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乡村社会人际信任关系呈现以“亲朋—熟—生”为表征的差序性关系格局,这一格局产生于“血缘差序”和“情感差序”的共同作用.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的人际信任在保持传统差序性格局的同时,也出现了与乡村社会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相对应的若干变化,并且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费孝通认为,中国的整个基层社会结构式差序格局式的,而不像西方国家“团体结构”的。这样的差序格局是中国农村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态的反应,同时也影响了乡村人际关系与互动,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既而对乡村的政治,文化也起到了深刻地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取向中,既有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公正”,也有吉利根、诺丁斯的“道德关怀”,但是,这两种道德取向在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的样态运作的,即以“差序公正”和“差序关怀”的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道德判断中。“差序公正”和“差序关怀”的概念准确地表征了中国人道德取向的集体偏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现代化层次不断提高,这种集体偏见正在逐渐得到克服和纠正。  相似文献   

4.
吴柳财 《学海》2022,(6):31-40
差序格局并非描述一种以个体为中心向外辐射而形成的个体本位的社会形态,而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形成的一体本位的社会形态。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描述,背后暗含着中国社会特定的道德体系。充分阐释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规范内涵,需要追溯传统丧服制度等礼学根源。丧服制度中的厌、厌降等特殊服制过程,充分显示出“一体本位”的原则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机制。“一体之义”,特别是父子一体,是人们在扩展社会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人们“向外推”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内看”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我参照效应范式实验探讨了“熟人”差序格局是否体现在记忆再认中。要求被试在由感情深浅与工具性目的有无的组合构建的“熟人”差序格局中填入关系由近至远的四个对象人物,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人格形容词再认。结果表明由近及远四个圈层分别主要由深/有、深/无、浅/有、浅/无组合的对象人物构成,且亲密度逐层下降,感情比工具性目的在其中的影响更大。再认率与R判断率中较熟悉者(主要为前三圈)高于仅相识者(主要为第四圈)、而较熟悉者的前三圈间无显著差异。由于交往频率等的影响在记忆效果上仅呈现出“较熟悉者——仅相识者”的二分格局。  相似文献   

6.
差序格局中的界圈及其文化存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海浪 《学海》2007,(6):121-124
费孝通教授60年前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对研究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意义深远.它来源于血缘差序,运用于社会关系.其中,存在着一个依据血缘差等划定的"界圈".这一"界圈"不仅将差序格局从总体上划分为"内圈"和"外圈"这亲疏明显的两大部分,对人们的社会互动影响甚巨,而且还演变成一种观念文化,广泛存在于非血缘的群体中,成为传统乃至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沈毅 《学海》2006,(3):31-35
在“团体格局”文化背景的西方社会中,现代社区整合是以社群性社会资本及其自发性社群组织为内在基础的。良好的职业伦理实践及以其为基础自发产生的职业团体分别构成了社群性社会资本与社群组织的核心,进而成为现代社区整合的根本核心。然而在中国社会,以“五伦”为核心的差序伦理导致了以职业伦理为核心的社群性社会资本的匮乏,由此“团体格局”之现代社区整合也就难以形成。相反,儒家“五伦”实践造成了个体关系性资本的相对发达,从而使社会联结趋向于“差序格局”的人情化关系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8.
陆群 《宗教学研究》2024,(1):162-169
“巴岱尼”巫职身份的存在体现了苗族作为山地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是苗族人民以宗教方式把握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心理的“外化”。“巴岱尼”与其他巫职人员的“同堂”共事表明在“巴岱”职业内部存在不一样的身份“差序”及执业分工,即以“岱”(deib)为原点,以阴与阳、正与邪、原生与次生三个维度衍生出复杂多样的巫职人员体系,形成一套围绕“岱”这一原点不断向外扩展的立体的差序格局。这种身份差序和执业分工,彰显出苗族巴岱身份类型的复杂多样,开启了透视苗族社会神职人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别样窗口,对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苗族巴岱信仰变迁亦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一个自我参照效应范式的实验探讨了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否反映在记忆再认中。42名被试完成了自我参照、"差序格局"中的内圈人物(亲人)参照和外圈人物(仅认识的人)参照、语义参照各条件下的记忆加工任务,然后分别对其再认率、R/K(记得/知道)判断率等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参照条件下的再认率与R判断率呈现"差序格局"顺序,"差序格局"反映在记忆再认中。本研究认为"差序格局"中的远近不同人物影响信息的精细组织加工程度从而导致记忆再认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10.
儒教经济伦理观念“差序格局”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伦理是近年来史学界进行有关问题研究时偶尔采用的一种分析工具。本文将经济伦理问题放置在近代社会转型之前的儒教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着力揭示其最基本的格局形态──梯级差序性排列方式和对社会经济强劲的调控特征;基于中世纪时期儒教人文观念对东亚等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本文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某些分析范式,专门就日本早期文明中的儒教化特征进行了个案性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的经济伦理差序格局在儒教文化区域中的扩散性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长期受"分散性宗教"影响较大,重祖先和人伦,其根基是"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的社会结构。当代乡村社会结构出现了"工具性圈层格局"和"核心家庭本位"等新特征,人伦关系不再具有准宗教功能。"制度性宗教"有了"市场",但农民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仍处在"上帝"与"祖先"之间。由此,简单将之视为"封建迷信"或"西方工具",有偏重"客位"而缺乏"主位"视角之嫌,甚或也有损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研究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及其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一,采用自我参照R/K范式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 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孕妇家庭亲密关系对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表明:(1)孕妇家庭亲密关系的差序格局核心为自我参照和配偶参照,母亲参照、父亲参照和子女参照居于第二位,婆婆参照、公公参照居于第三位;(2)孕妇的自我参照水平影响自身焦虑情绪,配偶参照水平影响孕妇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原道》2015,(2)
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在不同人群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动态变化的差序格局。具体到身份符号的选择上,一些人可能倾向选择已经将自己低层次认同完整"囊缩"在内的高层次认同符号来完成自己复合型民族身份的综合表述。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偏向选择已经紧密"嵌入"到高层次认同中的低层次认同符号来实现自己多层次认同体系的精细表达。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现实的实体化的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方式和途径,需要一种既能与国族认同的差序格局完整对应,又能动态反映民族不断交往融合进程的,包含了"囊缩式"与"嵌入式"两种国族身份符号的标识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5)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国城市建设不是单独的、碎片化的过程,而是在整体性的空间体系中展开。城市空间由政府通过宏观制度政策、城市规划设计、行政区划调整、公共服务而塑造,并形成分等级、有层次、次序和功能区分的"差序空间"。这一空间格局不仅将所有城市囊括其中,还深入到城市内部,构成了一个非水平的、纵横交错的空间结构。"差序空间"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先后主次",也影响着城市社会和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的神性爱是全无差异的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的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的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的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的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处在21世纪之前非同寻常的时刻,一个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关头。几乎任何人都不怀疑,世界在急剧地变化,正处于剧烈的动荡和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某些地域和国家在解体或没落,另一些地域和国家则显示出发展、兴旺的势头。一种政治势力在欢呼自己的胜利和敌对势力的“失败”,另一种势力却因自己的挫折而笼罩在悲观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本研究采用配对追踪多来源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差序氛围感知影响员工沉默行为作用机制以及个体传统性与情感承诺在其中的作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差序氛围感知显著影响沉默行为;(2)差序氛围感知通过情感承诺间接影响员工的沉默行为;(3)个体传统性不仅调节了差序氛围感知与情感承诺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了差序氛围感知通过情感承诺影响沉默行为的间接关系,即在个体传统性低的条件下,差序氛围感知通过情感承诺影响沉默行为的间接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在心理计量学理论中,Gutman量表是影响较大的一种计量方法。但是支持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却带有决定论的色彩,任何与“减序图”不一致的数据都能视为是对理论的偏离。实际上人的行为反应具有随机性,应该从概率的角度来建立数据理论。本文以Gutman量表的“减序图”为基础,讨论了各种心理计量的概率模型,及其与当前流行的潜特征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从伦理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的意义不在于乡下人进城变成城里人,而在于城里人与乡下人一起变成现代市民.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差别,属于同一社会性质、同一传统伦理之中不同身份之间的差别;而乡下人及城里人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差别,则涉及两种性质的社会及其伦理之间的差别.从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及其特殊伦理到现代的市民社会及其普遍伦理,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赖于自上而下的制度调整,也有赖于自下而上每个市民的伦理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