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陵山区的傩坛有两种组织形态——祖师坛与傩坛班。祖师坛是信仰层面的组织形态,体现着坛门的师承关系,以及掌坛师在当地傩坛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傩坛班则是掌坛师实际活动时的组织形态,其成员可以全部来自同一祖师坛,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祖师坛。但即使是傩坛班成员来自不同的祖师坛,在其活动时也必须以其中一个祖师坛为首。无论是祖师坛还是傩坛班,在傩坛的传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朝统治者为实施社会教化,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宣讲圣谕活动。清朝统治结束后,宣讲圣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停止。在云南,宣讲圣谕活动转变成民间信仰组织圣谕坛,活跃在乡村社会中。这种转变与乡绅阶层的推动密不可分,他们扩大了圣的内涵,将皇权之圣与神灵之圣结合起来,促成了新民间信仰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从佛弟子到被奉为诸佛之师,从代表般若智慧到代表整体佛教智慧,是印度佛教中文殊信仰发展的两条主脉。从争论文殊与普贤排名到提出"三圣圆融"学说,从确立五台山为文殊根本道场到建成佛教朝拜、修行、研究和弘法圣地,是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的两条主脉。特例性质的文殊信仰在中印佛教中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是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17,(8):84-84
近日,2017年第一期藏传佛教省级代表人士培训班在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举办,标志着《2017—2021年青海省藏传佛教教职人员教育培训规划》及五年轮训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来自全省、市(州)的藏传佛教代表人士、活佛、经师(堪布)以及省级佛协、和谐寺院的民管会负责人等共计160人参加培训。  相似文献   

6.
冯波 《世界哲学》2017,(1):15-21
奈格里对生命政治的理解迥异于福柯,因为他借用斯宾诺莎哲学来阐述其生命政治的内涵。在福柯那里,生命政治与生命权力是相一致的,而奈格里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创造性解释,将两者对立了起来。生命权力是超越性的potestas,而生命政治则是内在性的potentia;生命权力是主权权力,而生命政治则是消解了主权权力的诸众民主。在奈格里的解释下,斯宾诺莎的诸众民主由每个独异体的、内在的身体力量集体建构而成并维护着这些差异性的、多元性的身体力量。然而,奈格里对斯宾诺莎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斯宾诺莎哲学本身产生了一些张力。  相似文献   

7.
单虹泽 《孔子研究》2018,(6):101-108
在中国思想史上,对情感的讨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倾向于性情二分,且呈现出一种性体情用的关系,使情感受到了理性的压抑和限制。阳明心学调整了宋代以来的性情关系,使情感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独立性。这样的一种情感本体,需要在致良知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呈现。致良知展开为"着实用功"和"自然用功"两个向度,在阳明肯定个体自然情感的同时,一种纯任自然的工夫进路也得到承认。依此进路,在阳明后学那里,良知逐渐转变为一种"情识",而致良知也逐渐发展为"作用是性",展现出一种情识而肆、以欲为理的思想倾向。这是心学将道德情感自然化,以自然知觉之发用为致良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2016年年底,中国道教协会在湖北武汉长春观举办了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正式戒期28天。这次传戒,是全真派时隔14年来的第一坛传戒活动,  相似文献   

9.
张百春 《世界哲学》2017,(1):138-146
在霍鲁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他从一开始就有对个性的直觉,并始终尝试把个性当作一个需特殊对待的哲学核心概念。霍鲁日把欧洲思想史上对个性的理解概括为两个范式。神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完全归于神,人的使命就是追求个性,成为个性。人学的个性论范式把个性归于人,但最终却使得个性远离了人。在神学的个性论范式里,个性概念是明确的,但是在人学的个性论范式里,个性概念是模糊的。个性是霍鲁日创立的协同人学的核心概念和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0.
何欢欢 《世界哲学》2015,(4):151-159
玄奘"西行取经",在印度那烂陀寺等地广学佛法、造诣非凡,最后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了无人能驳的三支论式,盛名响彻印度,后世称为"唯识比量"或"真唯识量"。本文通过分析"唯识比量"中的关键要素——"简别立宗"这一特殊的因明规则,及其与中观派论师清辩之"掌珍比量"的关系,以佛教新因明奠基人陈那的论辩逻辑为桥梁,明晰玄奘对清辩的学理传承这一重要的思想关系,考察因明学说在瑜伽行派与中观派之"有"、"空"论证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佛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郑宇健 《世界哲学》2015,(4):106-115
规范性已成为当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与一系列其它重要概念如理由、语义、意向、自由、因果等的关系,它对一系列相关理论难题的解释效力,的确都关联到它的深层结构问题。本文力图证明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规范性形态,并显示三者在什么意义上既相对独立又动态依存,从而具有结构及功能上的互补统一性。作为一种广义的规范性判准之基础的外在理由,及其与所谓内隐规范的关系,也会在一种关于进化史的历时整体论视野下获得解说。  相似文献   

12.
袁澍 《中国宗教》2013,(8):40-40
1979年我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的时候,丁老师是系领导,教逻辑课。1982年丁老师与我父亲的那次谈话,决定了我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和人生道路。后来,我放弃了回到江苏父母身边的优越条件,为民族、宗教工作定居山东已30年。  相似文献   

13.
商周人根据自己对神灵的理解在各类文献中构建祖宗神形象。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诫、加害后人。西周初,周武王重病,周公祷告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灵,祈求祖灵护佑武王康复,其祷辞载于《尚书·金縢》。此文扭转了周人心目中的祖宗神形象,在商周人对祖宗神的认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金縢》以后,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杨光 《中国宗教》2017,(2):48-49
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各地建造了数量众多、风格备异的基督教堂。在这些教堂中,中西合璧风格的基督教堂是极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5.
要积极实现道教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转型,以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以弘道兴教的历史责任,不断推进道教各项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这是道教自身建设与弘道兴教的需要,也是道教积极融入社会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朱清华 《世界哲学》2017,(1):106-111
跟àλθεια(真理)相对的遮蔽有多重意义,而ψευ■o■(假的)却成了àλθε■(真的)的对立者。海德格尔认为,à-λθεια(遮蔽)开端上的对立本质是λθη(真理),遮蔽和遗忘。在普遍的存在遗忘状态中,只有在对存在的真理的思考中,对存在自身的记忆才有可能苏醒。涌现和自我遮蔽—没落共同构成了à-λθεια,二者既相互对立,又有相互依存、相爱相生的关系。作为二者的相互结合,à-λθεια被等同于希腊的和谐概念。这种和谐是二元对立双方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五旬节运动和五旬节派是20世纪初全球五旬节运动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基督教复兴和扩张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堪萨斯州托培卡和洛杉矶阿苏萨街等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旬节运动,并迅速扩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个性鲜明的五旬节派传教士带着"说方言"的"圣灵恩赐"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最早在华南、华东、华西南、华北等地传播五旬节讯息,成功地发展出中国第一批五旬节派教徒。部分接受了五旬节教义的中国宗教领袖开始自立门户,建立了真耶稣教会、耶稣家庭和灵恩会等本土教会,成为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一种建立在某种信仰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而信仰的最大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李利安《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宗教有特殊的心理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9.
赵莺 《中国宗教》2017,(2):82-83
从明代以来,北京海淀区马甸街一带就是回族穆斯林的聚居之地,史载其“回民之多,不下牛街”.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这里就建了清真寺,“以为沐浴、朝真、讲经、教学之需”.这就是北京著名的马甸清真寺.  相似文献   

20.
一构建宗教工作新格局必须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委统一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必须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宗教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人为本地区宗教工作第一责任人,把宗教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宗教工作和宗教工作重要问题,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决策部署,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关心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全面统领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