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文本阅读中的迷路问题及其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迷路是指用户在游览信息网络时,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如何达到目的地,或者在 游览时因多次跳转而偏离学习(或搜索)主题。提供导航辅助是目前解决迷路问题的最重要 途径。根据使用情况,导航技术可分为结构导航和概念导航两类。该文对超文本阅读中迷路 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案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讨论了影响超文本阅读效率的认知负荷 问题、线性文档与非线性连接的组合问题等需要研究的心理学课题。  相似文献   

2.
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雷  曾庆 《心理科学》2005,28(1):2-5
研究文本阅读过程中跨文本背景信息激活与整合模式。实验1探讨被试在阅读分为两个故事的每篇材料时,后面故事的信息能否通过共振激活前面故事的信息;实验2进一步验证读者是否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一个文本来阅读。结果表明,被试是将分为两个故事的材料作为两个文本来阅读,并且阅读后一个故事时可以跨文本激活前一个故事的信息。本研究证实了跨文本的共振激活,深化了O’brien等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探讨在无阅读经验时,词切分线索是否促进读者的阅读与词汇识别,本研究操纵了阅读方向、词切分线索与目标词的词频。采用眼动仪记录读者的阅读过程。结果发现:阅读方向与词切分线索的交互作用显著,词切分显著地促进了从右向左呈现文本的阅读,但并不影响阅读从左向右呈现的文本;词切分条件下目标词的注视时间显著地短于无词切分条件。表明词切分线索促进了无阅读经验时的阅读,支持词切分线索的促进与文本不熟悉干扰之间权衡作用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以往研究多关注阅读焦虑如何影响情绪脑区的神经活动,几乎没有研究考察阅读焦虑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阅读网络。为了探讨此问题,本研究从大脑和小脑功能差异的视角入手,采集了49名成人被试在英语词汇阅读任务中的神经影像数据,试图探讨外语阅读焦虑影响大、小脑内阅读网络的机制。结果发现,在行为层面上,外语阅读焦虑与外语词汇解码显著相关,但与外语词汇加工效率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神经层面上,外语阅读焦虑与小脑内阅读相关区域激活显著相关,与大脑内阅读网络的神经活动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但其与大脑内阅读区和非阅读相关区域间的功能连接显著相关。本研究结合大、小脑的功能分化,深入揭示了外语阅读焦虑影响外语阅读的认知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加大阅读量 在不同的阶段,选一本与教科书程度相近或略难的带有英语练习的英语书。这类书的特点是书中的文章都是短小精干,新鲜有趣,可读性很强,而且文章后设置了理解性的练习,读者读了文章后做这些练习,或者是先看练习,帮助理解,在看阅读文章,以检查是否看懂了,看懂多少。比如在高二阶段,选择英文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作为自己的英文阅读材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自己的阅读技巧。阅读还可以利用一切接触的英语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6.
中文阅读之句法分析历程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报告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的认知心理实验室中最近完成的两个与句法分析有关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探讨阅读中文时词汇、句法以及语意资料之触发和运用的时序问题。第二个实验研究的是中文读者所使用的句法分析策略。在两个实验中,基本的作业是让被试阅读在电脑屏幕上呈现的短文。文中每个字的阅读时间则由电脑记录作为反映阅读理解即时处理历程的指标。文中除了报告实验的结果外,还依据这些结果讨论了读者在阅读中文时所使用的句法分析策略以及句法资料的触发和使用历程。  相似文献   

7.
王爱平  舒华 《心理科学》2008,31(2):438-441
本研究采用传统印刷文本、普通电子文本和超文本导航模式考察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三种呈现方式条件下,高阅读水平者的阅读成绩显著优于低水平者;女生成绩显著优于男生;(2)阅读材料的不同呈现方式对儿童阅读理解无显著影响;(3)在三种呈现方式中,儿童对超文本的正向评价要优于传统印刷文本和普通电子文本.这表明大部分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并熟悉非线性文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初中学生为被试,围绕着快速阅读训练的作用及其条件问题,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结果如下:(1)对初中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成绩;(2)难度较大的文章,不适于采用快速阅读;(3)问题-文章的阅读方式在阅读速度、有效读速方面优于文章-问题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9.
虚拟环境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若干人因素问题。其中,虚拟环境中的“沉浸度”、“迷路”以及相关导航方式的设计等尤为突出。众多研究表明,在虚拟环境和WWW(World Wide Web)中,合理地呈现信息、恰当地布置浏览环境以及科学地设计导航方式,使人-计算机界面符合用户的认知加工特点和能力,减少认知负荷和心理压力,这对于最大程度地提高虚拟环境的沉浸度、减少迷路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英和  王治国 《心理科学》2006,29(6):1303-1305,1316
口语报告法是阅读策略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阐述了口语报告法,特别是出声思维在阅读策略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也讨论了使用口语报告法进行阅读策略研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莫雷 《心理学报》1998,31(1):43-49
探讨不同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特点,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自然阅读后再复述文章时需要重读原文的时间比高年级学生要多,据此初步推知,低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可能主要是单一的语言解码信息加工活动,高年级学生自然阅读过程可能同时进行了语言解码与组织连贯的信息加工活动,以后者为主。实验2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自然阅读、理解任务阅读与记忆任务阅读三种情况下对文章信息保持的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12.
汉语阅读困难儿童认知特征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为了解汉语阅读困难者的认知特征,本研究从967名5年级11-13岁学生中抽取了118名被试,将他们分成困难组(包括截点组和低成就组)和对照组,并将其在词语理解等8个认知变量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图形记忆与加工能力及对词语和一般信息理解能力的缺损是汉语阅读困难者主要的认知特征。研究还表明,一般信息理解能力发展水平是区分一般阅读落后和特殊阅读落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阅读时,思维有时会游离到所读内容之外,此时人们的目光虽然还在沿着所读材料移动,但认知加工却游离到一些与任务无关的内容上,这就是所谓阅读中的"心不在焉"。本文总结归纳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个主要理论假设:执行控制理论、控制失败假说和注意解离假说。分析了阅读中"心不在焉"的三种影响因素:第一,阅读方式,即被试采取朗读或默读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时是否有时间限制等;第二,阅读材料,即材料难度、阅读兴趣与词汇特征;第三,被试的年龄、元觉察能力和工作记忆容量。最后提出了一些目前阅读中的"心不在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熟练的中文阅读中,个体阅读效率越高,词汇加工效率是否越高,目前还缺少直接证据。本研究通过记录快速读者与慢速读者在阅读含有高频或低频目标词句子时的眼动轨迹来考察该问题。结果发现,在第一遍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上,快速读者对高频词与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都短于慢速读者;而慢速读者对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高频词。即快速读者的早期词汇识别和后期词汇整合效率都较高,不受词频影响;而慢速读者的整个词汇加工效率较低,受词频影响较大。这些结果表明两组读者的词汇加工模式具有本质差异,符合个体差异性观点与词汇质量假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眼动仪记录青年人和老年人在阅读插入字间空格文本时的眼动轨迹,考察字间空格的增大或减小对青年人和老年人阅读不同词频句子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大字间空格和正常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字间空格对高低频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更重要的是,相较于青年人,老年人在缩小字间空格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更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字间空格对读者的阅读无显著促进或抑制作用,但是老年人对视觉特征的变化更敏感,减小字间空格会显著干扰老年人的阅读行为。  相似文献   

16.
王穗苹  莫雷  郭淑斌 《心理科学》2004,27(6):1300-1303
先前研究发现,在篇章阅读理解中,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的合适与否是影响其通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进一步引入精细阐述因素,通过窗口阅读及命名探测技术,以含错误信息的文章为阅读材料,探讨在篇章阅读理解中,精细阐述、信息的合适与否两者相比,何者对先行信息的通达速度影响更大。结果发现,如果错误信息受到精细阐述,在遇到相关的回指词时该信息会比合适、但未受精细阐述的先行信息更快得以通达,表明精细阐述在先行信息通达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阅读研究中的主要眼动指标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跳和注视是阅读过程中的两种基本眼动现象.目前在对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眼睛何时移动有关的时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以字或词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单一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第二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等,以及以短语或句子为兴趣区的眼动指标,如第一遍阅读时间、向前阅读时间、第二遍阅读时间、回视路径阅读时间、重读时间等.另一类是与眼睛移动位置有关的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具体包括眼跳距离、注视位置、注视次数、跳读率、再注视比率和回视次数等.在使用眼动指标时,需要注意眼动指标的分类、原始数据的删除标准以及眼动指标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王瑞明  冷英 《心理学报》2012,44(5):569-584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八个班的二年级汉语儿童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追踪,深入探索了朗读流畅性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篇章朗读流畅性与学生的多项言语和阅读能力正相关;在控制了年龄、瑞文推理、汉字识别和口语词汇量之后,只在三年级时发现了篇章朗读流畅性对同时期的阅读理解有独特解释作用,但未能在二年级时找到类似的横断证据;但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之后,二年级时的朗读流畅性对一年后的阅读理解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这表明朗读流畅性在汉语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预测作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应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本阅读过程中组织策略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莫雷  张金桥  杨莲清 《心理科学》2001,24(6):646-648
探讨文章阅读中组织策略的迁移问题,包括3个实验。实验1探讨了阅读过程中组织策略对阅读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组织策略能明显地促进阅读文章的信息保持;实验2探讨了前后阅读文章内容有关情况下组织策略的迁移问题,结果表明,在提示的条件下,组织策略迁移可以发生;实验3探讨了在前后阅读文章内容无关情况下组织策略迁移是否可以实现,结果表明,在前后阅读文章内容无关条件下也可以产生组织策略的迁移。本研究结果表明,前后阅读的文章不管内容是否有关,如果它们都适合使用同一组织策略,在提示条件下就可以实现策略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