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健康老龄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从全新的视角来探讨“健康老龄化”的社会内涵。指出: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解决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健康老龄化具有广义性;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过程;健康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健康老龄化要突出“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众所周知,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预测,预计我国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这一发展过程仅耗费了22年左右,老龄化速度远高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等欧洲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3.
所谓银发市场,就是为老年人提供商品、劳务、信息的市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催化作用,占世界老龄人口五分之一,亚洲老龄人口二分之一的中国,将于2000年全面跨入老年国家的行列。如何在思想、物质、经济、法律等方面作好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准备,是摆在国人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率先进入老龄化的法国、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先富后老”相比,我国面临的则是“先老后富”的严峻考验,这就使开发我国银发市场具有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意义,即一方面和发达国家一样,具有建立“人人共享”社会的意义,另一…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也即将进入老龄社会。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白色或银色浪潮,本文就老年保健服务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作些探讨。1 老年人保健事业的公平与效率社会老龄化现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老年人口的迅猛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一系列社会和健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个体老化所带来的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即老年人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家庭照顾、社区环境、住房交通、医疗保健、闲暇教育等;二为人口老化带来的社会发展问题,即经济、科学、文化等一系列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国正面对约有1.5亿到2亿老龄人口,老年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占2000万~3000万的现状。同时,未来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持续下降,而需要照料的老人人口比例将持续上升,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进入典型的“负人口红利”期,这一矛盾将使现行养老保健体系经受空前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6.
李向平  高虹 《法音》2008,(10):18-28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发生了巨变。佛教在此过程中为适应时代要求,亦经历了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近代太虚大师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人间佛教”的提出,为佛教从出世向人世转变。从而进入社会领域提供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作为一种全球趋势,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社会的老龄化具有特殊性,养老问题的突出与老龄产业的兴起,对于社会提出了多重挑战。因此,通用设计理念作为全关怀思想,成为了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有效对策。由无障碍理念发展起来的通用设计理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具有多元化的具体内容,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梳理通用设计的概念衍生与发展历程,对于今后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中的相关设计对策的运用具有指导与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疾病经济负担及卫生费用影响的因素,探讨老年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老龄化社会卫生服务供给提供政策建议。老年人主要罹患慢性疾病,疾病经济负担沉重;影响老年人卫生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健康状况、医疗保险、城镇化等;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应针对性地提供卫生服务。通过建立慢性病的分级诊疗、分类管理制度,引导老龄患者就近就医,并通过进一步完善老年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制定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保证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钱宁 《学海》2015,(1):94-10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治理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福利政策,在中国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和"未富先老"带来的养老压力和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本文对社区居家养老作政策分析并探讨这一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对老龄化问题的治理功能和社会政策意义,对完善和丰富这项政策的内涵,推动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福利治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6)
共享发展理念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已经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时代,地区差异、人口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老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如何促使农村老年人口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议题。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内容体系缺失、结构体系碎片化、层次体系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只有通过内容体系的健全,结构体系的整合和层次体系的均衡,才能让农民真正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龄产品生产量激增。老龄产品在投入量产前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其评价系统需要根据使用者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确定评价指标,还需要从产品的物理、化学属性方面去评价,形成对各种指标进行定性或量化的评价标准,构成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家庭规模影响,难以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观念的转变,社区、机构养老受到更多老年人以及家庭的青睐。美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针对老年人不同需求的长期照护机构发展相对成熟。通过了解美国各类型长期照护机构的机构定位、照护对象、付费方式和监管情况,提出加强我国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丰富照护服务内容,合理配置人员,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从宋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发展阶段,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更为激烈。同时,宋代又是国力较弱的一代,它始终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骚扰而又无力抵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以至激化,使得封建统治十分不稳,也迫使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积极寻求救治方案,以摆脱危机,挽救统治。受宋代社会现实的影响,宋代的理学家,如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人,都提出了有关变法改革的思想主张。宋代理学可分为“理学”和“心学”两大流派,尽管二程和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在哲学观点上分歧很大,但他们的变法思想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本文的主旨即在于探讨二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代表人物的变法思想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关注如何过一种好的生活,自然包括如何过一种好的老年生活。西方主流伦理学缺乏讨论该问题的资源,因为它们预设了理性、自足的道德主体,忽视了人的脆弱性。关怀伦理学对人的脆弱性有清醒的认识,关怀涉及人类不可避免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它是一种以满足他人的基本需求、促进他人的发展、帮助他们避免伤害和减少痛苦为目标的实践。从关怀伦理的视角出发,可以借鉴能力理论的方法,探讨维护人类尊严的老龄关怀方案。重视脆弱性的老龄关怀,向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伦理要求,强调通过有利的社会条件来支持具体层面的关怀活动的展开。这带来了一种老龄文明的转型,它不再将老龄化视为人口结构的负面事实,而是将其作为社会文明形态的建构因素来思考一个和谐正义的社会能够为老龄化提供何种支持条件,它从老年人的需求和能力出发重构了什么是好生活的完整答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课题.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及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都是相当高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如何完善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尤其突出.通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出发,分析现有医疗保障制度的局限性,运用系统层次理论,进一步提出建立多层次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充分发挥国家与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作用,做好"老有所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也在逐年增长,截至2020年,我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4.1亿人,而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则达到了2.64亿。事实上,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愈发凸显。而养老社区能够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一系列生活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养老社区室外景观设计,从而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加舒适和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发挥养老社区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快养老社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周琛 《道德与文明》2008,(3):104-107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正面临着严峻的老龄问题,这是拥有庞大人口的老龄生存质量的问题。政府已逐步对于养老金、医疗保障等基本方面作出社会伦理的支持,但尚未实现全民保障,特别是关于老龄抚养从本质上未能超越家庭养老的个人道德范畴。但家庭养老也正面临崩溃,从而产生中国2500年来价值道德的重大转换。当代,老龄生存质量因其紧迫性而成为优先课题。它的解决方向就是谋求实现个人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历史统一,这是借鉴康德、黑格尔的道德观以及丹麦老龄生存质量经验,结合中国老龄伦理的历史变迁及其发展成果,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视角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任喆  王健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99-199,18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四化同步并举”的历史发展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应对老龄化社会等一系列民生保障课题摆到了议事日程。因此,立足于河北省目前社保系统存在的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狭窄,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必须统筹推进河北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本文探索了有关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当前处在重大转折中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南巡讲话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作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6,(4):178-183
"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什么?因何形态以及如何形态?通过历史并关注形态的分析得出三点结论。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重心,通过"报"—"敬"—"畏"的理论构架和"孝"伦理精神及家国一体制,实现了"敬畏"的"老龄"伦理形态。孔孟学说证明了由"敬畏"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现;近现代转向中的"老龄"伦理形态是基于"理性",呈现家庭—社会—国家三大伦理实体有机构建的"伦"的失却及"老龄"伦理形态的实体虚空。康德"实践理性"、黑格尔"伦理世界"、罗尔斯"正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老龄化时代"的伦理形态是基于"共生",需要重建价值解构,关注关怀伦理,以善的道德动力相互扶持,倡导传统伦理和关怀伦理之间的普遍"爱",使我们皈依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