厨师奉上精制之家常素食,三僧仍然很快便用完了。五、富商问:“今日膳食是否比昨日更合师傅口味?”胖和尚道:“同样可口!”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2.
《法音》2005,(10):17-17
本刊讯坐落在杭州市中天竺法净禅寺内的杭州佛学院,创立于1998年,是由杭州市佛教协会主办的一所汉语系佛教专业学校。现拟招收新一届专科班男众学僧30名,研究班男众学僧10名。一、学制及课程设置:专科班及研究班学制均为三年。专科班所设主要课程有:中观、唯识、天台、华严、禅宗、戒律学等。研究班所设主要课程有:唯识、天台、华严、佛教史、律学、梵文等。二、报名条件:1、爱国爱教,信仰虔诚,能坚持僧装、素食、独身,出家一年以上,会五堂功课;2、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无残(隐)疾病;3、年龄在18—28周岁之间,无婚恋关系;4、报考专科班者要…  相似文献   

3.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正>要学佛道,有不可缺少的信仰与了解,这在圣典中,说有八事,现在简要的略为六类。一、三宝威德——三宝就是佛法僧。以佛僧来说吧!大乘法中佛菩萨大(乘僧)有高上的智能慈悲,值得崇仰;更有难思的神力,能为一般所不能为的事。不但信佛菩萨的威德神通,还要信法,即成佛的法门,也确是有功德、有力量,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到达究竟成就。  相似文献   

5.
理诤 《佛教文化》1996,(3):38-39
一、三个和尚四方参学,一日途经瘦和尚故里。二、镇上有一豪绅,原是瘦和尚出家前之同窗,为人蛮横凶狠,疫和尚出家前对他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如不回头.早晚有报。”此人不但不听,反而怀恨在心。三、四年前,三个和尚路过这里,此人正显赫一时,有财有势.知瘦和尚来到,差人前来令前往拜见。四、瘦和尚道:“如要看我自可前来,令我前往拜见,断然不可。”五、豪绅大怒,令一伙恶棍堵住去路,百般辱骂,三个和尚默然以对。六、今日至此,胖和尚忆及往事,提议绕道而行,瘦和尚、小和尚不以为然。七、小和尚道:“当日他不可一世…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0,(10)
<正>C、引祖录痛陈盲禅大害【论文】汝但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何不领取下文"僧问:‘和尚还为人也无?’州云:‘佛!佛!’"乎?但欲依"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何不依"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以何报答?’州云:‘念佛。  相似文献   

7.
敦煌僧伽信仰研究资料丰富,除了以往学界研究过的绘画、写经和传记,还包括敦煌社会造像与朝觐活动,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莫高窟第72窟就是解读唐宋时期敦煌僧伽信仰的一把钥匙。该窟内容保存完好,题材布局巧妙,通过透视这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可以看出,西壁僧伽画像和北壁弥勒上下生经变属于一个组合,其联系的基础乃是当时流行于敦煌的疑伪经《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而僧伽大师与神僧刘萨诃的图像组合又说明,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僧伽大师的身份具有多重性:西域胡僧、观音化身、人间导师、未来佛弥勒。  相似文献   

8.
近年,从佛教刊物和实际接触中都反映出中国佛教界出现了一股“学习日本佛教,走日本佛教道路”的潜流。这股潜流从两个主面冲击:一是破坏我国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务须“僧装、素食、独身”的根本规定。日本出家人有相当部份聚妻生子、饮酒食肉、穿着西服、不讲戒律。颇受我国不守戒僧人的欢喜。《警钟》一文 (刊于《台州佛教》 1998年第 6期,总第 124期 )揭露:“现查 W市重点寺庙已有四个中青年出家人还俗,颇有名望的开如印经会负责人——九华山沙门开如又于去年还俗。”据闻,我国沿海一些城市的僧人白天在寺内,晚上则回自己的私宅过…  相似文献   

9.
岳兆杰 《天风》2005,(10):45-45
所谓神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神的学问。社会层面中的不信仰上帝者和信仰上帝者,对这信仰有触及、有兴趣、有关注和质疑。因此可以认为,神学是对基督教信仰在社会层面中,展开了带有学术性、可陈述性、理性地思考,诠释、论证、充实、反思和检视。不信上帝的社会学者研究基督教神学,就在如此进行。信仰上帝者思考神学也在如此努力不懈。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萨"道场,闻名遐迩,举世瞩目。中央领导同志百忙之中还总是惦记着、关心着大家。常言讲"人杰地灵",要把五台山建设成为真正的佛教圣地,就得有一批杰出的僧人。惟贤老和尚(中国佛协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曾对我说:"有庙就要有僧,有好庙就要有好僧,如果光修庙不见僧,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江苏僧教育概观○李守静历史上江苏就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除了生产力比较发达、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比较优越等因素之外,江苏人勤奋好学、热衷于办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样,江苏佛教历史悠久,在僧教育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这也是基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相似文献   

12.
道,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从南北朝起,道教效仿佛教佛、法、僧三宝的名目,立道、经、师三宝,作为道教徒归依的对象,三宝以道为首为本。道教诸派的教旨不无歧异,但莫不以道为最高信仰和最高哲学范畴;道教教义随历史的进展而发展演变,但以道为最高信仰、最高哲学范畴,则始终未变。这大概是源流各异、名号不同的诸多教派所以能被统称为“道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一、"因革损益"健全加强宗教治理系统清代沿袭了明代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双轨制"体系,一方面,仍由礼部的祠祭司主管宗教事务,同时又独立设立僧录司、道录司,由和尚、道士任职。康熙朝《大清会典》中记载:"僧录司……设左右善世二员,左右阐教二员,左右讲经二员,左右觉义二员,职专释教之事。"同时对"八座"规定了品级:正六品(僧录司左右善世),从六品(僧录司左右阐教),正八品(僧录司左右讲经),从八品(僧录司左右觉义)。  相似文献   

14.
"素食"是梁武帝制定而影响至今的佛教僧制和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梁武帝思想中神明不灭与慈悲情怀、因果报应与修行解脱、仁孝心理与养生需求等几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可以知道梁武帝采用"素食"成功解决当时佛教问题,并使"素食"僧制传延久远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虚云和尚生前整顿道风,除弊布新,不遗余力,对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虚云和尚道风建设思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坚决改变寺院不如法的道风;二是坚守戒律,而且在求戒、传戒、受戒、诵戒、持戒、守戒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三是灵活运用戒律,创新适应现实的法规,进一步推进佛教戒律的本土化和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与佛教难解难分,人所共知。贾宝玉披着猩红斗蓬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身边虽是站着一僧一道,似乎佛道各占一半,但他毕竟剃光了头,还是做了和尚的。这是曹雪芹心境的一种外化。在他的意识中,佛与道的比例大约就是这样有所侧重。所以。研究佛学的人看《红楼梦》,几乎处处是禅、节节谈佛,并非没有道理。唯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那个统领全篇的“太虚幻境”,如果说它与佛教  相似文献   

17.
提倡素食、禁断酒肉是梁武帝针对当时佛教僧团存在的问题所颁定的佛教僧制,也是一种影响至今的生活方式。虽然原始佛教也提倡戒杀、素食,但由于当时多以行乞为生,因此允许僧人食用三种净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佛教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调适、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素食观念的形成,正体现了这种调适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拜读了邱清辉道长的《试论如何使道众以庙为家》一文,作者从目前的道风不整问题,谈及使道众以庙为家的重要性和措施,主要是加强宫观管理者的自身修养、营造宫观的家庭温暖、加强道众的素质教育与信仰建设几方面,笔者深以为然。特别是对加强道众的信仰建设这一条有更深的体会。文章说:"道  相似文献   

19.
规矩与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众所周知的古训。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规矩”在变化,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画地为牢,就难以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世界是先有“方圆”,然后才有“规矩”的。如今更可以用电脑代“规矩”,成“方圆”。不囿于规矩,允许出格,这是出人才,出成果的一条法则。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大凡杰出人物,只守方圆,不拘规矩。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牛顿,晚年却一头扎入基督教的研究与考证。他以顽强的毅力追求真理,而感情却脆弱得象孩子那样,爱哭鼻子。爱因斯坦研究严肃而深奥的相对论,却生性“顽皮”,不修…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5,(6):34-39
一、建校缘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持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而清净的僧伽则源自于佛教教育,因此,佛教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佛化事业的盛衰。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说:“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无庸质疑,今天不培养佛教人才,明天就不可能有佛教。有中国第一比丘尼之称的隆莲法师,一贯重视教育,深感佛教界人才奇缺,同时也意识到培养佛教人才的急迫性。她为了创办尼众佛学院而四处奔走,积极呼吁,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