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毛才让 《法音》2021,(1):34-38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佛学经典,被称为阐释经典的方轨之论。目前,《释轨论》的梵汉本俱缺,唯存其藏译本。其梵文名为Vyākhyāyukti,藏文名译为rnam par bshad pa'i rigs pa,通常被简称为rnam bshad rigs pa。其汉文名有多种译法,如在郭和卿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为《论议正理释论》[1],蒲文成所译的《布顿佛教史》中译作《梳理论》[2],《藏文〈大藏经〉总目录》中译成《如理解说》[3]。  相似文献   

2.
《十王经》是影响最大的中土疑伪经之一,有回鹘文、藏文、西夏文等多语种译本。本文简要介绍四种藏文写本的基本情况,并将其与汉文、西夏文经本进行初步比较。研究表明,藏文本是在综合多个汉文经本的基础上编译而成。四个藏文本中,梵典宫本与西夏本最为接近,应该是西夏本据以翻译的底本系列。中土撰述疑伪经的多语种译本,是佛教中国化和各民族人民以佛教为纽带展开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出土佛教文献的概况 散藏于世界各国的古代敦煌文献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除了数量最大的汉文文书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阂文、梵文、西夏文写卷,其中有90%以上的卷子都是佛教义书。 从敦煌遗书纪年题记看,时代最早的佛教卷于是日本中村不折氏旧藏的《譬喻经》(散746),系前秦苻坚甘露元年(359)之物。其次为S.0797《十诵比丘戒本》,写成于西凉李暠建初元年(405)。时代最晚者为北图藏收字4号《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戒品》和俄藏《曹宗寿造经帙疏》(F.32A M.16…  相似文献   

4.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佛教原始梵文写本(大部分是大乘经论,少量是小乘经论)断断续续地被发现。其中有些是只有藏文译本而无汉文译本的梵本。例如,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愿喜的《释量疏》(以上四书晚近均由法尊法师从藏文转译为汉文)等等。这些佛教梵文原本在它们的诞生地印度,失传已久,但保存于印度四周的邻国,特别是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保存得最多。而在中亚、南  相似文献   

5.
本文为对丁一先生《〈药师佛本愿经〉是伪经吗?》一文的回应。文章例举一系列事实,证明中印文化交流并非单行道。指出现存《药师经》并非如丁一先生所说"真伪不存在问题"。文章介绍梵汉《药师经》的年代,并对文本进行考察,指出依据目前的资料,逻辑的结论只能是《药师经》梵本从汉文翻译。文章指出,"丁文"对佛教"中国"与"边地"的把握不正确,从中体现的是丁一先生的"边地情结"。  相似文献   

6.
索南 《宗教学研究》2023,(1):153-162
《入菩萨行论》(《菩提行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论典,这部论典的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敦煌遗书中存有部分《入菩萨行论》藏文写本,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研究这部论典的形成史以及汉藏佛经文献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对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与藏文传世本《入菩萨行论》、宋代汉文译本《菩提行经》的比较,指出了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的版本特征及价值,并就同一部经典产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依据藏传佛教相关文献,提出《入菩萨行论》梵文原典有三种不同的主要版本,分别流传于古印度的不同区域,藏汉三种不同译本是此三种不同版本的相应译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乌力吉 《法音》2004,(5):31-34
在浩瀚的藏文典籍中,有两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类是以大型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为主的从梵文和汉文翻译编纂而成的佛教典籍;另一类是藏族学者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这一文化宝库中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也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分别翻译为蒙文,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蒙古族信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出自藏族学者手笔的佛教论著,历史上被翻译成蒙文的也有不少。这些译著内容丰富,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梵、藏、汉多文本对勘的方法考察《药师经》,提出以玄奘为代表的汉译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在译文中加入印度原典中不存在的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承袭自前人译本,有的是玄奘依据上下文所撰;其二是汉译是参考多个梵文写本后综合其义做出取舍的结果;其三则是汉译为了使内容更适合本地读者的需求,表述上更符合中国习俗,会对一些词语的翻译做出处理,使其更为"中国化"。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对勘研究和汉译佛经研究方面的两点思考,即参考多个写本的必要和对玄奘译经的多角度检视。  相似文献   

9.
藏文版大藏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命大臣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以来,藏族就开始了梵、汉、于阗等文的佛经翻译。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热巴巾执政时,吐蕃的佛经翻译、整理、编目达到了高潮。吐蕃王朝不仅在王宫和桑耶寺专门设立译场,礼聘译师350多人,译出佛典4400多部;同时还编辑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秦浦》、《庞塘》和《登迦》三大佛经目录。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以手抄本为主,有的写在桦树皮上,有的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但大多数是书写在特制的藏纸上。这一时期还没有编纂出相对完整的藏文大藏经。大约在十三世纪中期夏鲁派高僧布顿大…  相似文献   

10.
方广锠 《法音》2012,(7):25-29
敦煌遗书蕴含世界四大文化、六大宗教丰富信息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北方陷入动荡。而在遥远的中国西北,道士王圆籙在静谧的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藏匿千年之久的密室——敦煌藏经洞。藏经洞藏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各种文字的古代遗书数万件,还有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遗书中,以汉文、藏文遗书为最大宗,其中汉文遗书的总数约为58000号。  相似文献   

11.
中观心论·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印度佛教哲学家清辩所造《中观心论》(含颂文和注释),其中第五品《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专门驳破唯识的主张,大乘佛教因此遂裂为中观和瑜伽行(唯识)二派,史称“空有之诤”。这一品曾由佛学家吕敬在20世纪50年代依藏文译本翻出,但一直没有正式出版。今整理者据金陵刻经处所藏稿本刊出,供印度哲学史、佛学和梵藏文佛典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药师佛探源——对"药师佛"汉译佛典的文献学考察》一文何以没有讨论20世纪30年代在吉尔吉特发现的梵文《药师经》写本作了说明,并对杨维中先生在《〈药师经〉翻译新考》中的有关评论作出回应,主张破除文化传播的"单行道"思维模式,注意研究"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现象。  相似文献   

13.
北京荣宝斋新近征集到一部西夏文《十王经》,其经前序言和上海梵典宫藏文本高度对应,和明清汉文本则差别较大,经文内容方面,西夏本也和藏文本颇为一致,证明西夏所据的翻译底本是藏文本。比较西夏各本,可知荣宝斋本和此前已知的俄藏两个编号инв.№819、4976,以及河北定州本属不同版本,系全新版本,且俄藏两个编号同为一系,荣宝斋本和定州本同为一系,后两者经文内容较俄藏编号有所简化,当是在俄藏编号基础上简省而来。译自藏文本的西夏本不仅藏式特色明显,也体现出了汉文本的影响,这造就了西夏本的融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夏藏汉文化汇流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4.
《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为之注疏的高僧大德代不乏人。天台智顗《菩萨戒义疏》和华严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是所有注疏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开启了《梵网经》注疏的两个传统。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种注疏对《梵网经》相关戒条的解释,详细展现阐释《梵网经》的两种不同思路,展示《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中地位确立的重要历程,展现天台、华严两个宗派在戒律思想方面的异同,展现佛教中国化在戒律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在《维摩经》的古代汉译诸本中,支谦译本与罗什、玄奘的译本在一些地方不尽相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不二法门""菩萨佛国""文殊探病"和"菩萨行"等内容的翻译上。若以今存梵本《维摩经》为参考的话,则三位古人的相关译文,惟支谦译文与今存梵本《维摩经》保持了更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意味着除了"理滞于文"的特色之外,支谦译经同时还兼具着"理达于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余玲 《法音》2022,(3):5-11
<正>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应邀驮经至洛阳白马寺,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约有三百余卷佛经陆续传入并译出。这场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发起的闻法求经之旅,声势浩大而历时绵长,俨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明互鉴史上的一大盛事。但时至今日,在译介至中国境内的众多佛教经籍中,绝大多数梵文原典已经散佚,现有可资对勘之梵文原典的经文唯存九部,其一即是《楞伽经》。《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为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释轨论》是古印度世亲论师所著的一部具有佛教解释学倾向的经典著作,梵文本已佚,仅存藏文本,至今也未译成汉文。《丹珠尔》中还保存了与其相关的世亲的《百段经释轨论》和德慧的《释轨论注》,因而本论古时在藏传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其汉文题名历史上有诸多不同译法,或可统一以《释轨论》为题。日本学界对《释轨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等方面,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除集中于翻译和佛教义理阐释外,还涉及《释轨论》的作者、影响等方面。近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释轨论》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对其中所涉及的教法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转化有了一定研究。未来对《释轨论》的译者、影响、成书背景、版本、多学科方法交叉研究等方面还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乌日切夫 《世界宗教研究》2015,(2):54-59,206,208
蒙古族佛教版画的图像研究目前在国内研究还很薄弱。蒙古文《甘珠尔》的插图版画作为清代蒙古族佛经版画最主要的一部分,一直为国内蒙古学界、宗教学界以及版画研究界所忽略。作者近几年主要从事蒙古族佛教版画尤其是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版画的研究,对国内现存的北京朱砂版蒙古文《甘珠尔》的各个版本进行调查研究并有一些重要的发现。本文直接确定了所有蒙古文《甘珠尔》的绘制佛像插图形式、内容和风格,认为蒙古文《甘珠尔》插图形式和装饰风格也深刻影响了清代蒙古、满、藏文佛经插图和装饰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代几大佛像集和《造像度量经》。本文主要介绍蒙古文《甘珠尔》及其插图概况、它的版印插图的发现的过程。分析蒙古文《甘珠尔》插图版画图像渊源以及插图版画的艺术风格对清代造像艺术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俄藏黑水城文献TK75内含四种经文及一份"六十花甲"口诀,是一部以藏传佛教文殊信仰为主体内容的经文汇编。文献第二部分是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中《至尊圣者文殊师利增上智略陀罗尼》的汉译,其中还抄录了北宋法贤译师翻译的《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里的偈文,与第一部分"成就法"及第三部分"供养法"构成了完整的文殊菩萨修行仪轨。TK75不但证明了文殊信仰特别是"六字文殊"的传播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更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夏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汉、藏并传"、"形式多样"、"即世而离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夏德美 《法音》2014,(3):35-44
正《梵网经》收于《大正藏》第24册,题名下标有"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共2卷,上卷讲菩萨的阶位,下卷讲菩萨戒法。《梵网经》是一部奇特的书,大约从隋唐以后,汉传佛教菩萨戒的授受主要以《梵网经》为依据,因此在以大乘佛教为主要特色的汉传佛教界,《梵网经》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但这一经典自古以来就受到诸多质疑。隋代《众经目录》最早著录此书,但将其列入疑伪品。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